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贺婚?不独凑份子

2017-02-18回声

中华手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贺礼随礼古时候

回声

人生四大喜中,“洞房花烛夜”无疑是最大的一件喜事。而親朋“洞房花烛”,你就必须随喜随礼了。

参加婚礼送什么?随份子封个红包呗,简单又实惠。在古时候,去参加婚礼,可能抱一捆柴,可能不必送礼……

捧柴加薪贺新婚

参加婚礼要随喜随礼,得从婚礼的起源说起。

“婚”字中有个“昏”字,这个“昏”不是昏头而是黄昏。上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妇女属阴,婚礼在天地阴阳交接的黄昏时分举办为宜,是为“婚姻”。

黄昏才办婚礼,可古时候一没电二没气,总不能黑咕隆咚地举办吧。于是参加婚礼的客人,纷纷抱一捆柴火为礼。如此主家就可以在院子里点起篝火,以供照明。因为柴火是在庭院里点的,也叫“庭燎”。据说这种结婚仪式是从上古祭祀中演变而来,柴火燃烧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庄重且神秘的氛围。

不过,送礼的柴火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什么树枝都可以,必须是黄荆条子。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植物枝繁叶茂,有祝愿新婚夫妻生活欣欣向荣的意思。且黄荆条子最熬火,十分经得起燃烧。因为婚礼仪式的时间颇长,差不多到半夜,普通的树枝很快就燃烧殆尽,当然得选最经烧的。

有趣的是迎亲过程,新郎“执烛前马”前来,“执烛”即拿着火把。这个火把是从庭燎中演变而来。《诗经》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黄昏时举着火把,天上的星星点点,新郎官马上就要到来。所以古时候结婚也叫“束薪”。

到了先秦时期,结婚不提倡随礼。《礼记·郊特牲》曰:“昏礼不贺,人之序也。”说结婚是人生自然传续过程,不用送礼。而且,还不能奏乐。《礼记·曾子问》中有一段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孔子谈到当时的婚俗时说,嫁闺女的人家“三夜不息烛”,娶媳妇的人家“三日不举乐”。因为前者思念骨肉,后者感怀人生,婚礼不必热闹。

凑份子的由来

秦汉时期,“昏礼不贺”“昏礼不奏乐”的习俗被打破。而后婚礼越发讲究、奢侈,为日后结婚需要凑份子打下了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凑份子,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的。据说,起源于朱元璋。

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有一个十分“乌托邦”的梦想。这个世界“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见《明史》)。”大概是基于老朱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制定了这么一个“乡饮酒礼”的乡约制度。每年春秋,各地乡村要以每100户人家为单位,聚在一起,开会饮酒,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乡民宣读誓词:“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所用酒肴,于一百家内供办,毋致奢靡。”以此培养民众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

由此看来,“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结婚是大事,凭借一人之力或者一家之力难以办好。不如凑份子,每户人家出点钱,帮助人家渡过难关。日后,自家有红白喜事,人家才会为你凑份子。

可见,如今流行的众筹,就是过去的凑份子。

明末清初,凑份子就很常见了。《儒林外史》中通篇眼花缭乱的“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第27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牡丹亭》第33出:“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

到了清朝,送份子钱更是上流社会办婚礼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人,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小说《正红旗下》记载:“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书中母亲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如果一个月里发生几件红白事,家里财政就要赤字。可也不能为了减少赤字而不送礼,否则就没脸活下去了。

原本是互助共济的凑份子,却成了普通人家的紧箍咒。“发明”份子钱的朱元璋估计得大跌眼镜了。

为新家添砖加瓦

民国时期,朋友婚礼,大都送实物,围巾、折扇、书籍、茶叶等,更有条件艰苦的地方,还送小白菜、黄豆、豆腐等吃食。

民国时候才大婚的末代皇帝溥仪,收到各种贵重贺礼,均不以为意。倒是他堂弟送的一辆自行车,引起了溥仪的极大兴趣。很快学会后,便开始骑车在宫中游荡,还被宫里的老古董议论坏了规矩。

当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山公园的水榭结婚,没有仪式。婚房中更是没有陈设,四壁空空,只有两张床上各罩一套百子图的锦缎罩单,有点办喜事的气氛。这锦缎,还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送的。

不过文人墨客贺礼,总归要风雅、浪漫一些。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胡适西装革履地来喝喜酒,就带了自己的画做贺礼。画的是一把茶壶和一只茶杯,私以为有几分嘲弄徐志摩的意思,顺便警告陆小曼,你这个夫婿可是个花心人啊!

新中国成立后,结婚大多送一些实用器。什么暖水壶、搪瓷盆、碗盘、棉被之类,主要在于实用。那时条件艰苦,新婚夫妻大多一穷二白,送点家居实用品,算是为新家庭添砖加瓦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期的婚礼,很流行送《毛主席语录》,没钱的年轻人只需要慷概激昂地念一段语录上的话语,便是最好的祝福。

直到改革开放后,份子钱卷土重来。

严格来说,集体送钱时摊派的钱,才叫“份子钱”。不过,现在只要是送现金都叫“凑份子”。份子不局限于婚礼,做寿、满月、动土都可以凑份子,但以婚事最盛。凑份子有一套学问:礼金最好是双数,毕竟好事成双;礼金得封红包里,写上祝福和名字,方便主家统计;量力而行,祝福到了即可。

不过现在凑份子愈演愈烈,从过去的50元、100元,到200元起步上不封顶,颇有成为“人情债”的架势,以至于结婚请柬变成“红色炸弹”。都说礼轻情意重,不禁有些神往上古时抱着柴火去婚礼的情景,既热情,又洒脱。

猜你喜欢

贺礼随礼古时候
古时候的计时方法
买衣服
山东智造的冬奥“贺礼”
眼力考验之找不同
古时候的记数方法
贺礼
贺礼
鼓励生育,首尔提供月子上门服务
随礼
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