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2017-02-18刘爽马如民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1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刘爽 马如民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本篇文章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存在的问题、途径与方法、常用模式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56-04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征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但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原有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辅助工具的功能,而且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合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充分的提高,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本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的结合,可以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力助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二、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务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目前,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将改变教育的历史面貌。

2015年5月23~25日,在中国青岛,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的教育信息化大会,此次会议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出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的方针。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的方向都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整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促进形成一个“在课堂上用,经常使用,普遍常用”的信息化教学常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现代化校园。

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技术的态度和技术的运用上存在认识误区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倡导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阻力和排斥性,认为计算机或者是校园网的建设更多是满足上级的一些硬件要求和检查评估;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技术的应用过于偏激,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追求复杂,追求新技术而忽略了用簡单技术就可以达到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育资源的支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广大的一线教师,是以课件的设计为核心而不是教学设计,过分地追求课件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课件的开发上而忽略了将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一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形成了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甚至有些教师在没有课件或者计算机等辅助设备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忽视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些教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课件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2.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中,指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在信息环境中充分发挥。然而很多教师把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错误的理解为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部的抛开了。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新型教学结构真正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缺乏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数学生经常在“大容量信息”的攻击中“跑得筋疲力尽”,造成了“知识碎片化”,对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很好。分组学习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予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小组学习,小组组长或成员在进行报告,然而观点并不是小组成员的共识,而是报告者的观点,缺乏交流的想法,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更为普遍。

3.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

在学校的资源建设方面,更多的是提升了硬件资源,忽视了软件资源的建设。资本投资建设中的硬件往往成为政策优先发展的对象,软件升级已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学校的计划中出现“要新建多少个多媒体教室”、“要新采购多少台电脑”等硬件指标,但很难找到针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升的培训,使信息技术不能高效的应用到技术的层面。具备了较先进的基础设施,但是教师的学习内容却相对落后于先进的技术。因此,需要寻找进行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同时各个学校更加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了助学资源的建设,在我们的资源建设中,较多的是搜集和开发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对支持学生学的资源的建设相对匮乏。

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一把手”项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整合的程度。同时,学校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来配备相应的信息化设备,为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提供设施保障,学校领导要大力给予行政上的支持与帮助。在课堂上能够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其他的教师进行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2.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围绕新型教学结构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因为它是改革,所以需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结合新的教学结构来整合,因此需要教师在整合的进程中,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作用。在整合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程度有多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只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才能实现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3.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彻底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新型教学结构更好地得以实施。这也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自己学校的资源库,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

4.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中除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学校定期的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从而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学科进行有准对性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科软件,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真正的应用到备课、上课中;对电教设备使用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五、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常用模式及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常用模式,是指结合新型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的整合模式,经常使用的几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一般模式,主要包括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三种。

1.接受式教学模式

接受式教学模式,也称为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接受式教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情景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引导“光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和热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看它是怎么给我们带来美丽与热量”的话语引导,激发学生对“光”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光现象,我们想想看需要研究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以下内容“光源”、“光的传播方式”、“光速大小”,同时板书在黑板上。

光源: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提问“这些优美景象中,光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得出“光源”的概念。

探究光的传播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光在物质中是怎样传播的?”“通过日常现象猜测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学生思考讨论,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学生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实验”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学生在对实验结果讨论研究后,教师顺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时光线会发生弯曲”的情景,并共同总结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及其应用:教师通过影子成因、月食日食成因、小孔成像的模拟物理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光学中一个基本的传播规律。然后,学生举出“看桌面是否水平”、“激光准直”、“射击瞄准”、“影子的形成”等实例说明上述规律。

光速:教师提出“雷雨天气时,闪电和打雷是在同一时刻发生的,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呢?”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思考,引出光速的概念和数值。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要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顺势给出“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测量人影的长度”、“设计一个针孔照相机”的设计题目,让学生继续探究学习,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本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验为辅,在情景导入环节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然后,展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系等方式,教师启发学生从物理角度进行思考“研究了光的哪些方面”,展示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从“认识光源”、“光的传播速度”、“光速”这三个问题展开,并对“光的传播”重点内容,采用实验、讨论以及与实际进行联系等方式进行强化学习。最后全面的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升华。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操作的过程,就是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强化练习和融会贯通。

《光的传播》这一案例是以多媒体为辅助,结合了“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采用了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的课例。

2.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仔细考虑在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主动探索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更好地實现课程标准和情感目标的一种学习风格。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使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可以采用此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奇妙的歌手》

情景导入:老师告诉孩子们小黄鹂给大家写了一封信,森林举行演唱会,问孩子知道它找到了哪些森林歌手吗?小朋友读完来信后兴致很高,轻松的说出森林歌手有蟋蟀、青蛙、蝉,教师相应地以贴图的方式板书。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小黄莺在哪里找到的这些深林歌手?”“他们的歌声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用什么部位唱歌?”等问题。教师板书“哪里、歌声怎样、用什么部位发声”。

自主探究:学生分小组带着问题读课文,之后画出能够回答教师问题的词语和句子,并尝试填写回答上述问题的表格。

回答问题、读析理解:在全班内由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本组问题,教师板书答案,全体学生对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读。

总结升华:“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奇妙的歌手”进行发问,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歌声美,不用嗓子发声”,教师在黑板进行书写板书,再次达到点题的目的。

启发思考: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课件的“知识宝库”、“故事箱”,随着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展阅读资料介绍了动物很多奇妙的现象,睡觉、吃食、育儿等各个方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能不能也根据动物们各自奇妙的特点,自编一篇童话。

精心构思、流畅表达:教师激励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奇妙现象告诉更多的读者,学生在留言板上以“奇妙的……”为题或者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表达。

教师在前段时间的教学里贯彻了探究式教学,包括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等。表格的使用相当于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支架,通过表格的填写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表格的设计与提供、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之一。在总结提高环节,教师归纳、引导学生领悟主旨,再一次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完成课标的要求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阅读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知识宝盒”与“故事宝盒”。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凸显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且阅读材料中的生字、难字不少却为加注音,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很好。

3.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寻找身边的历史》

活动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周围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古建筑背后的历史知识;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逐渐学会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进一步的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形成爱家的感情,以及保护文物和历史的意识。

准备阶段:现阶段需要明确目标和进行分组活动,教师向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学生需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进行了解。根据合作原则,自由分组,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个小组进行调配。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及活动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确定活动工作任务。

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包括选定考察对象、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四项。第一项,先选择出考察的对象,组内共同决议一个符合条件的考察对象,并确定考察时间,将考察时间和对象名称上报给负责的老师。第二项,实地考察,利用双休日进行考察并摄影留资料。考察完成后由组长向老师汇报,老师对其进行分析。第三项,数据收集,各小组针对考察对象进行收集资料。第四项,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每组根据考察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报告,报告包括:考察对象的历史发展以及总体概况,并表答出自己对于考察对象历史以及现状的观点,对文物保护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活动总结阶段:此阶段包括活动评比和展示成果两项。活动评比由各个小组根据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最佳组员,老师根据各组的活动情况评选出最佳小组,并对各组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评比评出优秀考察报告奖。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既要考察自己选题中的相关内容,又要完成相关作品和汇报成果。通过完成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D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8/info-course.htm.

[2]孙众,余胜泉,徐凤军.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3):63-65.

[3]刘志波,郑良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誤区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4(8):75-79.

[4]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6-69.

[5]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6]李先启,余胜泉等.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综合课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7]何克抗,林君芬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杨馥红)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