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学问辩到聚·宽课程
2017-02-20刘晓鸥郭秀平
刘晓鸥++郭秀平
在“聚·宽教育”理念引领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培养拥有“健康的体、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勇敢的行”的青少年为目标,依托方庄教育集群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全面整合,形成了集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的“聚·宽教育”课程体系,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推动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聚·宽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紧紧围绕育人目标,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课程体系。
1.“健康的体”课程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发、实施“健康的体”课程。坚持群体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注重数据,科学施教,实现学生素质和比赛成绩的双提升。
例如,学校在初中生入学时加入了体育测试,要求初一学生都要会游泳和打乒乓球,初中必须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目前,以十八中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已经形成集群足球、围棋、桥牌等特色体育课程,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条龙培养。依托方庄教育集群设立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举行集群足球联赛,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九届。此外,十八中已经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足球基地校。
2.“温暖的心”课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校创建了八个机制:文化实现机制、“三位一体”全员育人机制、“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协同机制、课程育人与教学育人结合机制、同辈群体人际交往与榜样示范协同机制,以及学校、家长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和学校、集群、家庭、社会教育协同机制,积极开发、实施“温暖的心”课程,有“凝聚大爱”校园义卖、“微光益”社团志愿行动等实践类课程;“聚宽引领,心系中华”升旗仪式等体验类課程;中华传统文化、少年哲学课程等文本类课程。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工具,其中,心理扑克的设计获得了专利。
3.“智慧的脑”课程
在“智慧的脑”课程建设中,学校不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还积极进行智力训练课程的开发。例如,为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主导学习能力,我们引进了“自我主导学习能力”项目。
我们还积极开发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承担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课程“多媒体环境下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通过项目锻炼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此外,还有单片机、航模、科学实验、学科竞赛、3D打印等许多开发智力的课程。
4.“勇敢的行”课程
“勇敢的行”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勇敢行为,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未知世界的勇气,鼓励他们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成为一个聪明、快乐、自信、勇敢的青少年。
“勇敢的行”课程主要由各种社团课程组成,在大量一般性社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品牌社团,包括模拟联合国、合唱团、篮球社、推理社、漫研社、网球社、戏剧社、小球社、音乐社、足球社、劳技社、影评社、校园电视台、桥牌社、话剧社、朗诵社、舞社、志愿者社团、校报小记者社团等。
“聚·宽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校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建设路径。
1.横向贯通开发
学校通过课程的横向贯通实现课程整体育人,同时凸显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作为集群龙头校,学校积极依托集群,通过横向贯通的方式,突破校际边界,在实现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跨校开发了新音乐教育、人生规划体验、科技社团、校园京剧和校园纸艺等系列精品课程。
2.纵向衔接开发
我们依托集团、集群,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将核心素养分层次、分阶段地融入到各学段教育中,实现纵向衔接、层层递进的培育模式,开发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养生、特色足球和击剑等系列纵向衔接的精品课程。
3.纵横融通开发
我们打破学校和学段的限制,立体开发纵横融通的课程。如我们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衔接的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我们还创建了“爱读书、读好书”的集群书院文化课程,成立了以“塑造心灵,启迪智慧”为宗旨的方庄书院。方庄书院积极挖掘图书资源,举办读书理论研讨和专题讲座,开展阅读竞赛和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方庄书院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衔接和贯通,一定程度上成为凝聚当地居民文化诉求、提升区域文化品质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一座桥梁。
4.教育技术推进
学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建立了方庄教育集群云平台等信息平台。其中集群云平台设立了课程动态、师训专栏、家长论坛、慕课中心、兴趣导航、社会实践等栏目,及时发布课程信息和进行资源共享共建。集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精品教学课件、教案、课堂录像、优秀作业设计等在资源库中进行存储,并赋予开放权限。2016年12月,雾霾停课期间,方庄集群云平台点击率居全市第二。
5.项目开发推进
对于重要课程,我们以项目方式进行开发,如翱翔课程、音乐新体系素质教育课程等。其中音乐新体系素质教育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与学校共同为北京市第一个音乐素养培养实验班“音乐新体系素质班”开发的。目前,“音乐新体系素质班”已经列入全市高中招生统筹计划,面向全市所有区招收了两届学生,实验班每天都有一节音乐课。
6.多元主体开发
依托集群,我们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的路径。课程开发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校友、课程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特别是学生的参与,使课程能够具备学生视角,贴近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7.实践综合开发
社会实践课程是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性学习、劳技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的交叉和渗透,是一种广域复合、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学校举办的调查探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走向社会、自主探究的特征,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聚·宽教育”课程实施
我们运用“三走制”实施“聚·宽教育”课程,即集群内走校制、学校内走班制、班级内走位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跨校课程,在职业学校、专业学校、普通学校间走校上课。
如十八中的学生去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习家政课程、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到十八中上文化课等。校内走班制有年级层面、跨年级等两种方式。班级内实行“走位制”学习法,即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可以“串组”,可以进行小组间交流,可以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知识的、信息的、思维的交换和传递。
我们实行了对学生、教师受益情况的评价与对课程本身科学性、适宜性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总之,“聚·宽教育”课程体系努力为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未来发展需求等,自主选择、差异发展。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