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模式探讨
2017-02-20贺永华
贺永华
[提要] 目前,生涯辅导已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但由于发展的时间很短,经验不足,导致辅导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探讨民办本科院校新的生涯团体辅导模式——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可行性模式。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民办本科院校在生涯辅导领域的不足
民办本科院校是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形势下的新产物,不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资源配置上或者经验上都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差了一大截,在生涯辅导方面则更是如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先进的生涯辅导理念,生涯辅导的形式单一枯燥。目前,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基本是流于形式,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指导。同时,采用的生涯辅导理念非常老旧,只是脱胎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从一而终”式的辅导形式,与当今时代脱钩,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辅导的效果适得其反。另外,绝大多数的生涯辅导课程形式过于单调和空泛,使生涯辅导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并不能产生什么作用。
(二)缺乏系统的生涯辅导体系。具体表现在生涯辅导工作明显薄弱与滞后。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往往只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采取大课授课的形式。在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时期,这一课程能起到的作用顶多只是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当然,也有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也会针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但内容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发布、求职技巧的培训、就业协议的办理,或者请校友、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等等。然而,就业指导并非生涯辅导,它的作用也只是形式上的、短期的,对学生的长期生涯价值观与生涯理念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有时候还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只注重形式而不重生涯发展的本质。
(三)缺乏专业的生涯辅导机构与人员。目前,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生涯辅导部门,即使有也只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下面的空壳,人员编制多为行政编制。目前,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一般都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数量上又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因此生涯辅导只能流于形式。这一方面与学校的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生涯辅导人员,导致生涯辅导的队伍参差不齐。
二、生涯辅导模式与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
生涯辅导源于职业辅导,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但在国内,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涯辅导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理论和实施的方法研究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成熟的、规范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生涯辅导从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虽然团体形式工作在中国并不新鲜,但专业意义上的团体辅导在中国只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不少问题。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团体动力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技术、职业探索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自我反思成长、改善适应人际关系、發展职业探索能力,获得工作成就感为目的的一种团体辅导方式。生涯团体辅导重在通过团体的形式达到自助的目的。
传统的生涯辅导干预模式容易倾向两个极端:要么极为关注个体特质对生涯选择和生涯适应的重要性,企图依据人格特性、人格类型以及职业特点和职业类型,来预测个体生涯选择的成功性;要么仅仅关注社会因素,如机遇、经济利益、社会背景等对个体生涯选择和生涯发展的影响。这种匹配式的传统生涯辅导干预模式被许多研究者批判为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实际,显得过于僵化。他们提出的质疑是:通过传统的生涯辅导,青少年到底可以获得什么来为将来的生涯选择做准备?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未来的生涯是遥远而不可控制的,这就使得生涯规划毫无意义。
体验式生涯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与培养生涯知识、技能及观念,了解社会职业变化的方向,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协助学生步入工作世界,达到生涯发展与成熟的目标。因此,体验式生涯辅导内容,包括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设计、模拟面试、团队合作、演讲实践、创意思考、领导能力、人际沟通、自我认知、企业实践、求职信写作及面试技巧、服务社会精神等,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体培训的形式,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场景。
目前,生涯团体辅导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授课的方式,形式单一,效果不佳。本文主要探讨的体验式生涯辅导是指辅导对象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一种团体活动模式。
三、民办本科院校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模式初探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模式是非常有优势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团体互动氛围下,获得具体的经验,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认知和接纳,进而将所形成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生涯世界,发展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建立相对可行和完善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模式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理念、制度、体验课程体系、项目形式等各个层面搭建起完整的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模式。
(一)明确大学阶段生涯辅导课程。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是一项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对大学生生涯发展有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已经执行多年,全国高校基本全部辐射,但多数授课模式为公选课,也就是说多数学校设立了此类课程却没有覆盖整个大学,只是用一年或一个学期来完成课程的不能成为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的有力理论支撑。
一般认为,生涯团体的历程包括四个阶段:起——接触阶段,这是一个提起意愿的阶段,是初识阶段;承——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重在自我觉察以及初步的职业认知;转——工作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决定一些暂时性的生涯目标,同时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澄清;合——行动阶段,此阶段则需要制订较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将生涯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根据这一理论基础,民办本科院校不能再如传统的做法,一贯而入,而要循序渐进,对生涯团体辅导课程进行较大规模的课程重设。
大一:主要开设生涯探索课程,这类课程目标放在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以及大学生活的规划上。这对于刚刚经历过高考这一唯一重要目标的新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能帮助新生尽快调整角色,另一方面也为生涯规划奠定了基础。大二:主要开设生涯定向类课程。包括评估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自我认识的内容;开展职业访谈,进一步了解职场环境。在经历了大一阶段的平稳过渡之后,协助学生平缓地步下象牙塔,顺利地面对工作世界。大三:主要开设针对专业的生涯辅导课程。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与主修学科未来生涯发展有关的资料,以学院或系所为单位开设为宜。具体包括开展资格考试的辅导、专业实习的指导、提供专业就业方向的信息、毕业朋辈的专业交流等内容。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兴趣及价值观,为接下来的规划做准备。大四:综合性的生涯发展及生涯规划课程。此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明确生涯目标,并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生涯规划,同时展现跨出第一步的决定及行动能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帮助毕业生理解生涯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体验式团体辅导才能事半功倍。
(二)丰富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的形式和方法。团体辅导的传统形式多见于校内、校外两种模式,校内多见于大型场地进行集中培训,模拟生涯中比较大规模的实践场景如:招聘会、面试环节、公司人力会议等。而校外则多见于某某企业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习现场模拟或特殊培训机构的集体解决问题的体验训练。这些传统方法固然不能放弃,也是生涯体验式团体辅导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则必须采用新方式,拓展新渠道。
例如,可以采取叙事取向的生涯团辅形式,以团体成员为中心,引导成员进入过去的生命经验,协助成员进行更深刻和更个性化的自我认知,进行达成团体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或者设置仿真情境,采用“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组织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方式,使辅导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将新观念和技能运用于真实的生涯世界之中;同时,还可以开发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的微信企业号信息化体系,可以实时模拟各类公司或网络招聘模式,并对于参与者进行大数据分析;又或者每个年级可建立自己的工作坊,将对应年级的体验式团体辅导精细化,逐步分解大型辅导的内容。采取非常受欢迎的“成人降落伞”等游戏形式,具体内容为“做更好的准备”和“管理你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设计、企业经理人座谈交流、求职准备、求职应聘、模拟面试、团队合作、演讲实践、如何有效地沟通和企业实践。
总之,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是从体验式学习思路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综合运用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提供一个注重体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反省和总结领会。
(三)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以团体辅导为主,即多数由培训师引导一个班级、一个专业或一个年级进行团体模拟体验等。但团体辅导与个性需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空隙,体验式团体辅导力求从方向上,总体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自然不可能很好地覆盖到每一位成员的具体个性特征。而个体在参与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未见得可以十分准确地把握到培训师的全部精髓。矛盾显而易见,所以为了保证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的稳步开展,必须把个体的困惑处理好,所以在策划团体辅导的同时要把个体咨询环境建立好,个体咨询室和个体咨詢时间都要提前计划好,从而保证整个生涯团体辅导体系点面结合地顺利推进。
(四)完善数据储备与后期监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为很多事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也不会例外。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崭新渠道都不应忽视数据储备工作的实时开展。只要把每一次团体的辅导数据都很好地采集、分析、储备,才能在未来的团辅开展过程中做出合情合理的修正,不断提高团辅的效果与影响。而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应有的监督与反馈。在开展团体辅导工作的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和反馈小组,监督团体辅导开展过程中的细节执行情况,评估培训师的工作水准,同时也要对参与团辅的学生进行抽样问询,从而得到一手直观反馈,并把此类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的1~2年,使相关数据更好地修正在读期间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工作的展开。
总而言之,民办本科院校体验式生涯团体辅导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更行之有效的模式以及更先进的辅导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煌.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模式探微[J].现代商贸工业,2014.8.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
[3]陈蔚.生涯团体辅导研究现状与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2.
[4]晁艳.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