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培养策略
——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

2017-02-20□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李 琳 陈 立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培养策略
——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

□李 琳 陈 立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媒介素养培育成为了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问题。以成都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不足,把握当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实施情况,可为探寻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创新之路提供依据。

移动互联网;媒介素养;现状;培养策略

近年来,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的互联网已成为了高校思想传播阵地建设的重心。根据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思维方式、交往环境、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变化。同时,网络思潮的多元多变、文化碰撞的频繁激烈、网络主导权争夺的烽烟骤起,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建构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接受教育情况的现状与不足,实现媒介素养培养道路的创新,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

由于(全球)学者们对“媒介”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媒介素养”的内涵,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普遍被国内外学者所接受的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以培养并使人们具备媒介素养为核心,培养人们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发展[4]。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发展促使人们由传统媒体时代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被动选择的受众角色向内容的生产者、媒介活动批判者、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需要从建设者或生产者这样一个角度加以拓展[5]。信息时代的来临对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从容自如地面对复杂的媒体世界。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媒介参与者,其媒介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媒介使用和信息生产能力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使用的主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是其媒介消费力的能动性,体现在是否能主动选择与自己相关信息并加以利用。当代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熟悉各类媒介工具,拥有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他们与大众传媒一样可以随时发布信息,但同样存在创作能力较弱,与网络媒介互动的意愿不强,对媒介影响力认识不足,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需求,运用媒介做好自我服务,成为积极媒介使用者,促进盲目的媒介消费向理性消费转换,能主动提出意见、建议、批评等,从而对大众传媒的选择产生有利影响。

2. 信息接受和辨识能力

“新媒体的平面化、快餐化的文化消费特征决定了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多于理性思考。”[6]当前我们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包围,做好媒介信息的判断和甄别,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从对媒介信息的评估、质疑到合理的选择体现了大学生媒介评估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所在。媒介为人们搭建了拟态环境,正确认识真实世界与媒介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判断媒介信息的客观性,关系大学生在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对媒介工具合理、合法及节制的使用,制造和传播可靠消息,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素养要求。

3. 社会交往与协作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网络,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上的门槛,而且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宽度、广度和深度。社会交往网络的不断拓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促使共同成长与发展,培育新的社会文化。而能否将互联网时代媒介提供的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对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效率与效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百度百科、知乎等应用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协作模式,大学生社会协作的素养应该包括:在社会协作过程中目标一致的能力、自我能力定位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等。大学生从媒体获取信息,再到分析评估信息、参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性得以完善,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这属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较高层次的内容,对于大学生以成熟心态和理性思维来看待社会、认识自己具有重要作用,有益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能融入社会,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智。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以成都地区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在调查过程中,共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有效问卷基础上,获取与研究相关的数据,进一步地对数据中变量的取值、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检查,对样本的合格率进行了进一步的确定,最终获得的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制作,主要涵盖本研究关心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对媒介的认知与态度、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等三个方面,最终的问卷由23题组成。其中,1~7题是关于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包括拥有移动终端的数量,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频率、用途等;8~16题是关于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与态度,包括媒介消息的真实性、移动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对网络语言的看法以及对言论自由的认知等;17~23题是关于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情况、媒介素养提高途径以及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期望等。值得指出的是,在问卷的设置过程中,根据各部分的重要程度,对其比重作了合理的分配。

(三)样本描述

样本选取方案中,对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受教育程度进行了随机采样:一方面,随机样本来自成都地区的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专业性突出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另一方面,随机样本接受教育程度分布在本科与研究生各个年级,从样本基本情况来看,男生155名,占80.7%,女生37名,占19.3%;从年级分布看,本科生158人,占82.3%,硕士34人,占17.7%;从家庭情况分布来看,农村99人,占51.6%;城镇93人,占48.4%;从政治面貌分布来看,中共党员49人,占25.5%;共青团员131人,占68.2%;群众或其他12人,占6.3%。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 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只有3.6%的同学表示没有任何能够接入移动互联网的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同时,有41.7%的同学表示,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已成为他们接触网络的主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年级越低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依赖程度越高。从大一到研二的同学中,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接触网络的比例依次是58.4%、41.5%、38.9%、33.3%、28.6%和21.4%(如图1),研三和博士没有人把移动互联网当作主要的媒介。

图1 不同年级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上网媒介的比例

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主要用于浏览新闻、网页(60.9%),即时通讯(58.3%)和玩游戏、听音乐(56.3%)。在每天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上,有41.1%的同学上网时间在2~4小时,还有39.1%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具体到每堂课(45分钟)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间,只有16.1%的同学从来不使用移动互联网,有53.6%的同学超过5分钟,其中12.5%的同学超过15分钟。考虑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大多数时候并不被允许,我们认为,同学们选择的时间可能比实际上网时间要短。

每天睡前,有32.8%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同时,在朋友相处时,有超过42.2%的同学表示经常查看手机。

2. 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与态度

大部分同学对参与网络热门事件并不太主动,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浏览,不关心和只看不说占比73.4%,只有8.3%的同学会积极参与。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足够的自信,只有14.6%的同学认为自己分不清楚新闻报道与网络评论。同学们对网络消息一般持怀疑态度,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把网络消息当作娱乐消遣,对相关内容不信任;与之对应,认为网络消息非常可靠的同学只占样本数的10.9%。

有将近80%的同学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不会对揭露事情的真相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网络不文明语言,同学们持相对开放的态度,有43.8%的人不太介意或认为可以理解,但也有29.7%的同学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遏制网络不文明现象。有接近50%的同学认为网络的自由度不够,受到监管过多,与之相对的是有20.3%的人认为网络自由过度,需要加强监管。

同学们对隐私问题非常关注,移动互联网虽然还没有给大家的隐私带来困扰,但超过80%的同学对因设备丢失或科技发展带来的隐私泄露表示担忧。

3. 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学校在移动互联网上对同学们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超过一半(50.5%)的同学没有关注学校的移动信息平台,或关注了也不会主动查看这些平台发布的消息。

有78.7%的同学认为自己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如果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会主动参与其中。在媒介素养缺失方面,主要体现在媒介批判意识和辨别意识。同学们比较认可的媒介素养学习途径为学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以及自主学习。当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主要通过自身的探索,这显示学校方面在媒介素养方面引导教育有明显的缺失。74.5%的同学没有受到过媒介教育,且大多数(58.9%)同学认为有必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图2 媒介素养缺失的主要方面

(二)总结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非常普遍,96.4%的同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更有41.7%的同学将其作为接触网络的主要形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控制、内容甄别、思考反馈、评价分析能力尚待加强,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现阶段接受的教育引导还存在很多不足,总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不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和研究生媒介接触较多,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具体表现为:网络吸引着多数大学生的眼球,从了解新闻、休闲娱乐到获取新知识,大学生不论性别、年级和专业,均存在频繁的接触网络,消费过度;相比传统媒体,手机等新兴媒体由于内容新颖、传播便捷、形式多样,受到大学生青睐,迅速“窜红”于大学校园,并使大学生产生过分依赖;权威媒体过于枯燥沉重,缺乏趣味的事实报道已难以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口味,因此,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对电视的选择显著减少。在内容的选择上,个性、时尚、趣味内容受到普遍青睐,关注度最高的是新闻、娱乐类消息,负面新闻的受关注度不亚于权威媒体的一些正面报道,而对媒体中色情的、暴力的、低俗的内容多数人也表示可以接受。调查结果显示,在与朋友相处时,有超过42.2%的同学表示经常查看手机,这一习惯势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将人隔离成近距离的“孤岛”,导致与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同时,过度依赖图像信息,阅读兴趣下降,易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总体看来,在媒介应用中,大学生表现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一定能力,但在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方面的主动意识需要增强,利用媒介信息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还比较有限。此外,从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科学规划和控制,对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管理教育存在缺失,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移动互联网是摆在高校管理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2. 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和态度亟需引导

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是媒体素养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基本上能够识别大众传媒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更为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在媒介理解上仍存在重要缺陷,大部分大学生容易把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其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受媒介主体的影响,带着媒介主体的情绪倾向,要求受众对接受的信息就要有自己理解和判断。再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海量的信息加大了信息判断甄别的难度,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综合观之,大学生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存在有一定认识但又认识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7]。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科学认知,端正态度。

3. 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当比例的被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且认为自身应该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媒介能力的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信息识别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8]。51.2%的学生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方式主要为查看网络评论和自己摸索,而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或网上教学视频的只占到21.4%,说明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基本属于自发状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教育课程在高校还基本停留在空白阶段。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且有规律和方式可以遵循。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既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理性和科学的媒介环境,也有助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公民素质。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从大众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来看,大学生在传播环境中的身份已经从传统媒体的接收者逐渐变成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加入,对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理性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传播环境中,也同时接收着负面能量的影响。所以从媒介素养教育探索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需要一定的转变。

(一)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形式创新

自欧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入中国,经过不断更新加入本土化元素,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带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维和方式,导致与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不融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不高。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完全正规化、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遑论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而现代高等教育中,不断强调要培养宽口径、视野开阔、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变“专才”为“通才”。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媒介环境这个媒介实践活动平台以学生作为参与主体,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和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学校网站、网络工作室等校园媒体,开展各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媒介知识和技能,达到全面提升媒介素养的目的。此外,在新媒体环境的支持下,可利用大学生接受度高的形式宣传媒介素养教育,例如通过网络影评的方式,在影评中融入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达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同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传播带有正能量的文章和观念,也是一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型模式。

(二)从“被动保护型”到“思辨自律型”

当下,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始终侧重于以保护为主,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主要作为受众群体,且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对网络的信息认知能力不足,对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也需加强,所以会导致媒介素养教育更偏重于保护大学生传播环境的单纯性,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成员,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应逐渐由“保护型”向“开放型”转变,当然对于过多负面能量的信息传播仍需加以监管,不过应该在大学生掌握媒介素养常识的前提下,适当让学生在接触外界传播环境的过程中,增加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机会,逐渐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参与度,将大学生群体的正能量带入新媒体当中。

五、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应提高面对几何级增长的海量信息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吸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公民网络热门事件有序参与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事件参与的积极性;构建网络信息传播的审核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参与的安全感等,通过这些媒介素养培育认知环境的优化,不断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移动互联网,端正其态度,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合理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升,当好信息“把关人”

在大学生媒介化生存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吸引并传播主流思想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教师和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高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意见领袖”的形象,充当学生在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和“清道夫”,改变以往控制者的角色,由控制变为引导,帮助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辅导员媒介认知能力,正确辨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技术内容之间的关系,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各种互联网平台,融入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化创意的理念,掌握新媒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辅导员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直接对象是大学生,引导学生重视培养媒介素养,学习提升媒介素养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是辅导员在媒介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面对新媒体中各种话题的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辨别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共同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在平等关系下进行的民主教育可以起到营造教学相长和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与多元化教育渠道相结合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立足于以课程为基础。完整的课程体系应从“媒介和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媒介接触行为、媒介选择和利用能力、媒介制作能力、媒介评价和批判能力以及媒介道德六个方面建立[9]”。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证明,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最成功的经验之一。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媒介环境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规则和运作机制,以提高学生对于媒介的认知、分析和批判能力。同时也要向学生广泛宣传与媒体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规,帮助学生避免侵犯隐私、传播不良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有多种渠道。首先,借助于学校多种形式的媒体平台开展各类媒介素养实践活动是有效渠道之一。如组织各类新媒体竞赛,例如微电影制作大赛、原创微博大赛等,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媒体实践的热情,还能巩固课程学习效果。其次,社会教育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如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开展的各类论坛、峰会、对话、演讲等,参加这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握社会脉搏,了解时代趋势,获取正面信息,这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深入和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对高校学生媒体素养的研究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媒体素养教育也会被越来越重视和加强,逐渐从零散、不系统的状态走向成熟和体系化教育。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 2806397.htm.

[2] 宫淑红, 张 洁.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3.

[3] 胡莹, 项国雄. 传者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J].传媒观察, 2005(8): 42-43.

[4] 袁宏刚. 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1): 105-107.

[5] 彭兰.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2(3): 52-60.

[6] 张苑深.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 探索与争鸣, 2011(8): 71-73.

[7] 生奇志, 展成.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1(1): 66-70.

[8] 高国伟, 张光华. “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31): 69-71.

[9] 靳君.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24): 142-144.

Statu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Media Quality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 an Era of Mobile Internet——Take Some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for Example

LI Lin CHEN L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brings broad and profound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life, and raises both claim and challenge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n them.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s. This study takes stud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s research objects, carries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media literary education, and aims at analyzing status quo and setbacks of it, so as to keep abreast of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ursuing innovation on it.

mobile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status quo; cultivation strategy

G64 [

] A [DOI] 10.14071/j.1008-8105(2017)01-0107-06

编 辑 张莉

2015 – 04 – 30

李琳(1979– )女,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立(1991– )男,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