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7-02-18张玲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文/张玲珑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每次上美术课候课,等待铃声响后,孩子们对响起的铃声充耳不闻,继续着他们课前的游戏、谈笑等活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孩子总会收不住心,影响别人,干扰课堂。其实,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不仅在纪律上常忽略规矩的存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也经常会“忘我”地参与,在美术创作中也会逾越规矩,强烈地想表达出心中的想法。
每一个活生生的儿童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而我们的教学都在统一的模式、规则、目标、要求之中进行,儿童个性的差异不只是没得到尊重,也没得到很好的发展。顺着儿童个性差异的“势”,来开展课堂教学,放“纵”儿童的个性,给足他们个人空间,来“擒”获儿童个性发展的育人目的。
差异:儿童需要美术个性发展的空间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所以,孩子的成长、发展也需要个性化的空间。对于美术这种艺术学科的学习来说,更注重创新精神、个性思维等具有独特性品质的培养,他们更需要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
1.儿童个体的性格差异,需要儿童个性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造就的性格特征也各有千秋,他们在美术课堂中会表现得一览无余,且不说课堂的纪律和关注课堂的程度,单从他们的画面中就能感知到某个孩子平时的性格取向、做事态度、行为习惯等,画面干净整洁的孩子做事有条理,喜欢涂改的孩子做事缺乏自信……所以,孩子的不同性格决定了他在美术课堂中的个性表现。
2.美术学习的兴趣差异,需要儿童个性发展的空间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所有的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有的表现非常浓烈,也有的表现非常冷漠。兴趣浓的孩子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而兴趣淡的孩子则对美术活动不冷不热,偶尔参与有趣的环节或课题,大部分时间是做自己的事,根本不理会上课过程中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3.表现能力的技能差异,需要儿童个性发展的空间
随着儿童成长的经历不同,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也明显不同。对于美术这门表现能力要求更高的学科来说,儿童的技能水平在班级化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例如:三年级下册《小泥人》一课,即使老师示范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孩子能做出精彩的小泥人,而有的孩子会为如何搓出一个球体的头而一直摸索。同样的这一课,在有些班级里能有100%的孩子做出一件完整的小泥人,而有的班级却只有20%的人能做出来。
其中的差异不能不说让人吃惊,而在教学中,又怎么可能让他们的发展得到统一?所以,给他们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能让他们得到收获的乐趣,体验到成长的喜悦,从而促进他们个性发展。
放纵:儿童美术个性发展的良方
多伦斯·斯来顿说:“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其实,不管态度端正也好,“不按规矩出牌”也好,他们都是孩子个性特征的一种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都是忽略了态度端正的孩子,老师更多的注意力和精神都放在了“不按规矩出牌”的孩子身上,想尽办法让那些“不按规矩出牌”的孩子“守规矩”,其实这样一方面对端正态度学习的孩子不公,另一方面对“不按规矩出牌”的孩子也不平,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同,需要得到不同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探索着规范课堂的同时,又能让孩子个性的发展的教学方法——欲擒故纵。
1.“纵”课堂纪律,“擒”常规规范
小林宗作说:“老师要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有时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统一规范管理,往往会忽略对孩子心声的倾听,更不用说对孩子当时状态的分析了,一律采用禁止的方式坚决中断孩子说话的时间,让他们回到自己所组织的活动中来。这样,孩子的情感还未完全“倾泻”,憋在心里,他们虽然表面上回到了老师活动中,但心里其实还在原来的问题上,当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么他会继续想,要么他会找旁边的孩子继续说下去。老师如果多次采用这样的方式,那孩子会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进而抵制老师的制止。
对于美术课堂中学生的纪律情况,老师应该先了解学生是为何而引起的纪律问题,观察纪律问题的发展趋势,给学生继续他们活动的机会,也可以与学生进行约定,将师生关系融洽处理的同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些孩子不把上课铃声当一回事,继续他在课间的活动或者说话、吵闹,哪怕有值日班长或者有关注课堂的同学进行提醒,他们也不当一回事。以前我也会很着急地用厉声喝止的办法,虽然他们会很快停下来,但往往以后每次都会这样,并且这种“坚决制止”的方法越来越没效果,有时候孩子的声音还会高过老师的声音,即使当时停下来了,在课的中间他们也会“反弹”的。于是,我开始学会了“等”,铃声响后我也不再制止,不做任何反应,但我会做一件事——观察,观察哪些是在关注课堂做好上课准备的,哪些是“沉浸”在课间的,哪些是心不在焉的。一两分钟后,他们发现我在上课铃响后毫无反应,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声音渐渐低了,直到鸦雀无声、正襟端坐,孩子们会开始反思,于是我请自认为铃声响后一直在关注课堂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会很少,因为有一部分孩子是很谦虚的,我就把刚才观察到的那些关注课堂的同学请出来,并告诉他们这些同学在下课铃响后就可以休息了,而其他同学浪费了上课几分钟时间,则推迟几分钟休息,因为他们已经把休息时间提前用掉了。如此几次,他们便记住了这种“放纵”带来的后果,只要听到铃声便会自觉地提前关注课堂了,也会慢慢地控制住自己了。
2.“纵”准备懒惰,“擒”学习主动
校内美术教学过程中,最让美术老师头痛的是美术工具材料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也不可能包办,而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连学校发给他的美术书和图画本都不能用到学期结束,更用不说让他带什么手工材料了。他们的懒惰习性,让他们习惯于观望、碌碌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其他学科也是同样的表现。怎么办?那就让他懒去吧,他懒我也懒得去理他,虽然我不理,但我会跟喜爱听课的孩子上得更有趣,偷偷地关注那些孩子,当他们发现有趣的东西冷落他的时候,他会感觉没意思,想想还是准备好东西来参加活动吧。
有个叫玲的孩子,从没见她准备过美术学习用品,桌上总是一干二净的,一看就知道她对美术的学习毫无兴趣,我不督促她做好准备,也不问她为什么,专心上好我的课,偶尔跟她聊几句,询问一些关于其他学科的问题,慢慢地她自我感觉奇怪了,半学期后的一次课,我突然发现她准备了水彩笔,作业本也找出来,这让我有点惊喜,并且能画出很不错的画来,于是我表扬她在学习态度上是进步最大的,画也是进步最大的(因为以前什么都没有,现在有完整的画展示给我们了),后来的学习中她比其他同学更有劲。
还有一个孩子她的学习能力比其他孩子稍微弱了点,所以做事的速度上和精细程度上比别的孩子要差点,她有一种“堕落”的心理,美术课上她的准备做得挺好,什么都不缺,但就是不画,我也不去问她为什么,也不催她要作业,只是隔三岔五地跟她聊聊天。渐渐地也许她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画老师和同学》那一课中,她竟然画起画来了,让我感到意外,在远处默默地关注着她,并且画得挺认真。快下课的时候,我走近她,让她给我介绍一下她的画,她大大方方地告诉我,那画的是他爸爸在向她妈妈表达爱意,当时我真被感动了,虽然她的画偏离了这一课的主题,虽然她的画面不那么美,但她的那份情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正常的孩子,我很为她高兴,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表扬。
因为我的“放纵”,她顿悟了许多,此后,她总会认真地参加美术活动,完成作业。试想对于她我也用那种劝说、主动帮助完成作业的方法,也许她更不想画,更不想参与美术活动。
3.“纵”自由发挥,“擒”自主探求
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孩子为什么不敢画?为什么许多孩子的画面出现雷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给学生的要求、规矩太多,孩子的思维被限制在一个框里,让他们无法逾越,久之,他们还会失去艺术创作的信心。
儿童一开始很喜欢画画的,但越到高年级他们的兴趣越淡,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的约束越来越多了,少了自己发挥的余地。对于一些主题性的美术课,我经常在平行班级中开展同课异构的对比性教学,一部分班级用规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一部分班级索性什么也不讲,只告诉他们表现的主题。结果一比较下来,后者教学中儿童表现出来的画面,无论是画面内容,还是构图效果、彩色运用,都比前者教学中的要精彩,能看到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特征。
放纵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孩子去尽情地奔驰,激发出他们心底的原始渴望。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下,才会有更大的可能自主探索出个性化的东西来。为什么孩子在幼儿时会画得很大胆,很有自己的想法,而到了越高年级画起来却畏首畏尾呢?就是因为他们受的约束越来越多。
4.“纵”逾越规矩,“擒”风格创意
安妮·莎莉文说:“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其实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也一样,他们不愿意被条条框框给绑住手脚,总想着要按自己的一套去做。齐白石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其中的“似”就是因为不敢逾越,而最终走不出学习对象的圈子,“学”则是在遵守规矩的同时,又有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面貌,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其实也是人发展的规律。
课堂作业的时候,经常会有孩子举手问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画,可不可以那样做。从这样的话话中,就说明他们的思维、方法等,已经受到了规矩、要求的约束了,他知道必须遵守,然而他们却又有自己的想法想去表达,可又担心表达与规矩、要求相悖的想法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于是心里纠结。所以,我总会敞开课堂,让他们尽情、尽心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不要为那些所谓的规范和要求缚住手脚,这时候他们往往会画得很开心,画面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也有一部会学生是会老老实实遵守规范、要求的,那也是他们的一种个性发展。
艺术的创造就需要敢于冲破规矩的精神,才具有个性和创新,儿童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和方法。
5.“纵”好奇心理,“擒”技能提升
韦乐登说:“好奇是学生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它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萌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儿童美术教学很需要好奇心,因为有好奇,他们才想着去探索;因为好奇,他们可能会遇到挫折,也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在发展中得到满足。放纵儿童的好奇心,不只是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更能让他们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在上三年级《飞机(二)》的时候,前一课已经了解了飞机、画了飞机,如果按教材提示的信息,这一课应该是让学生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飞机。我发现孩子非常喜欢玩纸飞机,他们会比试谁折的飞机飞得远、飞得酷。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飞机进行比试,然后出示四张纸和一个飞机,分组后给他们每组一只纸飞机、每人四张纸,让他们研究那是怎么折出来的。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倍增,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在拆解中能很快研究出来折法,通过他们再来教动手能力弱点的,互相之间得到了个性的技能满足和提高。
每次上课前,总有几个孩子要来问问本节课学什么,我也总会轻轻地告诉他们,并跟他们约定不许告诉别人,让他们先去想想这节课该怎么学、怎么做,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示范作用,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了他们的个性能力。
罗恩·克拉克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与之相适合的训练、引导与培养,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优秀学生。”“纵”并不是放纵,而是一种顺势而导的方法,有“物极必反”的哲学精神,有顺水推舟的自然生态。有一种爱叫放手,有一份情叫舍得,相信孩子是会感悟、能发展的,有时不需要苦口婆心,也不一定是滴水穿石,当“纵”到极致的时候,他们就被“擒”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