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活跃多姿的未来时代
2017-02-20李冬梅
李冬梅
2016年12月21日,日本中央教育審议会发布了《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别支援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改革及必要策略》的审议报告,确定了日本新一期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方向,奏响了今后10年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
提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
新一期的学习指导要领描绘了2030年日本学生的风貌,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其一,知识与技能,即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其二,思考、判断与表达能力,即如何运用理解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其三,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反哺于生活与社会的能力,即如何与社会和世界接轨并度过更好的人生。这三大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终极培养目标。
明确今后学习的内容、方法及评价
为培养上述三大核心能力,各学校需要积极开展“主体型对话型的深度学习”。“主体型对话型的深度学习”包含了三大要素的学习:对于学习内容拥有浓厚兴趣,衔接自我的职业生涯走向,带有预见性地持续努力,时刻反思自我的学习活动并将经验教训用于下一次学习的“主体型学习”;通过协作同学、朋友,与教师及当地居民进行对话,甚至通过阅读书籍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拓展并深化自身思考与思维方式的“对话型学习”;在学习、活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各学科特性激活思维,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深入理解,明辨信息价值,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自我思考进行创新创造的“深度学习”。
各学科的学习评价聚焦学生知识与技能,思考、判断与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积极态度这三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且对于每一名学生的优点、潜力、进步情况等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确保在日常教育活动或是综合评价中将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制定了各学段的改革目标
1.小学阶段:推进课程管理、开展短时学习
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和谐,允许发挥创意、灵活调整课程时间。为形成学校教育不断完善的良好循环,积极推进课程管理。
稳步推进英语教育的学科化改革,将现行小学五、六年级作为外语活动的英语转为正式学科,并且将外语活动提前至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实施。外语活动的课时数为每周1节课(每节课45分钟)、1年35节课;正式学科的英语则为每周2节课、1年70节课。从现状来看,由于不可能再为正式学科的英语增加课时数,因此,每周2个课时中的1节课用来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另1节课则通过晨会、课间等进行10-15分钟的短时学习,灵活调整教学日程。在此过程中,还将充分发挥外语学习指导人员的能力,开展教师间协作的团队教学等。
此外,在人工智能化以及机器人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为迎接全球范围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日本小学将把编程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各学科需在体验式学习指导的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们的编程思维。
2.初中阶段:关注中小学教育的一脉相承
初中教育需传承6年的小学教育并衔接至高中教育,需在小初高的贯通视角下推进学科教学的改革步伐,在学生的政治素养、防灾教育、编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并且,为应对初中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学校教职员工需与家长、地域居民积极协作、共享信息。
3.高中阶段:高大衔接改革下的学科重组
高中阶段,基于目前正在推进的高中大学衔接改革视角,完善学科结构与学科内容。必修科目中设置“英语交流”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国语学科细分为培养现实社会中言语能力的“现代国语”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言语文化”;地理历史学科中,一改当前的世界史,新设融合了世界史与日本近现代历史的“历史综合”学科,“地理综合”学科则重点聚焦对于现代地理诸多课题的探究,主要培养学生活用地图、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公民科则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重点培养学生作为主权公民和消费者的主体意识与判断能力;重新整编信息学科,积极培养ICT人才,信息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素养,深化编程教育与通信教育;选修科目中新设统合了理科与数学要素的“数理探究”科目,针对学生们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并汇总结论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