APP下载

2016/2017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展望

2017-02-21文/王梅/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价格

文/王 梅/

2016/2017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展望

文/王 梅/

现东北新玉米收购正当时,市场压力如期而至。2016年是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的第一年。从政策托市到市场定价,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客观分析、科学判断玉米市场形势,把握价格走势,对于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稳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会大有裨益。

一、开秤价格同比大幅降低

2016年9月23日,辽宁玉米深加工企业率先开秤,拉开了东北新粮收购的帷幕。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深加工企业也相继挂牌开秤:辽宁开原益海嘉里生化有限公司的开秤价格是1650元/吨,内蒙通辽梅花生物科技集团是1640元/吨,吉林松原嘉吉生化是1480元/吨、梨树新天龙酒业是1460元/吨,黑龙江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是1400元/吨。整体来看,2016年的开秤价格对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跳水,幅度在400~500元/吨,降幅超过25%,市场悲观情绪一度浓重。笔者认为,玉米价格走向市场化肯定要有一段的阵痛期,开秤价格下行应该属于正常现象。首先,因为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双向制约的关系,价格波动体现供需变化,而在目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价格下行是必然的。其次,2016年取消连续8年的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剔除后,由于价格回归市场,价格下行亦在意料之中。再次,“价补分离”将多年来包含在价格中对农民利益的保障成分随着另行补贴的出台而剥离出去,价格走低合情合理。

二、结构调整、收储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2015年7月10日,农业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中“关于放开主要农产品价格”的答复中表示,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明确释放出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改革信号。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首次降低临储价格,到关于“镰刀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出台;从“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公布,到取消临储、开展“市场化收购”、建立生产者补贴机制;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DDGS)发起“双反”调查并裁决实施保障金形式的反倾销措施,到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实施奖补并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竞拍消化库存等一系列措施,玉米产业全方位、多元化结构调整与收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一,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幅度超出预期。2015年11月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调减玉米播种面积5000万亩以上。农业部2016年10月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缩减3136.5万亩,调减首年就达到了计划的62.72%,同比减幅在5.48%。其二,产需平衡格局趋稳。受结构调整面积缩减和灾害影响,2016年玉米产量21245万吨,同比减幅5.4%,而需求增幅达7.9%,年度库存结余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超过50%。其三,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1~9月我国玉米及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等替代品共计进口1521.5万吨,同比减少43%。总之,本年度我国玉米供求状况与上年度对比,总产量、进口量、结余量“三减少”,总消费量、饲料消费量、工业消费量“三增加”,产需状况有所改善,种植结构调整、收储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三、供大于求格局依旧

截至2015年10月30日,临储玉米仍结存15269万吨,而至2016年4月30日,2015/2016年度临储收购又再破12543万吨的纪录,这意味着我国已将年度总产数量1.26倍的玉米收纳入库。尽管2016年5月国家继续启动了政策性玉米竞价拍卖,并加大投放数量及竞拍力度,但截至同年10月12日,政策性投放总计11967万吨,实际成交2183万吨,成交率仅为18.24%,其中东北地区成交1294.44万吨,占总成交率的59.29%。即使刨除转储的2000万吨,高库存结转压力仍未能得到有效释放。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6年12月份预测,2016年国内新产玉米21950万吨,预计进口200万吨,新增供给可达22150万吨。临储库存与新增供给相加后发现,国内玉米产需格局虽有改善,但高装满储形势依然严峻,东北尤甚,去库存任重道远。

四、新季玉米市场展望

(一)宏观经济形势

全球除美国经济稳中有所恢复外,欧洲、亚太经济仍受到经济危机的拖累,复苏乏力、需求不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步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2016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升至两年来的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上升,为2014年7月以来的高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 1.5% ,同比上涨 3.3% ,而9月份之前一度54个月的负增长。2016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其中,10月份利润同比增长9.8%,增速比9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生产、需求、就业、工业利润“四稳定”,供求关系、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市场预期“四改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动能加快成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指出:“PPI大幅上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受国内工业品价格长期回落以及去产能因素的影响,工业品价格有恢复到正常价格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进口价格相比以前已经有所回升。此外,由于部分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PPI上涨也不排除受到囤积因素的影响。”白明表示,“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利率比较低,国内部分企业融资炒作大宗商品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

(二)全球玉米供需

美国农业部2016年11月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显示:占全球玉米产量58.81%的美、中两个玉米大国本年度双双丰收,2016/2017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3.8675亿吨,同比增幅达11.9%,产量和单产均创下最高历史纪录,导致全球玉米产量同比增加7064万吨,达到10.3053亿吨;期末库存同比增加879万吨,达到2.1819亿吨。美国、中国乃至全球玉米市场显著供大于求,拖累玉米价格下行。

(三)目前新粮市场收购情况

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已达到2074万吨,其中吉林省收购396万吨,进度大约16%;辽宁564万吨,进度超过40%;黑龙江868万吨,进度大约29%;内蒙古246万吨、进度大约12%。前期收购进度相对较慢主要因为:一是气温高,不易于储藏,企业无法大量收购。二是取消临储,价格下行,农民对此价格不太认可,有惜售心理,待逐步适应。三是史上最严“治超”令——公路运输新政于2016年9月21日施行后,国内汽运费普遍上涨30%以上,使用汽车运输玉米到港要出现亏损,致汽运玉米到港数量急剧减少,铁路需求上升,车皮紧张导致物流不畅。目前运输状况已经好转,东北玉米铁路日装车已达到2800车,至2016年11月底达到日装车3000车的水平,一度紧张的运力得到缓解,公路运输也开始好转。2016年11月北方港口玉米下海数量也有明显增长。

新粮收购价格在经过了稳定和回调两个阶段之后目前处于价格底部,东北部分深加工企业2016年11月份以来连续回调收购价格,回调幅度约在100元/吨。虽然还有回调的空间,但是价格水平已经接近底部。由于天气降温及农民的卖粮心态发生变化,企业需求和农民心理已经初步吻合,上市量增加,市场购销趋于正常并逐渐活跃。后期如果收储企业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收购,或许能够进一步减轻农民卖粮和加工企业收购的压力。

(四)未来国内玉米价格利多因素

虽然玉米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会马上改变,市场压力依旧不减,但利多因素不断显现,并将助力价格止跌企稳。首先,政策扶持并鼓励饲料养殖业北移,东北产区饲用消费规模或将有所扩大,目前生猪存栏量缓慢增加,元旦、春节又接踵而至,岁末年初饲用消费呈恢复性增长,在排除重大疫情发生的前提下饲料养殖行业或将走出笼罩长达4年之久的周期性阴影,预计年度饲用玉米需求同比增加13.72%。

其次,东北玉米深加工也将在原料成本下降和政策补贴、产成品出口退税等有利背景支撑下,不仅开工率得到恢复,而且加工利润率也大幅提升,10月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开工率达到85%,创下近年新高。同时,2016/2017年度新增的玉米淀粉产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包括象屿集团的北安和富锦两厂总计产能达120万吨,另外还有沂水大地的黑龙江分厂100万吨玉米加工能力,预计全国新增产能在300万吨以上。因而预计本年度国内工业消费量为6340万吨,同比增加16.33%。

再次,实行市场化收购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购销投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玉米市场流通,有望转变多年来大多数玉米集中流向国储的局面。为缓解上市之初运力紧张局面,2016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召开会议研究了在玉米集中上市期为东北玉米公路外运开辟绿色通道的可行性,目前铁路运输也已明显好转。

此外,随着国内玉米价格走低,国内外玉米价差将进一步缩窄,而美元升值也有利于抑制进口,相应增加国内玉米消费。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虽企稳,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佳,企稳的基础相对不牢。随着农业“供给侧”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将会逐步理顺,今后玉米收购价格的涨跌将成为常态。预计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使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缩减,会起到支撑价格的作用,但库存超大,预计2017年将加大泻库力度,考虑到超期储存玉米质量问题等因素,玉米价格走势仍将维持弱势运行,且中长期承压下行(但不排除阶段性、区域性起伏)。不过,由于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的提高已抬升玉米底部价格,相信玉米价格达到平衡点之后,下跌的深度会受到抑制。同时改革或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再加上“双补”又退税的政策支撑,中字头企业始终在市收购的影响力和需求有所转暖的保障,玉米价格走势不至于太悲观。特别是春节前玉米在上量和收购价格之间博弈。市场化背景下需更加关注多元化入市的程度,去库存的节奏和力度。总之,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价格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价格
价格
价格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或提前公布
2014年临储油菜子价格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