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

2017-02-20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家标准标准化绿色

观察

◆ 质量品牌提升和质检信息化两项“十三五”规划获得通过

2016年11月30日,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主持召开局务会,审议《质检总局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和《质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质检总局质量司、网信办负责人做了关于《质检总局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和《质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汇报。《质检总局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共5个部分17章,包括前言,发展基础与环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质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主要分为4部分,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品牌工作高度重视,全社会对质量品牌工作广泛关注,抓好质量品牌工作是质检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质量品牌提升既要抓好当前工作也要谋划长远,需要制定好专项规划,编制质量品牌提升的专项规划非常重要。质检信息化工作是质检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抓好质检信息化工作既与当前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浪潮密切相关,也与质检系统“靠技术执法、用数据说话”的特点息息相关,要制定好专项规划、用好专项规划。

会议要求,《质检总局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和《质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审议通过之后,要继续抓好两个规划的完善工作,尽快出台。要抓好两个规划的宣传工作,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系统、全社会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规划重在实施,要抓好两个规划的实施工作,将日常工作与规划的贯彻实施相结合。要抓好两个规划的保障工作、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工作。

(摘编自质检总局网站)

◆ 2016年度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发布

2016年12月16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共商、共建、共享——标准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016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大数据报告(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以下简称:《标准大数据报告》),该报告及相应的服务系统(http://bigdata.cssn.net.cn)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依托“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开展的“标准大数据研究”中的一项成果。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国务院出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带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由国家标准馆建设运行的“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对海量标准资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挖掘、管理和关联分析,研究提出了“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实现标准数据的关联化、知识化、智能化输出,为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多元化全方位参与标准化活动提供新的参考和依据。

《标准大数据报告》突破了以往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借助平台完善精准海量的标准信息数据支持,首次提出“标准研制贡献指数”,通过对2001—2015年所发布的3.4万项国家标准中3.5万个起草单位的多维度量化分析,研究建立了“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地区)”及“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类别)”,梳理出“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家标准研制情况的变迁与发展。

从总体情况看,2015年,共发布国家标准2155项,起草单位6718家,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为5786.9;2015年相比2001年,国家标准发布数量增长97%,指数增长262%,说明更广泛的单位参与了国家标准研制。报告显示,国家标准研制由研究院所主导,集中度高,前1%的起草单位(约350家)的贡献超过1/3,前1000家起草单位(约占总数的2.8%)的贡献接近1/2。

从区域发展来看,北上广、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山东参与国家标准研制单位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2015年,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山东6省(直辖市)起草单位数量占全国的2/3,北京以主导主持标准为主。但相比于前些年,这些地区的指数占比降低,体现出其他省份广泛参与国家标准研制的态势。根据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的增长率分析,报告将不同地区划分为四种类型:保持稳定型:北京、上海;快速增长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逐步拓展型:福建、陕西、安徽、湖南、重庆等;有待提高型:辽宁、天津、四川、河南、河北等。

从起草单位类别来看,研究院所是主导国家标准研制的主力军,2001—2015年,以21%的起草单位数量占比,研究院所对国家标准研制贡献达到43%。当然,参与国家标准研制的企业占比也在逐步提高,2015年,企业占全部起草单位数量的72%,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占53%,均超过了研究院所,企业成为国家标准研制主体的态势正在形成。企业未来还需要从“参与”国家标准为主向“主导”“主持”标准的方向转变。报告还根据2015年各企业指数总和,给出了企业排行榜,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位列前5位,首钢、华为、国家电网等公司也榜上有名。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是“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经历十余年建设发展,已统筹国内各省市地方标准化研究院和行业部门资源,建立了数据总量达170余万条的国内外标准文献数据库和总量达30万余条的技术法规全文数据库,形成了覆盖全国20万家机构和企业的标准大数据服务模式。

(本刊)

◆ 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通报《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的相关情况

2016年12月7日下午,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的相关情况。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标准与认证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将标准、认证与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衔接,将更有利于形成绿色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涉及绿色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由多个部门分头设立,存在管理分散、绿色产品概念不清、标准不统一、认证和标识种类繁多、社会认知及采信程度偏低等问题,加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2016年1月,中央改革办向质检总局正式下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任务书》,要求制定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方案。

接到改革任务后,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从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国管局、能源局等12个部门,通过广泛征求各相关方意见,经多次沟通协调并修改完善,编制完成了《意见》,旨在通过发挥标准和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的突出作用,更好地规范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意见》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了建立统一绿色产品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第二部分重点任务,明确了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的7项具体任务;第三部分保障措施,提出了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4方面支持性政策。

关于重点任务。《意见》明确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即: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重点任务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重点解决已有问题。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学确定绿色产品评价的关键阶段和关键指标,建立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提出构建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子体系为牵引、以绿色产品的产业支撑标准子体系为辅助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妥善解决既有矛盾与问题。

二是确保共享改革红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质优、安全、环保的高品质产品的消费需求显著提升,但国内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居民境外消费旺盛的现状也反映了我国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和问题。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消费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并据此组织开展认证,切实改进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利于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中增加获得感。

三是构建完整制度链条。一方面加强制度前端的有效供给,在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将适宜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另一方面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和认证实施效果的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强化全过程信息采集和公开的要求,提出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认证实施机构对检测认证结果的连带责任的基本要求。

四是积极提升技术能力。为确保体系建设技术基础,培育一批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检测专业服务机构,打造服务机构的自主品牌,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围绕服务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的制度性话语权。

关于保障措施。为确保《意见》贯彻及绿色产品体系任务有效落实,提出4项重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二是健全绿色产品体系配套政策,三是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保障措施部分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要各部门共同实施、形成合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工具,只有各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意见》提出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部际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对绿色产品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鼓励绿色产品采购,推动绿色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是要抓好落实评估、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各部门各地方实际,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推动绿色产品发展。同时加大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的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力度,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产业提质升级,构建我国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做好《意见》宣贯实施工作

《意见》是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为了把意见宣传好、落实好,我们将与各部门一起,组织开展《意见》宣贯工作,着力推进《意见》实施与政策保障,为绿色产品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一是要广泛宣传动员。质检总局、认监委、标准委将会同各部门共同开展《意见》宣贯工作,通过新闻发布、权威解读、专题访谈、宣贯培训等多途径宣贯《意见》,让社会各方及时了解、加深认识、积极支持,形成推进《意见》实施的共识和合力。

二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尽快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部际协调机制,会同各部门细化工作任务,共同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做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与各部门相关行业激励、财税引导等采信政策的衔接配套,推动绿色产品体系稳步快速发展,适应行业管理需求。

(摘编自质检总局网站)

◆ 企业标准服务联盟成立暨首批企业标准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6年11月25日,“企业标准服务联盟成立暨首批企业标准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各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标准技术委员会、企业、电商平台、消费者代表及30余家媒体代表参加。会上,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华大智宝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企业标准服务联盟宣布成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任联盟理事长,会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汤万金主持。

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受邀出席新闻发布会。他强调,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企业标准改革,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是落实国务院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标准化工作的着力点在企业,标准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企业。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对于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质量强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项改革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知情权,指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理性消费;有利于加强企业标准化意识,围绕标准水平提升持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形成优标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他表示,国家标准委将支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组织企业标准服务联盟,开发企业标准信息服务网,开展企业标准指标评价活动,并将推动评价结果在企业质量诚信和质量承诺、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工作中的应用,支持标准化服务机构开展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使企业标准改革让消费者受益、企业受助。

马林聪宣读联盟宣言。宣言提出,联盟将按照社会共治的发展理念,通过组织和规范对企业标准第三方评价活动,实现培育和发展标准化服务业,促使企业提升标准质量,进而推动企业标准管理改革制度的深化实施。企业标准服务联盟运作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与、合作互助,责权清晰、行业自律,自建自营、自主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联盟的自律作用,规范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为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会上还发布首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包括LED灯、复印纸、配套床上用品等相关行业,并同时宣布中国企业标准信息服务网上线。今后,联盟将定期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持续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企业标准排行榜得到消费者及参会企业的支持,他们希望能持续发布这样的榜单,使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企业标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

◆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在北京成立

2016年11月30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辛国斌副部长、装备工业司李东司长、规划司李北光副司长、原材料工业司潘爱华副司长、消费品工业司汪敏燕副巡视员、电子信息司乔跃山副司长、信息通信管理局刘杰副局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朱森第副会长等出席了联盟成立大会。

辛国斌副部长指出,要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工作。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2014年以来,工信部从规划制定、试点示范、综合标准化和专项建设等四个方面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工作。目前,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专项行动,已列入“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十大重点任务,基于发展需求,计划到2020年,培育形成4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目标。

辛国斌副部长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育工作,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加速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一是组织实施专项行动,依托智能制造工程,重点培育一批行业市场份额大、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龙头企业。二是组建联盟,有序协调跨行业跨领域系统集成商分工合作,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三是培育和规范市场环境,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机制,引导促进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良性发展。

联盟的成立,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联盟要发挥好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好专业支撑平台,服务好行业企业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扎实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多做贡献。

联盟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辛国斌副部长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目前共有13家理事长单位,41家理事单位,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赵波院长担任联盟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将结合联盟工作,聚集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共同做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的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自国内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用户和研究院所的专家、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摘编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站)

◆ 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协调推进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重庆召开了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座谈会。

会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主办,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局)、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办,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承办。会议听取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住建部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专家地名地址标准化领域相关工作进展报告,会议交流了参会有关地方、单位地名地址标准研制、应用、宣贯等方面工作进展、取得的经验及相关标准应用成果。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强调地名地址标准是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各行各业数据发挥相互作用的媒介,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他指出,地理信息是大数据的空间参照,时间空间是大数据知识挖掘的重要基础。要理清地名、地址、地理位置三者关系,将地名地址作为地理实体的标签,通过地名地址将各行业数据关联起来,更好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地名地址标准体系,基础先行,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地名地址标准研制;要促进应用,鼓励各地方、单位开展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实践;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在地名地址标准化领域取得国际一流成果。

李朋德要求加快推动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一是针对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专家团队;二是开展国家地名地址地理位置工作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各地方、单位已有工作成果;三是分步推进地名地址标准制定工作;四是借助大数据战略实施,设计地名地址地理编码平台建设等相关项目,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摘编自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我国颁布国产工业机器人标准

2016年12月15日,在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工业机器人领域标准3项,分别为《弧焊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工业机器人专用电缆》。其中,《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已由国家标准委审核通过,将作为国家标准发布。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正针对服务机器人编制相关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标准制定。通过标准体系的引导,家用机器人也有望更加安全、“靠谱”。

2016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保持增长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14日在此次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发布数据:上半年累计销售19257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37.7%,已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作为我国经济转型、优化调整的重要支撑,“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售良好。”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介绍说,3C制造业(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是国内产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43%的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往华东地区。

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已于2015年成立,多部委正联动推进建立我国机器人产业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未来将推进国家采信与市场采信双轮驱动,构建社会共治的新格局。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工作组副组长、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兵兵认为,机器人产业创新快、市场需求旺盛,需要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

(摘编自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首个保险业团体标准《农业保险服务通则》发布

近日,首个保险业团体标准《农业保险服务通则》发布,标准从保险机构基础服务、内控管理、承保服务、理赔服务、查询服务、增值服务、咨询投诉等7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将从实际操作层面规范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全流程。

在内控管理方面,保险机构应建立重大灾害预警机制,建立与业务规模及偿付能力相匹配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做好再保险制度安排。在承保服务方面,保险机构应确保农户知情权和自主权,简化承保手续,提高保险标的信息准确性。在理赔服务方面,保险机构应24小时接受农户报案,编制查勘报告应注明查勘时间和地点,并对标的受损情况、事故原因以及是否属于保险责任等提出明确意见;支付赔款时应通过零现金转账直赔方式支付到被保险人银行账户中,并留存有效支付凭证。

农业保险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支农惠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长远发展。该标准的出台,对促进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农户的保险体验和满意度,提升保险业服务三农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

◆ 完善耕地质量等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发布

《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已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耕地质量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九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明确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和划分标准等。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措施,十分必要、十分迫切。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质量保护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发布实施,做好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同时,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和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国家标准委网站)

◆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质量基础计量与标准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换届成立大会于2016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生物计量专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要工作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产品、生物产业服务所涉及的计量和标准的交流与合作。

同期,举办了2016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质量基础计量与标准会议,会议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遗传学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式宣布“中华基因组精标准计划”启动。据介绍,“中华基因组精标准计划”将立足我国,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国家的基因科学基准、基因组研究的权威标准,不断推动国家基因产业应用的发展。据了解,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牵头,从2015年到目前已发布了5个基因组参考标准物质,同时NIST还联合斯坦福大学成立了生物计量协作组,专门负责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在我国,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520计划”为起点,于2015年6月19日共同发布了首个亚州人源(炎黄一号)DNA序列标准物质(BW-5201)和大肠杆菌O157基因组DNA序列标准物质(BW-5202),这是世界上首次发布的亚洲人源DNA和微生物基因组DNA序列标准物质,为评估测序准确性、数据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提供了标准。

会议还特邀了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就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生物计量与质量控制标准、精准医疗产业标准创新发展和挑战等做了专题报告,共同探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标准发展诉求及合作推动方向、国家生物技术标准需求,细胞、基因检测质量标准推动计划建议。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消费品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

近日,北京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主持召开了第13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消费品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提升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68号),由北京市质监局牵头起草的《提升规划》提出了打造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北京标准升级版,构建消费品目录及安全、绿色标准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加快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消费品标准化水平、强化消费品科技创新、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推动消费品产业绿色发展、优化市场环境、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提升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提升规划》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标准化为主线,发挥先进标准对消费品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两大优势,即坚持绿色发展和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消费品绿色发展,提高自主创新标准的国内、国际话语权;实施三重倒逼,即开展风险评估预警、强化认证与互认、加强社会监督,倒逼消费品质量提升。

(摘编自北京市质监局网站)

武汉:质量技术监督与金融融合创新新路径

2016年12月16日,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市质监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市人行)就搭建武汉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武汉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武汉市质监局发布了由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起草的武汉市地方技术规范《武汉市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与评定》,正式启动全市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市人行宣布推出全国首创的“质量信用贷”,现场举行了全市10家商业银行与烽火科技等15家质量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集中授信签约仪式,标志着武汉市质量信用信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企业质量信用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在质量信用方面的主观愿望和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其现实表现的综合体现。和金融信用、税务信用等一起同属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质量信用建设将引导并督促企业提高质量诚信和质量责任主体意识,对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建设诚信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武汉市质监局于2013年着手建立武汉市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主要采集企业基础信息、产品信息及行政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检查不合格、奖励等良好行为记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违法违规记录等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信用信息。经过3年的建设,平台现收入武汉市企业基本信息30多万条、产品信息2万多条、质量信用信息5000多条。2016年5月,首次发布全市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 16家企业上“黑榜”,被载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通过部门联动响应机制,依法实施惩戒,比如在经营、投融资、进出口、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同时对诚实守信者在行政许可、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可享受系列优待政策。

2017年,武汉市质监局计划在全市全面启动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根据标准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等,分别代表企业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四个信用程度。另对A、B两等进一步细分为三级,即A等细分为AAA级、AA级、A级,B等细分为BBB级、BB级、B级。同一级别中字母数量越多,表示质量信用程度越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最终是由专家通过对25个相关指标的表现来综合评定,可以科学全面地反映该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并通过直观的等级评定将其真实质量信用水平传递给社会。此次签约的十五家企业多年来十分重视质量工作,无论是在内部质量控制还是产品实物质量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曾分别获得市长质量奖、省、市名牌产品等殊荣,按质量信用分级评定标准初评结果全部达到A等标准。

双方合作推出“质量信用贷”,是武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一个标志性的成果,部门诚信联动机制走出了重要一步。双方合作目的是将人民银行的金融信息资源和组织协调优势与质监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及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资源相结合,更加精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提供优惠金融服务的形式,服务于质量信用高的企业。将质量信用信息引入到贷款发放考核条件中,是银政合作、金融创新的产物,属全国首创。双方商定将继续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标准规范,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诚信体系建设与金融工作进一步融合,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出台管理办法,完善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质量信用在科技金融政策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供稿)

安徽:五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

日前,根据《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经公开评审,安徽省政府决定授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五家企业第三届 “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13家。

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是安徽省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每两年评审1次,每届授奖总数不超过5个。申报对象要求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卓越的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经营规模、实现税收等位居省内同行业前5位,最近3年未发生亏损;合法进行生产经营等业务活动3年以上。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质量方面政策;未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相应资质;近3年内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或存在重大有效投诉;近3年监督抽查或监督检查中,产品、工程或服务被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近3年内存在涉税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均被“一票否决”。

(摘编自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甘肃:公路建设工程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

近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甘肃省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公路建设工程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单位在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内对因其原因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负责。《条例》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相应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职责分工。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实行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公路建设工程信用管理体系,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单位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信用评价结果将作为公路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中评标的依据之一,进一步强化参建单位的履责意识,为保障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奠定基础。

《条例》还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试验检测单位如果违反规定应履行的义务,将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责令整改,逾期不整改将被停工整顿并处以规定的罚款。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作为监督机构,不履行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不承担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责任的,将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整改。其工作人员如出现对发现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不予查处,在监督工作中索取、接受他人财物或非法谋取其他利益的,对涉及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举报、投诉不处理等行为也将被追责。

(摘编自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服务认证认可 促进事业发展——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成功入选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6年12月20 ~21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来自政府行政部门、认证认可行业从业机构、获证组织的近4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选举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审议了协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部署了未来的工作。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经过149家理事单位的严格投票选举,以其良好的业界服务能力和口碑入选成为49家常务理事单位之一。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是由认证认可行业的认可机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实验室、检测机构和部分获得认证的组织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的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其主要业务是认证人员注册、培训开发、会员服务、自律监管、技术标准和开展国内外认证认可业务交流合作等。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代表来自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标准、计量、质量、机械、电工电子电器、安全、建筑、航天、军工、金融、冶金、物流、农业、轻工、食品、建材、医药等领域。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作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单位,将以推动中国质检事业发展、认证认可行业发展为己任,发挥其参与制修订、审查、编辑和出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优势,配合协会组织出版适于行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教育和培训以及标准宣贯书籍和数字出版物,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努力为政府、行业、社会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和知识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 标准创新驱动 助力合作发展——中国质检出版社成为中国标准化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6 年 12 月 13 日,中国标准化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召开第一届全体会员大会,举办了“标准化创新与服务”论坛。全国政协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石军,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崔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等出席并致辞。

中国标准化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发起,以标准化创新活动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加强中国标准化服务生态圈相关方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同相关产业界、教育界、学术界及政府部门有机融合,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性组织。

联盟成员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组成,涉及标准化、金融、冶金、航天、物流、食品、电器、汽车、机械和医药等领域。联盟副理事长单位10 家,理事单位 49 家,成员单位 153 家,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成为中国标准化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将在联盟搭建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上,发挥标准审查、编辑、出版和发行,标准教育和培训,以及标准编写和咨询等专业优势,实现标准化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各行各业进行深度跨界合作。

(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猜你喜欢

国家标准标准化绿色
绿色低碳
标准化简述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