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油纸伞?两代情意结
2017-02-18余婷婷
余婷婷
上世纪60年代,油纸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十年前,因为一位深山里的老人,余杭油纸伞重新焕发生机。这是一个传统新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26岁的时尚青年与74岁的古朴老人之间,叩问传统与未来的故事。
重拾油纸伞梦
时值深秋,西湖边的群岚已有叠彩的景致。乘车出城,沿着天目山的山脉一路向西四五十公里,过了瓶窑镇,两边只剩下山峦绵延。余杭、临平、富阳一带,盛产竹子,竹业繁荣,也是杭州油纸伞的诞生之地。
走到水泥路的尽头,余杭油纸伞传承展示基地就到了。这里是西坞村,近年来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找上门来。所谓传承基地,其实只是一栋两层的民宅,这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人刘有泉的老宅子。眼前的老人家清瘦但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已经74岁了。
在刘有泉的记忆里,儿时家家都有油纸伞。生活俭朴的人家,一把伞修修补补,能用上好多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受工业伞的冲击,余杭油纸伞几乎绝迹,老艺人纷纷转行。
2006年,已经64岁的刘有泉原本该安享晚年,却怎么也放不下纸伞的情结。在余杭区政府组织的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已经“无业一身轻”的刘有泉,提出复兴油纸伞制作工艺的想法。
事实上,刘有泉的油纸伞梦,已经藏了近30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就这样失传了。”他独自跑去富阳找到制伞手艺人,买了100把伞骨。当时厂里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10来元,那100把伞骨,花去了100多元。
戴着老花镜,满头银发,刘有泉回忆起这一生,做过木匠,刷过涂料,办过七八个乡镇工厂,却不知为何对油纸伞情有独钟。2006年,作坊里共有5位老人,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从劈竹子、熬桐油开始,一点一滴打捞记忆里的那些工序。2007年,余杭油纸伞被纳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的几年,几位老手艺人在村里收徒传艺,但徒弟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尽管如此,余杭纸伞仍在这深山的村子里缓慢但笃定地延续着。刘有泉心里其实不无担忧,如果没有接班人,纸伞也难逃失传的命运。
2015年,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90后,辞去了工作,回到西坞村,跟着爷爷做油纸伞。26岁的时尚青年与74岁的鹤发老人,因为一把油纸伞,弥合了代沟。
90后艺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余杭纸伞制作工序很讲究,完整算起来,有72道。冬天的竹子韧性足,是上等的材料。余杭纸伞坚固耐用,与选材密不可分,只有6年以上的毛竹才适合做伞骨。砍下竹子之后,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竹子滑溜光净,劈开做伞骨,而这只是准备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再由经验老到的师傅进行锯槽、打眼、穿伞和倒骨等工序。经历这么一番折腾,伞骨才算完成。“为了保证手工艺的质量,我们会淘汰掉所有略有瑕疵的伞骨,次品率有时接近50%。”刘伟学说。
接下来是糊伞。传统的余杭纸伞选用上好桃花纸作为伞面,通过浸入柿子漆,一张张粘贴在伞骨上。刚粘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轮到画伞和上桐油漆等工序了,桐油和清油要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一把油纸伞从选竹到上油,纯手工要10到15天。
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路数和秘密。以制作伞骨为例,竹子并非直的,穿伞的手法不对,就可能合不上;传统的桐油要自己熬,配料的比例全靠手艺人拿捏,依靠空气的湿度调整火候……刘伟学花了一年,才逐渐摸清楚制作伞的工序。纸伞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学徒要花3年的时间才可出师。
对于刘伟学而言,困扰他的除了如何做出一把好伞之外,还有如何让余杭油纸伞能体面地活下去。在大学里学美术的他,开始对传统的纸伞进行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良”。
他拾起一把喷绘了动漫人物的伞,这是他们和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周边产品。“传统的伞面绘画,主要为山水画或者花鸟鱼虫,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用起来和服饰、环境不协调,那样一把油纸伞只能止步于工艺品。”刘伟学说。
在伞面上,他大量尝试简单的线条、几何图案、纯色。刘伟学的后备箱里,放着一把自己日常使用的油纸伞,伞面是赭红色,伞柄是一秤杆。“类似于赭红色、藏蓝、黑色等色调,即使日常使用也没有违和感。”他甚至考虑,在伞柄上融入皮套、铜片等元素。
传统的余杭纸伞,使用富阳所产的桃花纸,纸张很薄透。现在他采用的是桑皮纸,纸张韧性足,中间可见清晰的纤维结构。制成伞面后,在光下,可以看到独特的不规则的纹理。工作室内光线昏暗,但仍可见一些制作好的伞柄光泽鲜艳。刘伟学解释称,这些伞柄,他采用了制作“竹笛”的工艺,刷上了一种独特的清漆,使之光泽细腻。此外,他认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喜欢桐油的味道。传统油纸伞的桐油味经久不散,在几经实验之后,他决定采用木蜡油。
刘伟学给余杭油纸伞注冊了一个品牌——“人间品”,寓意人间美好而平凡的物品。在主页上有一行字:“研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试图给古老的油纸伞注入全新的理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化的改良、引入时尚元素、进行全新的文化诠释……
尽管每一次改造,都遭遇老手艺人的质疑,但“要让油纸伞能回到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这才是复兴传统手工艺的应循之道。”刘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