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2017-02-20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亚马孙雨林荒漠化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春艳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春艳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区域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

(1) 差异性

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 界线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 整体性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层次性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区域的划分

(1)按单一指标划分

(2)按综合指标划分

(3)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

(4)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

(1)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

①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②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较分散。

④水源条件

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⑤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2)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征

①耕作业

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长江三角洲为我国油粮棉基地。

②工业与商业

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轻工业;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发展重工业。长江三角洲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松嫩平原区域特征

(1)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特征

①地理位置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较短。

③土地条件

为肥沃的黑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集中连片。

④矿产资源

石油等矿产丰富。

(2)松嫩平原经济特征

①耕作业

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熟制为一年一熟。该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工业与商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联系方便,沿边贸易较发达。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特点

①初期阶段

A.主要特点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B.资源状况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C.人地关系

基本协调。

D.面临的问题

少。

②成长阶段

A.主要特点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拓展,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B.资源状况

区域内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C.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D.面临的问题

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③后期阶段

A.主要特点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资源状况

本地区资源耗竭。

C.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人类寻求新的发展。

D.面临的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④再生转型阶段

A.主要特点

区域产生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复苏。

B.资源状况

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C.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D.面临的问题

少。

(2)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

A.地理条件

河流、湖泊、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B.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稠密的水系阻隔交通,黏重的土壤导致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进一步开发时期和农业社会

A.地理条件

船的使用使稠密的水系成为天然水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人口南迁,劳动力资源丰富。

B.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该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③工商业社会

A.地理条件

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得很破碎。

B.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机械化程度低,粮食商品率低;“粮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的地位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RS)

1.概念

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主要环节

3.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适应性强。

4.应用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用途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5.应用

(1)军事。

(2)测绘。

(3)交通。

(4)救援。

(5)渔业生产。

(6)旅游探险。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2.组成

硬件设备、地理数据、GIS软件、GIS人员、应用模型。

3.特点

内容丰富、效率高,可方便地分析、输出空间信息并作出动态预测。

4.应用

(1)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2)经济活动领域。

(3)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4)城市医疗救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2)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2.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1.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重点

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针对因为水资源利用不当而造成的荒漠化,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地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通过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热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生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一旦被破坏,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公路建造计划,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并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上新建的巴西利亚;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为了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巴西政府于1975年建成了全长达5 500多千米的亚马孙横贯公路。这条公路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这条公路干线还有许多条支线,其总长超过20 000千米。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2.移民亚马孙平原

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开发还是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但是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现在最困难的就是在两种利益或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即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面对全世界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呼声,当地政府和人民也已认识到这种低经济效益与高环境代价的开发是不可取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如下页图所示)。另外,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猜你喜欢

亚马孙雨林荒漠化
鲸现雨林之谜
雨林里有一群霸
向雨林出发吧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亚马孙大火可能加速全球变暖并对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造成持久危害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雨林求生记
亚马孙捕鸟蛛VS印度红蝎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