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直白”到“高大上”
2017-02-18王彤
◎王彤
从“浅直白”到“高大上”
◎王彤
上回书说到,作文里有许多看上去还没有进阶的题目,我们干脆就把它们叫作“浅直白”题目。像“我的……”系列、“难忘的……”系列的题目,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会是常见常新的题目。
老猫,你不是说该从“浅直白”进阶了吗,怎么这些老掉牙的题目还常见常新呢?
诸位兄弟姐妹,可别小瞧这些“浅直白”的题目。题目可以“浅直白”,内容可不能再“浅直白”喽。我们说的进阶,指的是内容的进阶。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怎样让我们的“浅直白”题目拥有“高大上”的内容!
其实,越简单的题目越不好写。因为写得人多了,不容易有新意,也很难写出彩。但是,“不容易”和“难”不等于没办法。老猫有些招数,供大家参考。
【言浅情深】
好的文章会打动人,什么最动人?真情实感最动人。所谓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会以心灵触碰到心灵的情感;所谓实感,则是在亲身经历或是真实的心灵体验中生发出来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是一篇文章的根基,在真情实感的根脉下生长出来的文章才会枝繁叶茂。真情实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鳄鱼的眼泪,它源于内心,来自体验。所以,写作中的真情实感要靠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儿”。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汪曾祺《胡同文化》
老猫点评
这篇文章题目叫作“胡同文化”。开篇这一小段描写,便透露出一种对北京耳熟能详的气息。拉洋车的提醒声,老太太老头子的生活对话,街道中的“斜”字,无不展现出对北京人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多年胡同生活的浸润与积累。不如此,不足以写得如此生动传神。
【巧施议论】
除了情感动人,好文章也常常会充满智慧。文章的智慧可不仅是靠华丽的辞藻和丰沛的情感,还需要依托作者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恰到好处的议论,变成神来之笔,瞬间实现“浅直白”文章的华丽转身。议论是一种角度的切换,观点的展现,是一种观察和观察之后的思考。这种智慧立刻就会让看似平淡的文章变得与众不同。
车前子
汪曾祺
车前子的样子很有趣。叶贴地而长,近卵形,有长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叶丛中央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花序,直立着。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画家常画之为点缀。程十发即喜画。动画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东西有一种童话情趣。
车前子可利小便,这是很多农民都知道的。
张家口的山西梆子剧团有一个唱“红”(老生)的演员,经常在几县的“堡”(张家口人称镇为“堡”)演唱,不受欢迎,农民给他起了个外号:“车前子”。怎么给他起了这么个外号呢?因为他一出台,农民观众即纷纷起身上厕所,这位“红”利小便。
这位唱“红”的唱得起劲,观众就大声喊叫:“快去,快,赶紧拿咸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吃白薯吃得太多了,烧心反胃,嚼一块咸菜就好了。这位演员的嗓音叫人听起来烧心。
农民有时是很幽默的。
搞艺术的人千万不能当“车前子”,不能叫人烧心反胃。
老猫点评
一篇名叫“车前子”的小文章,题目再“浅直白”不过了。它把“车前子”可利小便的功能,与这位演员一登场,大家就去上厕所的行为联想到一块儿,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可是,这篇小文章的智慧并未止步于此,最后一句话,很耐人琢磨。“搞艺术的人千万不能当‘车前子’,不能叫人烧心反胃。”一篇生动的小文章背后,话不用多,一句就够,讽刺、警醒、批评,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