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合理运用电教媒材
2017-02-18林燕慧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文/林燕慧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当今的美术课堂辅助教学的电教媒材从单一的机械化推进,逐步走向了综合、智力化的发展。从最初的PPT使用到结合投影仪教学,紧接着白板、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体的开发并用,到最近时兴的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以至于更高级别的如3Dmax被部分年轻教师运用于高年级的透视教学中,Ipad电子产品作为新媒介成为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好帮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电教媒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改变了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时间、空间得以控制等等。但传统教学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要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形成。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沟通能力、探究性学习符合当代社会变迁的需要。尤其对于我们小学美术的学习而言,亲历探究过程、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最为重要,过多采用电教媒材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要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服务教学,起到课堂教学效益。
纵观现今的美术课堂教学,作为美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表现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基”不容忽视。如今电教媒材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板书板画常常被弱化,甚至不用。教学过程过多依赖PPT图片展示,似乎没有电教设备就无法上好一节美术课,忽略了课本教材的固有功能,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应用,而常常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没有依据学情、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常常是PPT图片展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作画,其中还以音乐、视频、微课等等加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同样的教学手段真的适合所有的课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吗?个人认为,只有把传统教学和现代电教媒材合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为教学服务,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如何合理运用电教媒材服务课堂教学,将从以下三方面简要论述。
一、板书板画,依据过程强化教师技能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它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那么教师的授课一般都是控制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点燃智慧之光?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深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在教学中起导向的作用,并且还能从中强化教师的技能技巧。
小学美术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在四个领域的教学中,学生会学到手工类型和绘画类型的课程,手工类型的课程包括剪纸、彩泥、陶泥、废物利用等等,绘画类型的课程包括儿童画、国画、水彩、水粉等。在这么多类型的课程中,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板书板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无形中起到的作用是强化了教师的技能。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水墨游戏》这一节课,既然是让学生带着游戏的情感尽情地体验,玩一玩水与墨的表现力,那么,以粉笔书写课题,显然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最好不过的便是用书法的方式直接呈现。包括本节课讲解的板书关键词“中锋”“侧锋”,和不同笔法所呈现的线条,包括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以及最后的示范,教师都可以事先准备好宣纸,直接挂于黑板上,直观明朗地让学生了解到水与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曾经尝试让学生观看视频去发现墨分五色的知识,由于直观性不强,遭遇学生能说却不能画出来的窘境,而这里视频媒材就显得画蛇添足了。那么为何最初不用笔墨直接作画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能行云流水地运用起来。当身为国画专业毕业的教师想努力去为学生创设一堂富有活力的课堂时,就必须把自己的技能牢牢拽在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当其他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授课国画课程时,能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寻求教学新突破,不正是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吗?这不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吗?当然,我这里举例的是国画类型的课程,而我们小学美术课程里也不乏和设计类相关的课程,例如《未来的建筑》《我是汽车设计师》等等,此类课程我们就需要更多地借助于电教媒材,让学生和高科技来个零距离的接触,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创作灵感。要让学生对知识要点与技能技巧过目不忘,仍需要板书的记录,以便学生创作的时候能及时观看板书,通过自己的复习加以巩固并转化为创作的要领。这便是把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有机统一运用于教学的新举措,而不是一味地运用PPT展示,而直接忽略板书的重要性,PPT的知识点一晃而过,并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全部吸收和转化,那何不让精美的板书来帮我们更进一步地实现教学目的呢?那么为何当今很多新老师甚少板书?究其原因,依然是技能技巧是否扎实,是否能高效地运用于教学。新一代教师的“三笔一画”也让电教媒材取而代之了……
倘若教师们能抓住时机,就从板书板画这个小小的点入手,根据教学过程,不停地强化我们的绘画技能、手工技能、多媒体的运用与操作技能,那么我们一定能有的放矢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过程,依据教材优化图片资源
借用PPT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师教学中的主流方向。多媒体中的每一幅画,都应具有针对性,都是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但如何巧用,不让插图过于繁杂,让自己逃脱用图时既想面面俱到,又缺乏层次感的教学困境?在教学的初期都会有贪多的情况出现,违背了课件简洁的初衷。简洁的本意即为内容应该要精挑细选,注重实效性。
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精选图片?作为教师应依据教材来优化资源。例如我执教人教版五年级《色彩的对比》一课时就感触颇深。在最初的备课中,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对三年级《魔幻的颜色》、四年级《色彩的冷暖》分别用了两张PPT,每张PPT用了四张图片,每张图片辅以动画效果作为复习导入的方式,这么一来,以达到复习的目的。但是却忽略了一点,教师授课时间有限,复习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并且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并且掌握了其中的方式方法。而此时出现两张PPT、八张图片并不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服务,只是让学生达到复习回忆、温故知新的目的,那么就该让这部分的图片更有时效性,甚至动画效果都可以去除,而不是在这个部分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最后我选择的是把色相环这个图片留下,并且是在PPT里要占据重要的位置。色相环作为寻找对比色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可以贯穿本节课的始终的。然后分别选了冷暖两种色彩的小图片,辅之以部分文字,让学生从一张PPT中,真正做到温故知新,这样一来既不在导入环节过于浪费时间,而精选的图片又能让学生从中回忆起色相环对于色彩课程的重要性。“色彩的对比”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并不是单独存在于画面中的,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之间相对的比较关系,但是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它们,让它们具有对比,但让作品又和谐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这是本节课最难的突破点。由此我们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似乎有些多,其实当我们能根据教材灵活运用图片资源,再加上本节课适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根据五年级的学情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通过自学、通过反刍,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点我们不再多花时间和精力,相反在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借助精选的图片资源,能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借用一张PPT就完成了这个知识的讲授过程,接着结合课本图片资源讲解动物界、植物界中存在的对比现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对比色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特点是:鲜艳、醒目。就如花朵为了吸引蜜蜂,它们让自己鲜艳、醒目方可招来蜜蜂为其传授花粉;就如摄影师为了突出巨嘴鸟嘴巴的大,采用紫色为背景,鲜艳、醒目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图片不在于多,选择适合的,能突破我要的教学内容就足够了。
但是如何让对比色既对比又和谐地运用于作品中?课本中为我们介绍了三种方式,然而方式是概念的,如何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为我所用?这时候不仅需要把传统媒材课本图片开发利用,还应该结合相关的图片进行证明,甚至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及时发现改变面积大小不同对作品的影响。而改变明度和纯度、也是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把课件里的明度、纯度较低的图片和黑板挂图中教师展示的最标准的色相环进行比较,学生便会豁然开朗,立马明白其中的意思,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前面两部分讲的是在导入、授新时如何根据教材来优化图片资源。而在作品的解析环节,也很需要优化!一般教师会借用课本中的几张图片和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资源,分为国外、国内、学生作品进行讲解。笔者认为这些是必要的,不必要的在于教师代替学生对每张作品进行解读。应有所侧重,精选图片做到一通百通。给予学生一种方式方法去理解和解读作品,从中悟到真正的创作途径。还是以《色彩的对比》这节课为例,我以带着问题去探究的方式,激发五年级的学生找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思路,寻找到作者表达自己想法的美术元素,以课本中《禁止虐待儿童》这幅画为作品解读中的重点,学生从问题中得到启发,他们学会了以“定主题、定元素、选色彩”为主要的创作思路,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以各种主题来创作,例如:保护动物、爱护植物、珍惜水源……再从中寻找到表现这一主题的元素,再选择最能表现自我情感的对比色,使得它对比和谐,表现出能感染人的作品来。因此图片解析不在于多,学会优化图片资源,教学会有立竿见影的收获!
三、教学手段,依据学情采取不同措施
美术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这里的需求也并不是有求必应。学生的需求也是需要建立在他们身处的环境和他们当地的学情的基础上来考虑是否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为教学服务。例如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美术课,美术教师把iPad电子产品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课前在iPad上观看本课的相关历史,自学掌握部分知识。而在课中示范环节,教师将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让学生在作画时自己点击、反复观看,加深对绘制过程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为何教师会想到把iPad电子产品与教学相结合来上课?经过调查显示,这些学生平日的生活里很大一部分已经离不开这类电子产品了,他们对于这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是信手拈来,根本不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此类产品。针对发达地区的学情,教师通过此类产品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改变了单纯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电子产品只是用来娱乐的理念。将玩电子产品与玩美术有机地结合,引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为教学服务。但是假如把这套模式照猫画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那根本行不通,原因就在于地处农村学校的学生,这些电子产品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的,根本不符合当地学情,教师一味想采取相同的教学手段,那只能事倍功半了……
当下年轻教师所擅长的微课教学,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对如何操作多媒体软件制作微课,他们显得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广为运用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笔者也尝试录制过微课视频,并且深知一段好的微课视频并不是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因此经过思考,笔者认为,如果是单纯为教学服务的微课,而不是提供给学生在家自学的微课,我们就该针对不同的学情特征,选择是否有必要来录制它,来辅助我们的教学。
例如根据低年级的学情特征,我们在技能技巧的示范中还是以教师示范为主,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空间、时间、大小等等的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利用微视频有时反而起不了关键作用。比如,执教人教版一年级《繁忙的大街》一课,当我运用微课视频做了一段单辆汽车的技法指导时,我发现:第一,为了节约时间快速播放并不能满足低年级的学生看清步骤的愿望;第二,学生对空间的概念不够成熟,导致作画过程中第一辆汽车都画得偏大,教师的本意是示范这辆车如何画,让学生掌握这个方法来画大街中来来往往的车辆,然而学生观看视频后留下误区,错误理解教学初衷。诸如此类的问题,促使我在低年级的示范讲解中,摒弃了微视频教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教师的直观示范讲解,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在执教五年级《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时,无论是在授新讲述历史由来,还是在技能技巧点击环节,都大量采用微课教学。中高年级,基于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让他们学会从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反刍,在反刍中找到答案和方式方法,根据他们的学情特征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微课教学正好为探索性的课堂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它来佐证学生的猜想,揭晓答案,传播与弘扬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微课成为教学的助推器,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捷的途径。
总而言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电教媒材,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等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而不是被多媒体束缚着被动性地教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选择性地使用、有针对性地挑选多媒体教学,是21世纪青年教师应该也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本领。如果能收放自如地把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合理统一起来为教学服务,那么我们就能在21世纪新时代的教学中更好地策马扬帆,实现教学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