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50例
2017-02-20马志伟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信阳464100
马志伟(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康复科 河南 信阳 464100)
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50例
马志伟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康复科 河南 信阳 464100)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应用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100例,均为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n=50)与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FAM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各评分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 采用针灸与现代康复训练技术配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保障远期生存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针灸;现代康复训练;脑血管意外;偏瘫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脑血管意外患者在临床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其致残率却显著上升[1]。脑血管意外患者多有大脑功能障碍残留,其中以运动障碍——偏瘫最为多见[2]。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价值显著,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100例,均与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经MRI或 CT确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恶性肿瘤、意识障碍、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5~71岁,平均(57.4±7.2)岁,平均病程(8.2±1.9)d,脑梗死23例,脑出血27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46~72岁,平均(57.7±7.1)岁,平均病程(8.3±2.1)d,脑梗死24例,脑出血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起病2周内,为病程急性期,需强调患者卧床休息,健侧卧位,每3小时安排1次翻身拍背。保持上肢在肩上部,不垂腕,肘关节伸直;下肢为髋关节伸直位,小腿与足底保持垂直。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其行被动运动训练,行关节的全面被动活动,对翻身、坐起练习,并练习坐位保持。教会患者掌握床上转移动作的方法,时间>3 min。发病2~4周,为病程恢复期,可指导患者行坐位耐力、站立平衡、步行、转移等训练,依据需要,可在辅助设备如下肢矫形器等的帮助下开展。行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病后5周,为病程后遗症期,需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为康复重点,可指导患者行平地步行、上下楼梯等实用动作训练,2次/d,每次30 min,连续6个月。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取针灸治疗方案配合应用。病程急性期,以三阴交、人中、内关为主穴。上肢取尺泽、肩髃、合谷、外关、曲池等;下肢取复溜、环跳、太冲、太溪、委中等,1次/d,每次30 min。病程恢复期取三阴交、人中、内关为主穴。上肢取青灵、极泉、合谷、少海、外关、天府、手三里、曲池等;下肢取涌泉、足三里、太冲、血海、丰隆等,1次/d,每次30 min。后遗症期取人中、内关为主穴,上肢取中渚、肩髃、手三里、极泉、外关、曲池等,下肢取涌泉、足三里、血海、委中、丰隆等,1次/d,每次30 min。连续6个月。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FAM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评分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M、BI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观点是,脑卒中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均具可塑性或重新组织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神经元找出进行再生,故康复治疗通过将正常的运动模式输入,以对输出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正常功能[3]。临床在脑血管意外发生早期,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是通过对偏瘫患者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利用,使健侧用力收缩加强,来提高患侧肌力张[4]。肌张力随着偏瘫的恢复而渐趋增大,对脑血管意外的病情康复有促进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中风与患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亏虚相关,受劳累或忧思恼怒的刺激,而致心火亢盛、肝阳上亢,上蒙清窍,进而病发。中风偏瘫痪病在阳经,临床治疗宜扶阳抑阴。在病情急性期,针灸以阴经为主;观察手足三阴,明显恢复时,取阳经穴;观察阴阳经络,均得以恢复时,则采取对症取穴的方式,以对阴阳平衡。早期对中风偏瘫患者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并取针灸配合应用,可促肢体运动功能更好恢复[5]。
本次研究结果示,治疗前两组FAM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各评分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综上,采用针灸与现代康复训练技术配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保障远期生存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1] 郭艳莉,冯生慧.针灸及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68-69.
[2] 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8):728-729.
[3] 王善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8):83-84.
[4] 张少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47例[J].中医研究.2015,28(11):56-57.
[5] 孙晓秋.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1(12):57-58.
R 246.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1.077
201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