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二次发展的激发与培养

2017-02-18张良成

教书育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师

张良成

教师专业二次发展的激发与培养

张良成

一、问题点击

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的渐趋稳定,学校里的中年教师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主体。随之,教师专业二次发展的问题也成为教师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多数中年教师都遇到了发展瓶颈,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停滞,再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经验,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都懂;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一部分教师经常感到疲惫。也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的切身感受不太一样。

二、原因分析

教师遇到发展瓶颈,既有年龄上的原因,也有生活方面原因。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渐趋重大;入职之初的一些发展优势逐渐消失,没有新的发展动力注入,教师感到疲惫;同事之间的教学水平相当,教师没有紧迫感。更主要的是经过近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每所学校谈起青年教师培养都头头是道,而教师的专业二次成长却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学校中年教师群体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找到正确的应对措施。同时,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年教师也是最容易出成果、出成绩的群体。措施不当,教师可能会就此平庸下去,而措施有力,中年教师会比青年教师的产出更大。

考虑到年龄特征,一些诸如压担子、给位子之类的措施已经不适用于这一教师群体,更多的应从年龄层次、教育志向、尊重与理解、释放与激活等角度来思考教师的发展。

三、策略评析

1.变管制为尊重

事例:学校人事调整,一批中层干部被调出,支援兄弟学校。考虑到Z老师教学业务精,教学水平高,也有长期担任学校干部的经验,学校准备让她升任语文教学副主任,但她没有接受,理由是想多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研究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学。起初,学校领导感觉Z老师有些不配合学校工作,但出于对教师个人意愿的尊重,就同意了她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看Z老师的工作,发现她对教学更加投入了,教学研究也更加深入,同时她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教学成绩非常突出。

实践证明,Z老师是一位能找准自己位置,发挥自身潜能的人。

评析: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由于个性、气质、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在进入教育行业时,每个人的优势也不同。但问题是,很多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并不相符,由于领导也只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来安排工作,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教师的特长。

Z老师的特长是语文教学,而且也有参与语文教学工作的愿望,最终也的确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实,每个教师都是“材”,为什么有的成长了,有的却在原地踏步?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要想让一名教师完全发挥出他的优势,需要一个平台,或是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年轻教师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自省能力,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之后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认识,此时的二次选择可能也是这位教师准确自我定位后,展露真正才华的二次发展。

这点可以从窦桂梅老师的成长历程中看出来。窦老师具备成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的全部素养。可当初她是教数学的,如果窦老师一直教数学,那她可能就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有首古诗里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其实,用人也是一样。不能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给教师安排工作,要考虑教师个人的特长。

有人说:“学校给教师一个机会,教师很可能还学校一个奇迹!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巨龙一条江。”这才是教师发展的要旨。

2.变强制为养成

事例:中国式教育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以一个模式来培养各类人才,最终天才全变成了庸才。原因就在于给予他们的发展空间太少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要求教师利用暑期完成若干字的读书笔记,多少篇的学习心得,结果大批教师有空就抄笔记,可抄的是什么没人关心,抄的效果如何也没人知道。教师则一边埋怨一边抄。当然也有认真学习、思考之后再认真记录反思的,但此类教师即使你不作要求,他也会自我施压,要求进步。

于是学校改变措施,变管为养。学校只作了一项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必须到学校阅览室看书两小时。至于看什么书不作要求,只要不妨碍其他人就行了,此举一出,立即得到了教师们的拥护,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教师爱上了阅读,主动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的教师越来越多。

评析: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不够。因此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了出来,他们又将笼子加高到三十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在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加高到一百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闲聊,说:“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强制教师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读什么书,全然不考虑教师的阅读兴趣,可能对年轻教师来说,是有效果的。但到中年教师那里,效果并不明显。而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竞争的法则就发挥了作用,留存于每位教师心中的向上精神、个人学习需求就能够得到了正常的释放。如今,学校阅览室里从早到晚都坐满了来学习的教师,大家安静地坐座位上,默默阅读,安静思考,还有很多人会拿着笔记本记录、抄写。没有杂声,只有不时响起的翻书声,听到这些,真如同天籁,大家都思绪沉静,潜心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中。

读书的好处人所共知,可读什么书,怎么读,却大有讲究。读书有三种方式:以消磨时间为目的的叫休闲式读书;以认识事物为目的的叫学者式读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叫问题式读书。学校提倡教师开展问题式读书:首先,在身边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其次,在书中寻找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后,在反思中行动。帮助教师养成通过读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了。

3.变要求为触动

事例:没有一位教师会甘愿平庸,也没有一位教师会自甘堕落。于永正老师,四十岁才写出自己的第一篇教学论文,这并不妨碍他的著作问世;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这并不妨碍他在晚年取得一番成就。以特级教师夏青峰为例,教海探航颁奖仪式后,原本没有获奖的他却也被拍进镜头。这成为激励他成长的一根导火索,此后的他一发不可收拾,从省市级赛课一等奖直到全国一等奖。我们很难说当时的他是一种什么状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夏青峰。一定有一个诱因促使他发生某种质变,这个诱因一定是某种荣誉、某种尊重、某种自我价值的肯定。更多的我觉得还应该是“鲇鱼效应”所带来的危机感。

我们要为教师提供足够多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总有一些东西能打动教师,使其怦然心动,爱上教育事业。

评析: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面对太熟悉的事物,人们会失去警觉性。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颇为常见,如,彼此为同学,在学校里知根知底,毕业多年后,事业、工作就有了差距,有些同学认为事业发展好的同学并不优秀,并举了学校里的事为例,可是他忘记了,历史不等于现在,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熟悉使他失去了对这位同学优势的观察和学习能力。

教师也是如此,长期相处,往往就会对同事身上的优点视而不见。在中年教师身上,就是因为新鲜感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一个供教师交流的平台就显得格外重要。外出学习、交流,让教师发现其他同行的长处,进而受到启发;校本基本功、博文评比、说课比赛、读书交流、演讲比赛等单项交流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这就给其他教师带来了更多潜移默化的触动,引起了更多教师竞争心理的复苏,学习要求的释放。

学校要求教师每次外出都要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文字、图片、随笔、感悟等形式向其他教师传达学习内容,以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勤反思。学校于2006年购买了瑞博软件,软件中的博客平台就成为了这样一个舞台。学校为每位教师注册了博客。每天更新的博文、其他教师的评价、被推荐的优秀博文都能在首页中看到。学校还定期举办博文评比活动,评选优秀博文和十佳博客,极大地满足了教师需要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2012年4月,某老师撷取自己在博客中的教学思考、案例、随笔共计23万余字结集出版,与之具有相同储备的还有很多教师。一句话,学校的博客火了,教师的思想活了。

4.变迷失为定标

事例:当前教坛上的一些名师,很多都来自农村。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他们甘守清贫。而很多条件优越的教师,却被“发展定型”“没有潜力”“小高到手,奋斗到头”等思想泯灭了激情,湮没了智慧。可见,人如果想要发展,就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评析:市教育局曾经组织本市一些骨干教师赴全市各乡镇展开暑期教师培训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效果显著。有些教师说:“真没想到,我们也有这么好的教师。”要激发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关键就是为教师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有一个比较、参照的标准。因此,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鼓励他们向上一级职称、上一级荣誉靠拢。同时,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值得研究,都能出成果,教育成才并不只有一条路,可以在班级管理上,可以在敬业爱生上,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在教育科研上,“各行各业都能出状元”。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如,展开多层次、多种类型的优质课竞赛,基本功竞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音乐会等,用活动来促进,用宣传来激励,用展示来强化,用名师来引领,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去,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实现生命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双赢。

5.变被动为能动

事例:以学校的教研课为例,以前多是一人一节课,现在变为小组同课异构式,二人或三人确定一个课题,组内成员分别试课。同样是上课,变换了一下方式,就使得教师的上课动力大增。没有了学校的严格督促,教师自我施压,教研素材丰富了,研究气氛浓郁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也增强了。

同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在教研组中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围绕某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落实,某种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同课异构,同主题异构。形式多样的教师同课异构、与校长同课异构、与兄弟学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课异构。一系列的实践、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践的活动,促使大家在课例研讨中变换新视角,悟出新东西,获得新思路。

此外,如,备课方式的变革:每单元的内容,先集体研讨,再分工独立备课,彻底激活了教研这潭死水,使教师的教研愿望、专业发展动力由原来的“自外而内”逐渐向“内外兼备”的方向发展。

评析:任何一项教研措施的施行都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面对这项规定会产生怎样的精神驱动力。对于中年教师群体,外部的压力很容易被内心自我保护的壳消融,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从大环境上激励教师,在小范围内增强职业责任意识还是可行的。以“同课异构”为例,这一举措就较好地使这一教师群体意识到自己必须拿出与自己的教龄和职业水准相称的课堂表现,进而能够自加压力。这种从课堂中获得尊重和荣誉的愿望使教师激活了发展愿望,使教师的主体意识最大化,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发展内驱力。

有时,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发展的瓶颈。这时,学校适时地介入很有必要。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专家为校内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会诊,为每位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能够更快地走出发展的瓶颈,进入了自觉学习和研究的快车道。

李海林老师总结了教师二次发展的几条路径:(1)读书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2)教学反思是二次成长的关键;(3)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4)参加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5)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这也证明,我校的一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是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能够有效地调动中年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以上种种,总结起来,还是一个如何激发教师主体发展动力的问题,前提依然是要把一名教师当作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只有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师的所思、所求、所困,我们的教育激励手段才能真正走进教师的心里,帮助教师迎来专业成长的第二个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