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体系:理论与构建

2017-02-18肖珑张春红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科图书馆服务

肖珑 张春红

摘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近年来重大战略发展方向之一——研究支持服务的定义、核心、总体框架、内容体系及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并结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近期机构和岗位调整的案例,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实践、深度创新和知识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研究支持服务知识服务中心

科研生命周期

总体框架

支撑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

G252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06

随着信息环境的全方位形成,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式发展,以及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在日益提升——从单一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向多中心角色发展,即:

学习服务中心: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站式”学习中心服务,以丰富多样的资源、完善优雅的空间设施以及强大的技术设备和支持,满足群体学习、协同合作及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和要求。

教学服务中心:以培训空间、教参平台、数字教学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撑服务,亦包括以课堂/网络教学、独立/嵌入式课程的方式开展直接教学服务。

知识服务中心:发挥知识组织的功能,以学科为基础,收集、整理、组织、保存和传播知识,为学术交流提供支撑,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研究支持服务,如科研支持服务、决策支持服务、数据支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课题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服务……。

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以保存文明、传播文化为职责,通过信息交流、媒体互动、读书活动、学术沙龙、名家讲座、书画展览、音乐欣赏、电影展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中心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努力进取,这四大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学习中心、教学中心、文化中心的成效显而易见;而作为向深度发展的知识服务,则由于需求的多样化与研究的个性化、对人力资源水平要求高、成果可见度差等因素,局限在科技查新、文献传递、课题咨询、学科联络等既有服务上,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以致于众多高校图书馆对这部分服务的发展犹疑不前,投入不定,未来方向把握不准。

本文即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案例,论述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中心所提供的研究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内容,以为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参考。

1.研究支持服务的定义、核心及基本框架

科研活动,无论是以项目的形式还是日常进行的研究活动,都会呈现出生命周期的特点:从创意、启动到研究、结束、发布和评价。与一般意义的生命周期不同的是,科研活动的生命周期并没有真正的结束,而是呈现出螺旋式连接上升的形态。在这个生命周期中,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若干支撑性工作,例如:

创意/概念形成阶段:需要了解要研究的方向进展态势、当前热点和需求,或者从多种数据分析归纳出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立项/规划阶段:需要查找文献、相关信息、数据等,为研究开展的方式方法奠定基础。

研究开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文献,确定详细的研究实施规划。

研究实施阶段:需要有科研工具、文献资源、技术平台、其他研究跟踪等方面的支撑。

研究结束阶段:需要有科技查新、专利查新等工作,验证研究的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

研究结束以后,科研成果需要进一步出版、发布、分享、交流,并伴随相关的知识产权权益保护,因此还需要有相应的支撑工作。

研究成果的发布、分享、交流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和评价,并预测下一步的发展等等。

既然科研活动需要如此多的支撑服务,有如此多的需求,那么,为科研提供支撑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research support service),就是围绕着研究活动的生命周期展开的。其定义为:以科研生命周期为核心,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知识信息需求,通过各种研究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为高校、企业及社会机构的科研工作提供的支撑性知识服务。

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中心功能主要是通过研究支持服务体现的,其服务的对象是高校的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等。在研究支持服务中,图书馆员以科研伙伴的身份,分阶段为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服务,强有力地支撑了开放环境下科研工作的进行。

根据这个定义,以及科研活動的诸多支撑服务需求,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服务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框架体系,我们可以归纳出高校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科研支持服务(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service);

决策支持服务(derision-making support service);

数据支持服务(data-support service);

学术出版服务(scholarly publishing service);

知识产权及专利信息服务(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patent information service):

信息素养服务(information literacy service);

课题咨询服务(reference service);

其他。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研究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新的成长点。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都在近年的战略发展规划里,将支持科研服务、支持学术交流明确列为重点和持续发展的策略。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图书馆也通过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文献计量、研究数据管理来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支持服务。

进一步更具体的例子,如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W)图书馆,其主页上明确列出了“研究服务”栏目,内容如图2。

在这个页面下,包含了存档服务、数据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期刊出版服务、发布服务、数字化服务等六大模块,涉及了科研活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环节。不仅如此,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还将研究支持服务根据不同对象划分为不同层次,我们在其图书馆主页上可以看到:

研究生:引文管理、数据资源与管理、研究生资助信息服务、研究常见事务……。

本科生:图书馆写作与研究中心、为本科生设立的研究资助……。

国际学生:图书馆写作与研究中心、引文格式与工具……。

教职员工:学科馆员、研究指南、学术出版、数据资源及管理……。

笔者数月前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访问时,曾就此服务作了相当多的调查,该馆副总馆长福格特(Cynthia Fugate)女士告诉我,这些服务大部分是由学科馆员推介和合作进行的,相当一部分服务都很受教师和研究生欢迎,当然有些服务还需要让读者加深了解和利用,如期刊出版服务等。

2.研究支持服务的内容体系

纵观整个科研生命周期,其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支撑性知识服务;但如果以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为划分标准的话,可以将研究服务横向划分为七大类内容,这些服务之间既有自己的独立性,也存在一定交叉。

2.1科研支持服务

前面所述研究支持服务的“研究”,是相对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从广义而言。这里所述的“科研支持服务”之“科研”则是狭义的,是相对某一特定方向的课题、项目等而言。其支持服务主要面向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具体做法是介入研究社区,成为该方向研究团队的合作伙伴或者一员,为科研提供各种定制服务。

如围绕着某一科研项目,图书馆可以提供科研前期的学科发展态势/热点分析、专题信息报告、科研指南(如资金获取帮助),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检索、数据搜集分析、学科信息门户,科研后期的成果评价,以及随时随地需要的科研工具、信息咨询等。其具体构成元素和关系如图3所示。

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为本校相关院系完成的“土木工程学科合作与竞争优势分析”专题报告即属于此类服务,该报告基于Scopus和SCI平台数据,以2010-2014年为主要分析周期,统计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的科研成果,并从中分析出该学科的竞争力情况。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的“2013年海洋学科科研态势分析报告”、正在进行中的“海洋学信息门户”建设、用于数据分析的SPSS软件提供,均可以称为“科研支持服务”。

2.2决策支持服务

国内高校普遍都设有科研主管校长、科研管理部门、院系主管领导、科研秘书等,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既服务于本校和社会的科研工作,也具备管理职能。决策支持服务主要就是以这个科研管理层为服务对象,以其需求为目标驱动,利用专业化的知识技能、科学的文献搜集和情报分析方法,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数据统计、综合分析,形成系统的、综合的决策知识产品,供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信息,在决策时参考,提高决策效率。

决策支持服务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准确性、个性化、前沿性等特点,以保障决策活动的全方位、权威性、针对化、前瞻性。它存在于科研过程中,尤其强调发展趋势预测、过程跟踪支持、评价评估分析等,具体可以分为四类服务(如图4)。

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基于QlikView的学术展示平台”,就是针对科研管理层,收集了本校师生在不同平台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个平台对本校科研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的展示、分析和评估。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京大学科研实力分析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基于ESI的清华大学学科分析报告》,都属于这类决策支持服务。

2.3数据支持服务

大数据时代,为用户提供数据保存、管理、分析、应用及相关培训、工具的数据支持服务,已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图书馆的共识。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其主页上,明确列出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服务,并详细介绍了其科研数据管理的内容、政策、流程、共享、应用等服务信息。再如复旦大学图书馆联合该校社会政策学院、计算机学院研发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数据监护等平台功能,为全校师生、研究者、学术机构提供數据提交、保存、管理和共享服务。

数据支持服务涉及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包括:

(1)数据搜集:指与本机构相关的科研数据的采集与访求,这些数据或来源于网络,包括商用出版物(如数据库)、公开出版物(如开放获取网站)等;或从机构内部获取,例如可以利用机构知识库、学者主页等获取数据。

(2)数据管理:指数据的存储、安全保护,以及对数据的组织与元数据标引、规范化清洗整理等,后者如按学者/机构进行成果归类归并、文件重命名、文件格式整理、版本控制管理等。

(3)数据应用工具提供:即提供数据利用时需要的工具服务,可以在数据平台上直接开发,也可以利用第三方工具,如数据引用工具DataCite、数据分析工具SPSS等。

(4)数据咨询服务:即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直接提供更深层次的咨询报告、情报服务,如学者个人成果分析、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学科领域热点趋势报告、机构科研成果报告、科学前沿和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等。

(5)数据素养服务:即对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利用方面的指导、培训等,包括开设专门课程、提供指南和咨询、嵌人专业课程等多种方式。

2.4学术出版服务

指图书馆通过建立在线出版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北京大学期刊网”,目前已经聚合了112种期刊,其中部分内容可以提供开放获取。

学术出版服务也包括与出版相关的咨询服务,特别是很多刚刚开始步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如:如何获取出版资助、出版合同咨询、写作技巧与资料引用、出版媒介选择等。前文提到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就在为教师和研究生服务的主页上,提供获取资金的帮助指南;澳大利亚众多的大学图书馆也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

2.5知识产权及专利信息服务

即在图书馆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为教学科研的知识产权需求提供支撑服务。参考国外大学图书馆这方面的进展,以及我国即将发布的国家标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这些服务大致可以包括:

(1)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运行提供全流程的服务支撑;

(2)为知识产权重大事务、重大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3)配合重大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专员,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支持;

(4)建设、提供并维护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平台,承担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培训和推广工作;

(5)承担知识产权信息及其他数据文献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6)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例如,据笔者实地考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图书馆就设有专门的版权办公室(Copyright Office),给教师提供签署版权协议方面的服务,解决教学资料使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也在主页上提供这方面的咨询和链接服务11引。

在知识产权服务中,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是专利服务,包括:专利信息资源提供/检索;专利调研/查新/预警;专利信息分析;专利定题/布局/保护服务;专利转化协助/价值评估;专利导航服务;专利信息素养服务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2016年发布的《北京大学专利竞争力分析报告》,对北京大学及其相关直属、附属教学、科研机构的现有专利数量、高强度专利数量、专利热点、专利转化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比同类型、级别高校的相关情况,据此可了解北京大学拥有的专利情况以及在高校范围内的竞争力水平,便于发扬自身优势方向,同时明确在专利产出方面的现存问题,为促进北京大学自主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6信息素养服务

此处的信息素养服务不同于为本科生、低年级研究生提供的学习信息素养服务,主要是面向研究开展的研究信息素养服务。如文献综合利用能力、数据素养、项目资金申请与完成技能、各类技术工具平台的使用、知识产权素养等。

2.7课题咨询服务

研究支持中的课题咨询服务,强调的是深层次的咨询与分析服务,不是普通的问答服务,如专题文献咨询、知识产权咨询、写作咨询、研究过程的咨询等。这些服务同样体现在前面所述的科研支持、决策支持、数据支持、学术出版、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中,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3.研究支持服务发展的运行支撑体系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研究支持服务已有若干年,但其规模化发展和效益并不凸显,存在着“发展瓶颈”问题。笔者以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业务方向虽然确定,但机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未作相应调整,也就是说,研究支持服务的发展还缺乏相应的支撑平台。

对此,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逐步转型。以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为例,据笔者实地考察,图书馆不仅由副总馆长负责研究支持服务,还有专门的部门和负责人开展咨询与研究服务(Ref-erence&Research Services),学科馆员的职责里也有相应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支持工作内容(scholarlycommunication&research works),一些新的服务,如数据资源(Data Resources),还设有临时性的专门团队来推进工作。

笔者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研究支持服务的支撑体系建设。

2015年6月,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机构调整,这次调整打破了以往以“文献流”为核心的部门设置,转而以用户和“信息流”为核心重新组织了业务部门,成立了七大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信息化与数据中心、特色资源中心、古籍图书馆、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新的机构调整之后,面向研究支持服务的支撑平台逐渐形成(如图5)。

3.1为研究支持服务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

在业务部门设置中,最主要的研究支持服务部门——研究支持中心的职责清晰,力量集中,面向全校开展研究支持服务。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职责范围是:面向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支撑服务;面向北京大学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面向师生开展信息素养服务。业务内容包括:日常咨询、论文引证、科技查新、课题咨询、科研态势分析、科研工具应用、竞争情报服务、专利查新与知识产权服务、数据素养、数据搜集和保存、数据分析、信息素质教育、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读者互动、学科馆员服务等。

根据业务职责范围,研究支持中心的业务岗位又细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若干主管和馆员岗位(见表1)。

3.2重组学科馆员团队,重新调整学科馆员职责

除了成立相关业务部门,北京大学图书馆又由研究支持中心牵头,重组了跨部门的学科服务团队,由学科服务主管、学科服务馆员(专职)、学科服务馆员(兼职)、学科咨询专家组成的新团队,其职责也重新调整如下:

(1)面向服务院系的沟通与营销:深入院系,全面了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发展动态和需求;与院系师生建立持续双向沟通机制,寻求合作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2)学科咨询:熟悉本馆有关学科的馆藏情况,掌握相关学科的资源使用方法,并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包括:一般咨询及课题咨询;建立学科资源指南;根据需求情况,梳理、建设和维护学科信息门户等。

(3)科研评价与学科发展支持: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技术和工具,为用户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与学科发展支持环境。

(4)信息素养教育:在常规的“一小时讲座”之外,面向院系师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包括新人职教师培训、提供嵌入专业课堂的学科讲座等,以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助力其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或科研活动。

(5)学术交流:配合图书馆各项研发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测试反馈,通过学科服务了解院系学术服务需求。

新的学科馆员职责中,尤其强调了科研支持与学术交流服務。当然,考虑到学科馆员个人力量有限,且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因此也充分强调团队的合作和馆员自身的桥梁作用——当学科馆员个人无法完成某些服务需求时,不是拒绝读者,而是将需求带回所在的学科服务组,由组内甚至跨组合作完成。

3.3基础设施及队伍建设

除了机构调整,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陆续进行之中,这些基础设施既涉及多元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也包括学科馆员服务平台(如Libguides、维普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门户(如海洋信息门户)等平台建设,以及Incites、ESI、SciVal、Innography、SPSS、CiteSpace等常用数据资源及相关数据整理与分析工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的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生态系统正式上线,其下四大平台——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PKUIR)、北京大学期刊网(PKU OAJ)、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PKU Open Research Data)、北京大学学者主页(Scholars@PKU)同时上线服务,服务覆盖学术生产活动的从中间产物到最终成果、从作者到出版物的各个关键节点,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联结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既为用户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也为图书馆开展研究支持服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为做好研究支持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深入开展队伍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人员培训与交流。不仅到研究支持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调研取经,也不断送馆员出去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并邀请相关公司到馆,或者由资深馆员负责,为研究支持服务馆员和学科馆员提供文献资源、软件平台、常用工具、专利服务等多方面的培训。

由于上述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仅仅在机构调整一年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支持服务即有了较大发展,目前效果尚好。其服务成果举例如下:

《未名学术快报》: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自主编辑、发布的支持科研、服务学术的信息产品,旨在从客观角度汇集数据,展现北京大学学术成果、佐证专家学术判断、支持学者学术研究、陪伴北京大学走向世界一流。自2016年1月开始发行,每年4-6期,同时发布印刷版和电子版,2016年6月“未名学术快报微博”,又正式上线。快报自发布以来,一直广受学校师生和管理决策部门的关注,逐步成为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和北京大学学术信息动态发布的品牌产品之一。

《北京大学专利竞争力分析报告》:2016年5月完成,数据截至2015年底,内容如2.5节介绍。报告发布后不仅得到北京大学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并获得北京大学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图书馆同行和业界的一致肯定,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甚至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均联系索取报告全文;北方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的同行纷纷研读报告并拟深入交流或效仿实施;汤森路透公司、奥凯公司、清华同方公司等以开会研讨/主题报告等形式推广报告成果和分析指标/方法。

《中国大陆科研论文发表分析报告》:受教育部及北京大学委托完成,属于问题导向性的科研决策咨询研究。内容是以1990-2014年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为数据基础,对中国大陆的科研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的整体趋势,以及与美国的对比;中国大陆发表的科研论文,根据SCI学科分类,不同学科的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趋势及与美国的对比;部分国内高校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趋势,及与国际高校的对比。报告结论认为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评定科学家个人成就、评估科研机构科研绩效,同时应引导科技资源的投入方向。

完成“面向基础和交叉学科的科研战略发展热点研究”课题:与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合作,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研究和发掘中国高校及北京大学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应课题研究需求,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支持中心先后完成了发动机实验、超导、光合作用、碳材料、移动通信、高温材料、激光器、合成生物学、太赫兹、可燃冰、可见光通讯、激光加速器、碳基集成电路、车载电池、忆阻器、有机进催化、高强度碳纤维等21个方向的热点态势分析。这是图书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以文献计量方法为基础,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多种数字资源和分析工具,开展科研战略热点研究的成功尝试。该项目获得“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资源深度利用”研究课题一等奖,并因其着眼于学科的战略规划,在图书馆界和相关领域广受赞誉。

4.结语

研究支持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体现了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的深度服务创新,彰显了图书馆价值。发展研究支持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图书馆从本校、本机构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从总体框架、内容体系一直到队伍建设,有投入、有研究、有实施、有行动。惟其如此,图书馆才能真正成为高水平的知识服务中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猜你喜欢

学科图书馆服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