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资产证劵化来临了吗

2017-02-20黄伟

检察风云 2017年3期
关键词:债转股不良贷款证券化

黄伟

不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银行系统都是一国经济背后的最终堡垒,为经济建设持续输送血液,同时也持有庞大体量的金融资产。我们所谓不良资产,一般是指银行的不良资产。

资产就像是银行的体魄,当银行的资产大量不能产生正向的回报,亦即变成了不良资产,银行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便岌岌可危。有人如此比喻:“对于那些不良资产包中没有回收价值的低价值资产,就好比‘太阳底下的冰棍,应该尽快处置掉,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可能亏得越多。”这个比喻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的紧迫感。冰棍如何处置,是全盘丢弃还是放进冰箱,则是一个庞杂的话题,也是世界上多个经济体曾一再面临的难题。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前世今生

按照研究机构的估算,虽然官方口径给出的银行系统不良率只有1.8%,但占比4.1%以上的银行关注类贷款中可能隐藏着大量的不良贷款。并且,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部分机构将问题贷款借通道暂时腾挪出资产负债表,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比想象中严峻。

2016年3月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提债转股降杠杆,4月监管部门确定500亿不良资产ABS试点,10月债转股指导意见最终出台。以上各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标志着国内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大幕正式拉开。

之所以说是新一轮的不良资产处置,原因是1999年-2008年国有银行曾经历过一轮浩大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变革。在那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国有银行共计3.2万亿的不良贷款剥离到AMC,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质量,促成了银行的股改和上市。

为什么会有第一轮不良资产处置,当时银行的坏账是怎么来的?央行研究局曾调研过2002年之前不良资产的成因,其中30%为政府干预,30%为支援国企改革,10%为产业结构调整,10%为司法不公,20%为银行内部经营不善。1983年“拨改贷”改革后,银行提供的债权融资取代了政府对企业部门的直接拨款,使得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对象由财政转为银行,从此开启了不良贷款生成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先后经历了过热和紧缩的经济周期,资产泡沫破灭沉淀为90年代末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超过30%的不良贷款。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1100多个不良资产案例成因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上述不良资产成因在2005年银行改制后已得到极大改善,之后银行蒸蒸日上的经营状况说明了这一点。

从1998年降准注资银行,到1999年成立四大AMC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再到2004年左右的外汇储备注资和不良资产打包拍卖,1998年以来的那一轮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政府主导了不良资产的处置,财政资金最终为不良资产债务埋单,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本届政府强调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

美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及法律背景

美国产生银行不良资产风暴,更多的不是政府干预或支援国有企业导致的,而是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的副产品。到1988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总数达1400多家,破产达200多家,各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万亿美元。从1980年到1994年,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S&L)破产或面临破产;1617家联邦保险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大量的不良资产亟待处理。

美国国会于1989年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旨在应对彼时银行不良资产爆发、银行机构濒临破产的局面。法案决定提供500亿美元作为重组机构的损失准备基金(其中40%来自储蓄贷款行业本身,60%来自储蓄存款保险机构),并成立重组信托公司(RTC)和重组融资公司(RFC),专门负责组织融资和处理失去清偿能力的储蓄和存款机构。从1989至1995年,经美国国会历次批准筹集的损失准备基金达1 051亿美元,实际提供给RTC的资金为913亿美元,处理的储蓄贷款协会会员共747家,处理的资产总值达4030亿美元。

系统性的经济金融问题往往是无数个市场主体各行其是之后的集体结果,因此也往往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意志来协调和调动问题的解决。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和银行双管齐下、通力协作,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处置。

政府层面而言,主要涉及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重组信托公司(RTC)两个机构。前者对承保的存款履行支付义务,接管了部分破产的金融机构;后者是1989年美国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加强法案》专门成立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负责管理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将损失降到最低。其中,扮演真正核心角色的是新设的重组信托公司。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重组信托公司主要处置已经破产的银行和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仍正常经营的银行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贷款,在金融危机时期尤其如此,这些不良贷款需要自行处置,为此,美国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自救。

一是所谓“好银行+坏银行”的模式,即成立坏账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在没有破产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即便是数额巨大,也只在银行资产中占较小的比重。因此,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将自身的不良贷款剥离出去,成立一家坏账银行,专门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

二是银行间并购。银行间的并购成为降低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经营业绩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银行收购那些经营不善、坏账累累的银行,这样可以形成有效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银行并购后,新银行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相应提升,信息和人才可以共享,资金来源稳定性增强,资金来源多样化进一步优化,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业绩和资本充足水平,从而为不良贷款问题的化解奠定基础。

三是冲销损失贷款。美国商业银行另一个常用的缓解不良贷款不良影响的方法是增加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从而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提的损失准备金可以是股东增资,也可以是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所得。银行可以根据不良贷款的后续收回可能性,对不同不良贷款(次级、可疑、损失)分别增提20%、50%和100%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同时通过增资等方法消除增提损失准备金对整个资产负债、净利润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美国的商业银行还采取了一些诸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等措施,专门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以缓解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带来的冲击。

2016年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组合拳”

从目前国内不良资产处置的进展来看,除了传统的坏账核销和将不良资产转让给AMC,目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的处置措施主要是“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

债转股在上一轮处置中是重要方式,本轮银行直接参与债转股也在逐渐步入正轨。在我国,目前债转股的国内实践少,仅在上轮周期中四家AMC公司介入,最终都由于逆周期运作实现了不菲的处置收益。2016年3月10日,路透社援引两位未具名消息人士报道称,中国央行有关司局已在起草相关银行债转股文件,拟允许商业银行将企业的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或将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规限制,出台的文件中可能会明确对债转股的允许期限、处置手段。但是出于稳健原则,推开的步伐将是渐进的,不会在一开始就大面积推开。

国际经验表明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效果好,我国曾经也进行了一些试点。对于AMC来说,对企业的不良债权属于风险资产,将占用AMC公司的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融资变现后,有效提高了资本充足率,降低了对资本的要求。从国外经验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解决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一般而言,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的不良资产大概占总量的20%左右。如前面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最初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处置其与房地产有关的不良贷款和准不良贷款。在五年时间里,RTC成功处置资产达4026亿美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20世纪末美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早在2006年,我国就开始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但是上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内的衍生工具被叫停。2016年监管部门明确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机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全面铺开已经近在眼前。

金融资产不同于传统商品的一个鲜明的属性在于其价格的波动性,它的价格变化深刻地受制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资产价格在投资者充满信心时扶摇直上,而一旦市场环境陷入收缩则又变成毫无价值的瓦砾。对于处置不良资产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废为宝,阻止資产价格螺旋式下降的过程。要保持“太阳底下的冰棍”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为其寻找妥善的保值空间。无论是政府层面设立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还是商业银行层面积极的自救,都是一个寻求变瓦砾为朱玉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价值可能就在瓦砾堆里。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债转股不良贷款证券化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国家发改委:债转股工作成效积极 已投放落地9095亿元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