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新途径
——“任务与分享”式课程构建

2017-02-20□刘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大学

□刘 惠 沈 倩 徐 茂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新途径
——“任务与分享”式课程构建

□刘 惠 沈 倩 徐 茂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怎样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直是学术界及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提炼出当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主要教育形式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教育理论的新进展,从MOOC模式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课堂,主张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MOOC模式;支架式教学

人文教育,简单来讲,就是借助人文知识的传授来提升人格精神境界与品质的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成型具有重要影响[1]。然而,今天的大学,在工具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主导下,人文教育严重缺位[2]。尤其在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一“学”独大,人文教育长期处于尴尬境地,导致其培养的学生在思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短板。如何借势借力,改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已日益成为理工科大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试通过分析当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结合教育理论的新进展,探索适用于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新形式。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通过查阅文献与实际调研,可知目前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普遍缺失[3~6]。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活动。

人文课程教学是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对理工科大学而言,在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两大主要困境:一是由于理工科大学人文师资编制有限等原因而导致的人文师资缺乏的困境;二是由于实用主义影响而导致的学生轻视人文课堂的困境。由于人文师资缺乏,理工科大学很难形成全面的人文教学体系。优秀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人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进而进一步催生了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学习的不屑情绪。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图书馆阅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探索过程中,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鼓励理工科大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参与人文讲座与报告、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7~9]。然而通过对四川省某理工科大学的实际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到20%的学生会主动进行人文阅读,人文讲座与报告的学生参与率也不到30%,学生会、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参与率也不足50%。课外活动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在其他地区的理工科院校中也同样存在[4~5]。这种困境使完全由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活动也很难成为理工科大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人文教育困境下MOOC模式的提出

当前,理工科大学广泛采用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这两种人文教育形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但都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充分教育的目的。在新形势下,结合理工科大学及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创新教育形式,探索新的人文教育途径。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指出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追求多样,忽视统一,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方法途径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并提出了打造“核心课程”,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等改革措施[10]。后续也有很多学者支持整合教育资源的观点,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性、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文化活动渗透性等措施,但都并未形成具体教育方案。

2014年,闫广芬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转型视角下,利用MOOC模式(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解决高校人文教育困境的设想。MOOC模式的基本运行模式是: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学习者自由搜集资料来完成学习的过程。在MOOC模式中,教师充当信息发布者、学习过程掌控者、课程推动者的角色,学习者则借助各种平台与工具的选择,浏览、讨论、记忆、完成作业,最终获得知识[11]。

MOOC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探索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新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MOOC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任务和课外互动,这正好可以融合当代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两种途径—以课堂教学的知识学习为本,借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之势,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MOOC模式也充分尊重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指导思想,融入了支架式教学理念,通过“课程信息与课程任务”的发布,为学生搭起学习的脚手架,方便学生在具体框架下进行主动探索。这种理念可以很好地克服注重逻辑的理工科大学生在完全自由的人文学习氛围下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怎样去学习的弱点。

综上,结合MOOC模式的指导思想,我们可进一步探索在理工科大学开展人文教育的具体形式。这就需要我们理清三个问题:“教师”是谁?“课程任务”是什么?怎样实施MOOC模式?

三、“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课堂建构

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专业的人文教师严重缺乏,人文课程体系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贴合理工科大学实际,我们需进行多角度思考,以理清在MOOC模式指导下,构建人文教育新课堂所需回答的“教师”“课程任务”和“实施方案”这三个难题。

(一)谁来教?

理工科大学不乏优秀的人文教师,但缺乏专业的人文教师队伍,导致人文教育质优而量不足。因此,在“谁来教”问题上,应重点突破“量”的问题。可见,在MOOC语境下,充分整合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资源将是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新突破口。

理工科大学缺乏专业的人文教师队伍,但不乏学生工作者。MOOC模式中的“教师”应具备“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两种职能。理工科大学优秀的人文教师可形成课题组,确定“传授知识”的内容(质),“指导学习”的任务则可由学生工作者执行(量)。作为“一线教师”的学生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有直接的接触,能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最适合充当课程信息的发布者。在指导学习任务方面,辅导员除按专业教师的课程任务执行外,还可以通过创设“分享”环节,由充分学习后的学生自己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实践也证明,对于人文知识,分享、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想象、引起思考、促进领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MOOC语境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可由人文教育教学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共同担任。

(二)学什么?

人文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对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具体而言,即文学(包括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所蕴含的知识[1]。人文知识包罗万象,而我们需要从中寻找到“核心课程”。当然,想要通过一门“核心课程”来解决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不足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教育也仅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渠道,人文教育的更多东西还需利用“课外”去培育和养成。因此,在MOOC语境下,打造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更像是一个引子,需要人文教育教学组的专业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在整合人文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分类、优化,编写人文教育引导式教材,并通过这本教材作为“引子”,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编写的教材必须有成体系的“教学任务”,否则将缺少人文教育中的支架,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也极易使理工科大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

没有条件编写引导式教材的高校,也可选用《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引子。《大学语文》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教育内容[12],可以很好地充当人文教育的教材。选择《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学习内容,也可弥补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未能如愿将其作为必修课的缺陷。

MOOC模式中的“课程任务”除了学习资料外,还包括知识获取方式。这就需要在提供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个性化学习工具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综上,在MOOC语境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任务”可由引导性人文教育教学资料与充当学习“脚手架”的具体学习任务共同组成。

(三)怎么学?

在MOOC模式视角下,要实施“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方案,需确定线上学习方式和大规模学习互动圈,又因加入了“分享”环节,还需要确定线下互动形式。简化“线上学习方式和大规模学习互动圈”,即需确定知识传播的中介平台。这个中介平台需具备能实时发布信息、能被大量用户同时关注、能用于交流活动的特性。因此,可用博客、空间、微信平台等具有这些特性的网络平台作为中介。而线下互动形式则只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早、晚自习或学生空闲时间固定举行分享即可。需特别强调的是,“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建议在进行系列课程前,先确定课程时间和参与人员,尽量将“分享”环节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固定下来,让他们共同来完成整个课程学习任务,不然极易使不重视人文知识学习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失去兴趣。

因此,实施方案可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通过网络中介平台发布课程信息和具体课程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步骤二:就某个课程系列,形成线下共同学习群体(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就每个子课程任务,定期在该群体内部组织分享交流。

步骤三:开通网络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评论,同时发布线下分享的精华内容,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辩论。

(四)“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课堂举例

下面,将举例说明怎样构建“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课堂。以借助微信公共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为例,整体教育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 将《大学语文》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方案

以16个教学周为总的课程周期,建构子课程任务。结合学生特点,将《大学语文》划分为14个子课程。从第一周起,每周一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子课程任务(包括课文和学习任务,以下简称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从第二周起,利用周一至周五的早自习,组织子课程分享。分享周的前一周周末,需确定本周进行分享的人员名单。确定方式为自主报名为主,安排为辅,即首先鼓励学生自主报名进行分享,若无人主动报名或报名人员不满,则按学号顺序依次安排分享。每日分享结束后,由分享者形成文字资料,由专人整理并筛选出优秀的周分享内容,次周发布在微信平台上,并鼓励其他学生通过留言,对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由专人整理留言,再次周发布在微信平台上。学习任务将持续14周,最后2周的分享环节,将用于线下学习群体对整学期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

线上发布平台主界面为当周全部学习内容的目录,次级界面为具体学习内容,包括课文、学习任务、分享任务和可参考书目4个部分,以便学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最后,为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还需布置作业。建议采用“成长树”作为课程作业,即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每周的学习感悟写在一片树叶上,16周共完成16片树叶,绘制成“成长树”,作为期末考核指标。

四、总结

“任务与分享”式人文教育新课堂尊重了学习的生态系统,注重交流,对学校的硬件要求不高,同时又能充分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在互动中接受人文教育。接下来,我们也会将这种人文教育新形式在某理工科大学推广,以检验其教育实效性。期待更多的学生工作者对MOOC模式进行探索,共同开拓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新局面。

[1] 颜琪.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格塑造:困境与出路[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3(3): 138-144.

[2] 吴蓉. 大学改革背景下的人文教育之命运[J]. 探索与争鸣, 2014(12): 116-119.

[3] 万千.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校内培养途径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3.

[4] 于晨旭.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太原市某高校为例[D]. 太原: 中北大学, 2012.

[5] 李凤琴.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个案[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6] 陈映. 新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个案[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郑畅. 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4): 110-112.

[8] 刘蓓蓓.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人教育, 2009(5): 14-15.

[9] 张弢, 翟红侠.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途径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1): 174-176.

[10] 冯军. 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误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3): 50-52.

[11] 闫广芬, 王红雨. 走出大学人文教育之困—知识转型视角下MOOC模式的兴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41(2): 18-23.

[12] 刘秀娟. 谈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J]. 科学与财富, 2014(5): 391.

New Approach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sk and Shar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IU Hui SHEN Qian XU Ma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s in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r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owever, both of the two methods have their limitations.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task and sharing” type in humanities education classroom,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OC model.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emphasizes network platform, online learning, and offline sharing. The “task and sharing” teaching method may be a useful method i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MOOC model;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G64 [

] A [DOI] 10.14071/j.1008-8105(2017)01-0098-04

编 辑 张莉

2015 – 12 – 14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2015SZ0058-5).

刘惠(1963– )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沈倩(1990– )女,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徐茂(1987– )男,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