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养老模式
2017-02-20韩日
韩日
嵌入式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面对这一自然现象,如何才能让老年人能够自信勇敢地面对,而不是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呢?这就要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必须过得有尊严,有欢乐,有满足。可是这些谈何容易呢?其实,只要能够遵从老年人的意愿,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样的好日子还会远吗?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在中国,问题尤其严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咱们有着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还在于国人安土重迁、重视孝道、重视家庭的文化基因。
中国的老年人,恐怕没有谁是一开始心甘情愿地选择去养老院度过晚年的。在咱们的身边,如果有谁家的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只要他们家里仍然有子女,估计街谈巷议就足够他们家烦心的了。当然,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决定的。因此,咱们国家的老年人,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谁不乐意在家养老呢?熟悉的生活环境,熟络的朋友圈子,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是难以割舍的。
因此,适合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就必定得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本文要谈的嵌入式养老模式,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尊重中国老人意愿的新尝试、新探索。
嵌入式养老及其优点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嵌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嵌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依托其社会关系支持,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与服务。因此,个人往往也根据所嵌入的社会关系背景,作出符合自己主观目的的决策和行动。格兰诺维特还指出: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既要避免社会化不足,又要防止过度社会化,个体必须在与社会结构融合互动中获得平衡。
根据社会嵌入理论,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社会化不够,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机构养老过度社会化,难以满足老人的家庭情感需要,而嵌入式养老符合老人适度社会化要求,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嵌入社区各种养老资源,在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背景下,为老人适度社会化养老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平台。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嵌入式养老呢?
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整合与补充,是以政府托底购买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主要是针对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模式。
嵌入式养老模式,要求充分结合社会内部以及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资源,既能提供机构养老的入住服务,又能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入户养老服务,集合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三方面的优势。
具体来说,嵌入式养老具备以下几个优势:地缘优势、规模优势、运营优势。
地缘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中的养老服务中心一般设立于社区内部或社区附近,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一方面,这种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由于离家较近,可以方便老人们经常回家看看,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恋,同时,也方便子女们在工作之余回来看望父母,给予老年人亲情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这种养护中心可以采用政府托底购买服务、社区完善服务功能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周边一些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并通过日托、助餐等方式,辐射到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能够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同时得到养护中心的护理照料。
与机构养老相比,这种“养老不离家”的嵌入式养老新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养老模式的不足。
规模优势嵌入式养老模式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就是由于其规模小,容易形成独特的小规模优势。由于“嵌入式”模式下的养护中心常开办在社区,依附社区闲置、存量设施建造或改建而成,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嵌入式养护中心规模小,灵活性高,对位置要求低,易布点且对社区日常生活影响弱。也正是因为规模较小,嵌入式养护中心资金需求小,相应的所需承担的风险小;在管理与运行方面,由于其规模限制,管理阶层相对比较简单,管理难度和运营要求都相应降低;在推广方面,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规模小,可复制性强,易推广。
运营优势 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运营机制相对更为科学健全与高效。嵌入式养老模式现有两大种运营方式:一种是由政府和社区全权负责运营,政府财政补贴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社区负责整合土地、人力、医疗资源等养老资源,其他社会组织嵌入合作;另一种是由养老企业出资,结合政府补贴,由养老企业自主聘用养老服务员,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社区参与协调管理,其他社会组织灵活参与。
嵌入式养老的地方实践
上海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化的急速发展给上海的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上海一直处在探索符合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前列。
早在201 3年,上海闵行区颛桥镇就在全国率先明确实践“嵌入式养老模式”。此后,嵌入式养老在全国迅速发展,重庆、北京、石家庄等城市先后宣布将嵌入式养老作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并投资运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域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嵌入式养老在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上海地区较为推崇政府购买型的嵌入式养老模式:政府招标,企业投资运营,社区为辅。上海模式的优势在于,将社会各项资源最优化地整合,保持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导性,企业的市场化、政府的福利性和社区的个性化高度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而北京和重庆则实行由政府投入、社区运营的模式。北京和重庆采取的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政府效率较高、社区功能及人才队伍较为完整的地区。具体来看,重庆实行分区分幢建立养护中心,整合出租居民房来改造,便于节省建设成本;北京由于经济发达,开展养老服务的规模比较大,因此着力从广度入手,实行医养结合的模式,让养老服务打破“疗养”局面,发展到“护养”功能中,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嵌入养护中心内部,与急救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通“绿色通道”,与此同时,还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合作,为社区内空巢老人免费做专业的健康评估,实施让遗嘱库落户养护中心,并开放养护中心进行“体验服务”。
石家庄地区则是参照美国的CCRC,在社区分布较密集的市中心,建立一套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家庭式的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嵌入有养老机构的老年社区中,既能让老年人有家的归属感,又能让他们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并辐射到周边社区。但并不是任何外国的东西都是咱们能照搬的,这种模式操作性较弱,很难普及,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专业的大型养老机构并不常见。
总之,嵌入式养老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地区的地域差异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政府关注度的差异,导致了嵌入式养老形成了不同的运营模式。虽然各地的嵌入式养老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遭遇了诸多的困难,但不可忽视的是,各地都在最大程度地整合周边资源,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探索更具发展空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也确实有很多老年人从中得到了实惠。
嵌入式养老的问题和困难
1首要的困难,就是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嵌入式”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和推广的萌芽时期,影响力相对小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仅在上海、北京、重庆、石家庄等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社区开展实践,而在经济状况较落后的城市社区发展薄弱,缺乏可直接借鉴经验。
2传统养老观念的阻碍。“养儿防老”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仍然是当代老年人的养老梦想。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渐难以为继。而安土重迁的思想常使得部分老人不愿选择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机构虽然有着离家近的优势,不同于传统养老院,但由于人们对嵌入式养老的了解较少,接受起来依然有一定困难。
3一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激发社会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而从上海地区的实践来看,因其被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上海“长者照护之家”前期的建设都是政府唱主角,“公建公办”或“公建民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这种局势下,社会资本因处于缺少话语权的配角地位,导致其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会因自身财力所限,使得这种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可持续性堪忧。
4规模效应相对较低。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处于发展初期,受社区规模限制、社区老年人数限制、社区用地限制、建设资金限制等,嵌入式养护中心常常规模较小,对运营机构而言,由于床位数量少,收入有限,规模效应难以发挥,运营收支平衡难是制约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由于目前不少社区存在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建设“嵌入式”养护中心时,仍需新建部分养老设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嵌入式”养护中心的建设成本。
5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缺失严重。专业护理人才缺乏是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嵌入式养老模式当然也不例外。根据规定,上海的“长者照护之家”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其中养老护理员须持证上岗,与老年人最低配比标准为日间1:8~10,夜间1:15~20,夜间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2至1:3,即一个护理员护理两到三位老人。由此可见,护理员数量上严重供不应求。另外,目前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存在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相对专业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护理质量上更是难以满足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6社区内部建设用地紧张。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心用地有两个来源:一是租用社区内居民的闲置房屋,一是由养老服务企业自行申报自行新建。但两种方法均易遇到建设空间用地使用难的问题。在租用土地时可能会面临租不到地、租金高、出租方不配合、租用期限无保障等问题。而在用地审批方面,由于现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对“嵌入式”养老机构考虑少,嵌入式养护中心没有独立用地指标与专项用地政策,因此审批困难重重。因此,嵌入式养护中心想要拥有环境良好、适合发展的土地阻力巨大。
7社区业主的反对。在各地曾多次发生过,社区业主反对和阻挠建立社区养护中心的事件。社区业主的反对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认为会带来医疗垃圾和安全风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都是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每天都要和医院打交道,打针、吃药都会产生医疗垃圾,但又不会像正规的医疗单位那样处理,容易带来风险。B.业主们认为,养老院有老人去世,经常有殡仪车辆进入,会使小区居民产生恐慌心理。c.认为该小区公共资源不足,如果有养老院入驻势必会占据原来已经不多的公共空间,甚至有些入住的老人会被小区调皮玩耍的儿童冲撞,造成新的风险。绝大多数的小区业主都认为,养老院入驻小区,必然会使小区房价下降,造成居民手中持有的物业贬值,他们不能接受。
如何完善嵌入式养老模式
谢东升(九三学社嘉定区委副主委、嘉定区发改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在充分研究上海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后,认为针对我国养老行业中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在社区开展“嵌入式养老”试点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为了完善嵌入式养老模式,谢东升认为还需作如下努力:
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出台鼓励嵌入式养老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方面,政府需要从政府服务理念出发,深化对嵌入式养老的认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对嵌入式养老的理解和认同,完善嵌入式养老的发展环境。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研究制定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准入资格、功能设置、服务标准、政策扶持等内容,协调落实建设场地、人员等资源,通过扩大政府采购以及引进市场力量来增加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推进本市养老体系多元化发展。
2、积极整合医疗护理等服务资源,力争将嵌入式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目前,地方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医保支付问题是嵌入式养护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支付方式不畅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开展。应完善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卫生室等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下沉到居民社区,并积极支持具有医疗、护理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将部分符合要求的养老医疗护理纳入本市医保范围。
3、加強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和考核。一方面对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托底型、保障型养老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等保障,确保其正常运营;另一方面对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明确考核目标和服务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兑现政府财政补贴和决定是否继续合作的依据,以此督促相关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监管考核的过程中,还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独特的服务作用和评估作用。
4、社区应充分发挥其协调职能,力争在社区和企业之间,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分工协作机制。要把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权益作为根本,同时还需明确社区和养护机构的职责分工,互相支持,互相督促,协调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