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与手机
2017-02-20温相忘
温相忘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坐上了下班回家的公交车。窗外的人流车流奔涌不断,酷热难耐,人心烦乱,车内的乘客们有的正和朋友小声聊着天,有的靠在座椅上小憩,而更多的人则是默默地低头玩着自己的手机。突然,邻座一位老大爷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114路公交车上,现在到了车道沟”,话毕只听得吱溜一声响,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又听到老爷子的手机里飘出一段女声语音“嗯,那我们现在开始准备晚饭了”。然后,老爷子对着手机说了一句“好,晚上吃炸酱面吧”,随即又是吱溜一声。我瞬间明白了,心想这位老大爷还真时髦啊,都会玩微信语音聊天了!看来,手机和互联网这些高科技的玩意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啊!
手机给老年人带来的便利
老人需要交流、宣泄情绪,但异地上学工作的子女正处在事业的奋斗期。数字时代网络发达,沟通便捷的利好却难以很好地惠及老年人。能够熟练使用网络交流的老人并不多,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只占网民数量的2%。在一项异地工作子女的调查中,父母处在60岁到70岁年龄段,并会简单使用网络的约占40%,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父母学习网络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一个和子女交流的方式。
近日,在对中老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为了通讯便捷,每位老人都有一部手机。其中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人占很大一部分,而想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的老人超过了60%。
“手机首先是联络工具,如果再会用它上网就更好了。”接受调查的老人们表示,不论是为跟上时代步伐,还是为了丰富生活,大家都想学习智能手机的操作。
小屏幕按键手机换成了大屏幕高端智能手机,自从有了能拍照的手机,许多老年人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从花鸟鱼到吃饭旅游。“看电视时,记录不下来的食谱和步骤,我也用手机拍下来,再做笔记。”有了拍照功能的手机,真是方便极了。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整个社会不争的事实,单单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层面关注老年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精神的慰藉和“科技关怀”也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智能生活已经从“酷炫”、“概念”,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智能却仍然是个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外来者”。
当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的生活中迅速普及,其在老人世界中的功用却发挥得并不理想。对于这个代表高科技的新鲜玩意,有的老人心气很高却不会使用,有的老人认为它带着高辐射等负面影响,还有的老人打心里抵触和恐惧。
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困惑
“我的手机是女儿给买的,说是有手写功能,用了这么久,我也不知道手写笔在哪。”自己是个“手机盲”,除了接打电话,其他功能一窍不通,连基本的阅读、编写、发送短信都搞不懂,“我不仅不会看短信,还不会删除短信,垃圾短信都成堆了。”“儿子给我办个手机业务,需要短信回复确认。因为我从来没有看短信的习惯、没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就把事儿给耽误了。”这些话说出很多老人的心声。
老人在日常使用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困难,而老人的儿女或许无法及时帮助其顺利解决,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体验。社会学专家表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老人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依然停留在之间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虽然不少老人尝试着使用智能手机、电脑产品,但往往上手后会产生诸多疑惑,此时就需要身边有人能随时帮着进行解答。
从智力的量来说,绝大多数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拥有正常范围内的智力商数(智商),是足以应对手机操作的。另一方面,从智力的质来讲,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了。
从质的方面可把智分为两种类型:流体智力(液体智力)和固体智力(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以生理條件为基础,是指敏捷性、反应力、计算能力等。儿童和青年的流体智力很好,他们反应迅速、记得快、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流体智力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到了老年就变得比较弱,表现为反应慢、记忆力下降等。固体智力则相反,越老越丰富,指的是判断力、经验等等。
如果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较高的流体智力能使孩子快速上手。如果中年以后才开始接触这些,那么落后的流体智力会阻碍学习。再加上中老年人的固体智力中并没有包含电子产品的概念和相关经验(因为以前没接触过),所以固体智力也用不上。而从小就玩相关产品的人,即使老了,流体智力有所退化,但固体智力中的大量相关经验扔能起到弥补作用,所以这类人老了还是玩得很溜。
如何让老年人“玩转”智能手机
造成中老年人用不惯电子产品的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关于老年人的针对性设计,另一个原因是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需求、兴趣、动机等。第一个原因,只能寄希望于商家在市场搏杀中逐渐对接到位了。至于第二个方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建立强烈的兴趣或动机。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还是有部分老年人玩电脑手机玩得很在行。他们往往喜欢拿电脑手机来打牌、下棋、炒股,这就产生了兴趣。有的老人希望能通过微信视频与远方的亲人面对面聊天,这就产生了使用动机。还有的老人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文章或者自拍,收获很多评论与赞美,这使他们产生了满足感。最近兴起的抢红包也很能抓住老年人的心,钱虽然不多,但抢的过程却是扣人心弦。以上种种,都能加深老年人的使用兴趣和动机。所以,无论如何要为老年人找一个兴趣点,让他对手机产生依赖,也就有助于他们去钻研学习。
第二,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年人用手机靠自学,是很难掌握的,所以需要年轻人手把手地教。在教的时候,不能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很多年轻人觉得很简单的操作,在老年人看来是非常复杂的。本质上,使用手机,是将外在感知和操作,内化构建成一种使用者心理模式。在这个心理模式中,有一些共同原则放在任何环境下都适用,如屏幕向右滑动就退回到上一级画面。要实现一个目的,我们需要很多步骤操作,这些操作在老人眼中是一步一步分开的,前后没有逻辑,很难记忆每一步,所以缺乏一个总体思路和框架。而在年轻人眼中,这许多步根本就是一步。老人着眼于局部细节,看不到整体,年轻人可以先从宏观上引导老人,让他们形成整体观,再逐步完善细节。
年轻人在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耐心,要非常慢和详细解说,一次只教一个很小的功能,等老人完全会用了,他们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过几天再教另外一个小功能。年轻人在教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语气,比如不要说“这个很简单啦”,这样可能会无意间打击老人的积极性,会使心理敏感的老人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甚至这种否定会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恶性循环。
年轻人要多鼓励、多表扬老人,哪怕老人一时间因为学不会而闹脾气,晚辈也要多包容,不可以也跟着发脾气。注意引导老人,让他们不要用“人老了所以学不会”来安慰自己,潜意识里作为否定自我和逃避学习的借口,以及学不会时下的台阶。老年“手机控”要注意
过去,爸妈们会因为孩子玩手机生气,但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那些曾指责孩子“上瘾”的父母辈自己却成了“手机控”。不少人因为学会了玩微信找到了多年前的旧友,扩大了交际圈,拉群聊分享照片、发红包等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不过,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各种家庭矛盾,可深究原因,却反映出此类人群的“通病”。
“我给妈妈买了iPhone,谁知道最近这一阵子她每天从睁眼到困得不行睡觉为止,都在抢红包,有时因我找她聊天导致没抢到还特生气,乱发脾气,为了几分钱都吵了好几回,我真是受不了了……”
“年过半百的老妈陷入‘抢红包的游戏不能自拔,吃饭、睡觉、看電视手机不离身,平时出门也是一名‘低头族,严重影响到了家庭和睦,想请大家出出主意。”
前些天,一位老人坐在家里沙发上玩手机,突然感到头发晕,一会儿右眼就看不见东西了。家里人急忙带她去南京市中医院眼科就诊。接诊的眼科医师检查发现,老人是高血压引发了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幸运的是,经过综合治疗,目前症状有所缓解,但因其视网膜受损,右眼想恢复到原来的视力是不太可能了。
特别提醒:
关灯玩手机最伤眼
专家提醒,长时间在黑暗的环境中玩手机,对眼睛伤害很大,如果非得看手机,最好打开台灯,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在漆黑的房间里长时间盯着手机,手机发出的光线会让眼部肌肉疲劳,影响聚焦能力,导致视力模糊。最初可能只是暂时的视觉疲劳,但长此以往它会变成永久性的伤害,最终导致近视,还有可能导致散光。而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人群,如果眼前出现闪光飘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