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与督学:心理相容最为关键

2017-02-18魏学成

教书育人 2017年20期
关键词:督学督导校长

魏学成

校长与督学:心理相容最为关键

魏学成

实施教育督导制度,督学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监督者,自然也是校长无法回避的检察官。校长与督学的身份不同、职责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可能也不尽相同,双方之间出现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不过,校长与督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追求的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让国家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校长与督学必须和睦相处、相互支持。这需要校长能正确看待督学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督学合理定位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最为关键的则是双方必须换位思考,做到心理相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协作关系。

一、校长应正确看待督学的工作

《教育督导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规定:国家实行督学制度,督学受教育督导机构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而《督学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督学要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以及师生或群众反映的教育热点、难点等重大问题实施督导。“条例”和“办法”已经赋予督学特有的权利,对于这种权利,校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

从工作实际上看,挂牌督学就是政府派到学校的检察员、验收员和指导员。作为检察员,督学要靠火眼金睛发现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再小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验收员,督学要凭高度的政治敏锐查验教育政策在学校的落实情况,对各种办学行为要有冷静的分析和鲜明的态度,该纠正的必须及时纠正,该叫停的必须立即叫停;作为指导员,督学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用良好的业务素养指导学校的教育管理,使学校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富有创造性。

校长虽然是学校办学行为的主导者,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千方百计融入学校日常生活之中,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处理措施,不见得都是周密细致、完美无缺的,换一种角度进行分析,换一种方法进行处理,就能有效避免各种瑕疵和大大小小的疏漏,效果必定会更好。同时,由于身在其中,受各种利益因素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校长有时确实很难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小隐患就有可能转化成为大危机。相对而言,督学比校长有更好地把握国家教育政策的能力,再加上是旁观者,可以置身事外,有充足的条件冷静审视校园内的各种现象,从而更容易发现细节问题,更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督学的优势,对校长的管理工作无疑是有益的补充。因此,督学的基本职责其实就是千方百计为学校查漏补缺,让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加科学,让社会对学校更加满意。校长没有理由容不下督学,没有理由不听取督学的督导意见。

很难说每个校长都是作风民主的,高高在上、手段强势甚至作风霸道的校长也不乏其人。如果校长喜欢远离师生,那么,校园内很多问题可能没有机会摆到台面上,即使看似细小的问题,久拖不决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家长的满意度,这样的校长,其办学行为更需要督学进行严谨细致的监督管理,这是对校长负责,其实也是对教师、学生和社会负责。督学进校督导,是防止校园腐败的必要手段,也是让校园充满阳光的重要举措。因此,校长不但应该相信督学的督导,更应该感激督学的意见,哪怕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批评,最终也是为校长负责。

二、督学应合理定位自己的职能

毋庸置疑,挂牌督学接受政府的委派,经常到学校进行监督和检查,督学的行为代表着政府对学校的有效监控,也代表着政府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客观评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督学的职责无须质疑。但作为挂牌督学,具体审视一所学校的办学行为和管理实际,其身份和视角应该是多元的,职责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找问题、挑毛病。督学既是学校管理行为的监督者,同时也是教育措施的评判者和责任者,合理定位自己非常重要。

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者,督学应该切实监督、检查学校的制度建设与队伍管理,不能忽视和放纵各种不合规范的动议和行为;作为学校教育行为的评判者,督学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评价学校的办学行为是否规范、是否科学,而一旦学校内发生矛盾冲突时,督学应该及时走到前台,合理评价家长、学生与学校等有关方的行为特点与思维方式;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责任者,督学应该积极支持学校合理的决议,对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该肯定的必须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该批评的一定不能无原则地容忍谦让。

有挂牌督学分析自身工作经验认为,上级给挂牌督学安排的许多工作,都是“可以做、应该做”的,不一定是“必须做、必要做”的,这就意味着督学必须合理看待自己的职责,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不要带着傲慢情绪、拿着放大镜看待问题,尤其不要把自己视为学校领导的“太上皇”。如果发现问题后对校长横加指责,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一切,那就势必引发校长的严重不满,直至让校长产生对立情绪。说实话,督学应该是上级领导,因为督学是上级委派并肩负使命的特殊人员,督学的督导意见代表着政府对学校实际工作的总体评价,但督学没有人事任免权,及时发现问题并彻底解决问题,但却不随意指手画脚,才是督学的本职所在。

督学对学校工作的督导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经费使用、教育教学,还包括规划布局、协调发展、队伍建设、安全卫生、生活保障以及职务聘任、招生工作、学籍管理等,可以说,涉及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督学都有权进行监督检查。但督学尽量不要端起架子高高在上地训斥人,那样不太容易发现问题,也不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无法真正完成教育督导工作。督学需要将自己的业务专长与学校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对接,用自己的特长赢得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信赖。例如,有教学工作经验的督学,可以跟进教务处的听课评议,有德育工作经验的督学,可以更多地切入学校德育工作,有教师管理经验的督学,可以多为教师队伍建设出谋划策。督学只有深入实际,才容易走进教师的视野,才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才容易得到校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校长与督学必须心理相容

校长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措施的决策者、教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者,校长肩负着为教师、学生和学校未来负责的重担,校长不仅仅是学校的法人,更是学校的旗帜和灵魂。挂牌督学是学校的监督者,负责监督检查学校的日常管理,实质上也就是监督校长的工作、检查校长的能力、评议校长的素质。督学要真心帮助校长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使校长的权力运用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不让学校管理留下太多遗憾。因此,校长和督学根本就不是对立关系,相反,校长和督学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校长,应积极支持督学的工作,不应该在心理上跟督学过不去,更不应该对督学的督导检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发现问题后,督学要耐心向校长说明严重性及其发生的根源,指出修正的方向。校长要虚心听取督学的意见和建议,勇于向督学求教,不能以蔑视甚至是敌视的心态对待督学。

挂牌督学往往都是教育专家,而且是教育的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对国家教育政策有精辟的理解,对学校管理实际有独到的见解,的确能客观审视学校的办学行为与管理措施,但与此同时,督学更应该深刻理解校长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充分谅解校长在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和难题,不要把自己凌驾于校长和领导班子之上。督学必须实事求是地观察校园内的人和事,发现问题必须坚持原则,既不能鸡蛋里边挑骨头,也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当和事佬。当然,督学对自己的督导必须抱定正确的心态,发现不了问题,只能证明校长素质高、业务好、能力强,不能说明是自己无能。如果发现了较多的问题,只能证明自己观察细致、看问题周到,并不表明校长一定是不称职不合格的。督学必须设法为校长补台,坚决不能有为校长拆台的心态。否则,校长与督学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心理相容。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校长常常不得不游走于各部门之间,用较多的时间去协调各方关系,这必然会分散校长的精力,也会极大地影响学校治理的效果。督学作为政府委派的监督员,虽然主要职责在于监督检查,但由于督学处在能够跟政府直接沟通的便捷通道之中,有更好的条件跟政府部门沟通和协商,所以,督学应有为校长分忧解难的心理准备,实实在在地协助校长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要想方设法让校长回归校园,而不是逼着校长做“社会活动家”。是学校职责的,需要学校解决,是政府责任的,必须由政府出面处理。校长的压力减轻了,负担变小了,就可以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管理措施才可能更有效,办学行为才可能更规范。如此一来,校长对督学就不会心存芥蒂,而是心生敬佩、满怀感激。

如果可以把校长比喻为一位大厨的话,那么,挂牌督学就相当于厨艺总监。大厨要做出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大餐,既需要自己发挥创造才能,又需要听取厨艺总监的意见和建议;厨艺总监既负责品评大餐的制作结果,更需要监控大餐的制作过程。就像大厨与厨艺总监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一样,校长和督学也必须相互信任、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长的管理艺术,才能让督学的监督检查有的放矢,充满正能量。■

山东沂水县第二中学初中部)

猜你喜欢

督学督导校长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如何处理好督学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大姚县开展首次责任督学岗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