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大怪,土坯草房篱笆院
2017-02-20文图高维国
文图/高维国
东北一大怪,土坯草房篱笆院
文图/高维国
我家的老房子,这座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就是我出生的地方。虽几易其主,十几年未有人居住但依然屹立百年不倒
“土坯草房篱笆院”是东北一大怪。在东北农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曾经到处都是土坯房子——那是不堪回首的一个困苦时代。因房子的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夹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这种建筑布局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土坯房子的墙体用土坯砌成,有起脊房、平房两类。靠近河套,产苫房草(苫房草,一种草的名字,多用来盖房)的村屯农家多盖起脊房;而靠近碱甸子,没有苫房草的村庄则多盖平房。起脊房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苫”(覆盖)以苫房草;平房的房盖不起脊,但屋顶有“滚水”,即房中间略高,前后略低,以便雨水流下,房盖上面抹碱土或黄土泥。土坯房子的建造方式有“四脚落地”和“硬压山”之分。所谓“四脚落地”就是每间房子都有柱脚,“硬压山”则两侧大山没有柱脚,柁直接放在山墙上。
土坯房子的建房时间,一般都选在春季无雨季节或立秋之后。房向大都稍偏东南,称为“朝阳”。盖房前要先垫房身地。这是土坯房的建筑基础,用牛、马车拉些土,把房身垫起几十公分高,浇水用牛马蹄踩实,用磙子压平,多少个反复后房身的土质就瓷实了。土坯房都是在房身上平地起墙,所以没有室内外高差,一般室内外都是一平的。这样年久了房盖和墙体冲刷下来的泥土,积累起来就会超过室内高度,土坯房子就会出现“下窖”的情况。
垫好房身地后,要请木匠开始“砍房架子”,土坯房的房架子是由柱脚(支撑柁的圆木柱子)、梁柁、檀子、人字架、椽子组成的木构架,檩子数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三、五、七、九、十一不等,但必居奇数;椽子则要“挂双”即每间房挂以八、十或十二根。“砍房架子”就是把房架子所用木料上的榫卯都按尺寸凿好,把前后檐檩和梁柁的两头用锛子砍平,把门窗套子打出来。砍完房架子木匠还要负责“码磉(柱子底下的石墩)”,即按照砍出的房架子尺寸在房身地上规方,确定每块“柱脚石”(支撑柱脚的方形石头)的具体位置。
盖土坯房子最热闹的时候是“树房架子”和垒墙那两天,屯邻和睦,各家有个修墙垒垛的事,大伙都来帮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相互开着玩笑,也不要工钱,东家供点吃喝就可以了。“树房架子”时,要由东家请来的“支客人”负责统一调动。木匠和来帮工的人们一起把柱脚立在柱脚石上,将柱脚、梁柁、檁子的榫卯以及人字架等相互连接组合立起来,即形成木结构的房屋框架。然后按框架开始砌墙,垒土坯墙不用胶泥,而是用湿土铺上一层找平后再垒。铺土时缝要灌满,以免透风,垒坯时讲究横平竖直,不能游丁走缝。一旦墙垒歪斜了,马上要用大木榔头敲打,歪斜大劲的还要扒下重垒。坯墙厚,不晃当。砌垒到1米多高人站在地下够不着的时候,就骑到墙上移动着垒。土坯房的柱脚不能露在外面,砌墙时要用坯将其包起来,坯与柱脚间缝隙较大。为了防寒,每垒几层还要用稀泥灌灌,称为“灌柱脚”。土坯墙垒到平口(房檐下),有时也有歪斜的时候,用木榔头实在敲不过来,还没法扒了,就用一块木板加斜杠支撑,根据倾斜程度再加以配重,一宿差不多就能正当过来了。
土坯房子有两间、三间和五间房的,其中以三间房最为常见。房屋有从东侧一头开门的,也有从中间开门的。但无论门开在哪里,一进屋就是锅台,这间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全家人出入和放置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摆放在这间屋子里,所以这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俗称“外屋地”。其它房间为卧室,俗称“里屋”。里屋根据一家人口的多少,有的搭南北相对的两铺火炕,俗称“对面炕”,有的只搭一铺炕,一铺炕都在靠窗户的南侧。所有房间以东为大,长者住东间,晚辈住西间,火炕以南炕为上,长辈住南炕,睡炕头。火炕通过 “烟囱桥子”与立在屋外大山墙旁边的“落地烟囱”相通。由此也构成了东北民居的又一大特色 :“东西屋,对面炕,烟囱立在地面上”。
东北农村院落一般都比较宽敞,为了便于家狗看家望门,防止野狐、黄鼠狼等出没咬吃家禽,同时也避免平时自家的家畜跑出去,以及防备别人家的家畜或者孩子进院祸害园子,农家都要用秸秆(高粱、葵花秆)、树枝夹障子或用草泥扠成土墙圈出院子。由此也就形成了东北农村“土坯房子篱笆院”的民居风格。在东北农村障子夹的好坏,被看做是衡量这个家庭“门风”的一个重要标准。障子夹的整齐又漂亮的人家,一定是干净利索,好好过日子的人家。反之,障子夹的不好,或者干脆没有障子,这样的人家就“不是正经过日子人家”。另外,障子夹得离窗子很近,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障子可以遮挡风雪,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能保住屋子里的热气。
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而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里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装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由于其就地取材、盖造方便的特点,以及厚墙厚顶、保暖御寒、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的实用性。
土坯房子,是关东先人对气候的抗争的合理选择,它佑护着关东农耕文明的繁衍生息。虽然没有一砖一瓦,全为土木结构,却也非常结实耐久,很多都能“挺上”(坚持住上)三、四十年。 就是这种泥土材料,就是这种简单工艺,我们的先辈们却能在白山黑水之间,建起一栋又一栋遮风挡雨的房舍,为后人提供世代繁衍生息的温暖港湾。它见证了关东人的建筑智慧,释放着这方人民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也证明了关东先民的苦难生涯。 这种生活设施延续了千百年。如今的乡下,仍有古韵释放着这方人民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东先民的苦难生涯。 这种生活千百年。如今的乡下残残存存,,可可谓谓奇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