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之后更要践诺
2017-02-20潘正锋
☉潘正锋
承诺之后更要践诺
☉潘正锋
随着军队“脖子以下”改革日益临近,一些党员干部纷纷向党组织承诺要“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正确对待进退去留”“高标准抓好当前工作”,等等。不少党员干部承诺之后躬行实践,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仅仅是为了承诺而承诺,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看去轰轰烈烈,细细听来其实一个模子、空喊口号,只闻其声、未见其行。比如,有的焦虑过度,怕单位在改革中撤降并改,怕个人成长进步受限,怕失去军人身份和社会地位,怕现在走遇到转业大潮安置不好;有的等待观望,不愿担责,办事拖沓,不作为、慢作为,被动应付多,推一推动一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心浮气躁,对单位是撤是并、编制是扩是缩、自己是走是留、时间是早是晚等关心过多,四处打听消息,投入了很多时间,占用了很多精力,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期盼急切,盼改革越快越好,盼早日公布方案,好提前谋划个人前程后路,盼个人福利待遇能在改革中得到改善,盼早日实现军人职业化,安安稳稳干到退休,等等。这些想法与现象,应引起各级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承诺是一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形式,必要的承诺无可厚非。尤其是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一政治任务时,向党组织表示鲜明态度,宣示个人的认识、决心和打算是必须的。然而,承诺的目的是践诺,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见诸行动。如果高调承诺,却不践诺,抑或是让“承诺”成为“沉诺”,其结果就会是“只望浮云过,不见甘霖落”,这实际上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秀行为、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会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及公信力。“承诺”之风为何盛行?一则能够吸引眼球,赢得组织的信任,二则既省力又出彩,何乐而不为?而践诺往往关乎个人利益的得失,不仅需要刀口向内的勇气,还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践诺才是取信于官兵的关键和承诺的魅力所在。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越是面对重大考验,越能彰显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1982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撤销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51万官兵集体转业,整体移交地方;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全军减掉军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军队机关、部队的76种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兵担任,60万干部转业到地方;1998年调整改革,许多官兵从抗洪救灾一线凯旋后,就告别军营踏上了返乡之路。正是一代代革命军人的实际行动,我军才不断发展壮大,战斗力才取得长足发展。
承诺易,践诺难。任由随意承诺的风气盛行,就会造成以下欺上的坏风气。承诺诚可贵,践诺价更高。一旦承诺,就必须在践诺上使实招,处处用承诺这面“镜子”对照自己的言行,把践诺做细、做实、做好,绝不“放空炮”、开空头支票,真正说到做到、说好做好。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用外力助推党员干部“一诺千金”。要跟踪“问诺”,定期通报,形成“严督查、重考核、硬约束”的工作机制,增强践诺刚性;要民主“评诺”,将践诺情况接受官兵评头品足。如此多管齐下,方能让更多党员干部将铿锵有力的“语言承诺”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承诺”,真正树立起党员干部“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形象,努力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大考中书写优秀答卷,赢来更多更热烈的掌声!
【作者系河南省军区转业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