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滋养课程建设
——浅谈书法欣赏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运用
2017-02-18沈倩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文/沈倩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书法是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汉字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部书法教育的相关文件,在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书法教育“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更加明确书法将以一门艺术展现给学生而非一项技法。书法教育的真正目的,应是立足于美育,培养学生品味艺术的美感,体验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书法进入学校课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面,由此也带来教学方式的探讨和研究。如何让孩子理解、掌握并喜欢上书法这门艺术,是每个书法教师需要潜心钻研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书法欣赏角度入手,将知识直观化、趣味化、系统化,以求贴近学生,达成教学终极目标。
一、书法欣赏囊括“形”与“神”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门艺术,其内涵和外延触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诸多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这就决定了书法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关系。简言之,即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基于此,书法欣赏包括“形”与“神”两部分。“形”指点画线条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结构,重形态和外观,如线条的节奏力量、结构的分割布局、墨法的变化运用、章法的安排分布等。“神”指的是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气质、格调、情趣和意味的统称,包含蕴藏在作品背后的隐形因素。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高于形质,形质却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书法欣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形到神,由具象到抽象,由外在到内在。
二、书法欣赏奠定能力的彰显
欣赏就像是人天生的秉性,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事、物、情感的欣赏纬度,欣赏的品质不需要去培养,但欣赏的能力却有高低之别。书法欣赏是不断加深欣赏者对汉字根源、结构、法度的理解和培养审美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领悟真善美的精神情怀,同时还能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代名家的经典传世之作,感受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南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凡观千剑而后识器。”我想这大概就是书法欣赏在教学中的体现,潜移默化中已然沉积于心。
三、书法欣赏在教学中运用整合
书法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初台阶,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才有为之努力的动力。如何让学生坚持并为之努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欣赏并用欣赏的方法去学习,找到趣味所在,开阔眼界,取精用宏。
书法欣赏借助于美的本身为教学服务,将书法中抽象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技法点或欣赏点出发,将其呈放射状立体化的形态发展,由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或技法点,而是在知识点概念和技法点要素涵盖下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知识技能,从而带给学生全身心的美的享受,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品位、道德素养和知识蕴藏的目标。
1.书画同源,欣赏迁移促进知识探索
书画皆源于艺术创造中最本质的源——自然。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最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自然界中存在的学生熟悉的事物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得出新知。这不仅能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奥妙,增加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培养发现的品质。正如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指出:发现知识比灌输知识更有效。在讲授《卧钩的书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一轮明月,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的同时发现月牙的特点,弯弯的月儿两头尖,通过欣赏将月牙的特点和美感迁移到书写的笔画卧钩当中,让学生感知笔画的粗细变化,弧形圆转的柔美,由此化抽象为具象,进而联想到身边带有这些特点的事物,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而且能够抓住特点去探寻身边的新知识。
书法字形结构的安排布局折射出的美学原理是深奥抽象的,然而借助书画同源的理念,将绘画的构图原理巧妙地运用到书法结构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疏密变化》一课中,解释什么是疏密,单纯从言语上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我以齐白石老先生的画《虾》来引导,画作上虾的疏密分布让学生一目了然,感受多与少的布局变化在构图中产生美感,届时迁移到书法的字形结构中,如带有竖弯钩的字,左边笔画密,右边笔画疏,形成疏密对比。这种似斜反正的结构让学生发现书法结构的微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在学生体验自我探究的同时也感受艺术张力带来的视觉享受,领悟其间的真谛。
2.动静结合, 欣赏感知达成心性滋养
书法是空间上的静态艺术,音乐是时间上的动感艺术,二者有机结合,将艺术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单调枯燥的事情上,易被动态的事物所吸引。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书法学习需要动静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调节注意力,达到心有所向。书法和音乐虽然从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但它们都从节奏、平衡、变化、和谐等方面构成了美的表达。书法的构成要素是汉字,汉字由各种形态不一的基本点画组合而成,笔画的起收提按,行笔速度的快慢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节奏变化与音符的抑扬顿挫、低沉激扬十分相似。在笔画的学习中,将笔画的书写步骤与音符相配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书写的轻重快慢,既可以避免静态书写带来的单调,又可以在不同的曲调中感受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音乐的节奏给书写带来动感,而不同的乐曲也为书写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书法课堂上,孩子们认真书写时配以典雅悠扬的曲调,让孩子们心绪平和,陶醉其间,而渐入佳境,达到人书俱佳的最好效果。学校午间教育时间,原本嬉闹嘈杂声响彻校园,可将音乐与枯燥的学习有机融合,在午休时间播放一曲《高山流水》,水流潺潺,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静心书写,让书为心画,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将书法的精髓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滋养了心性。
3.生活实践,欣赏贯穿实现文化渗透
课堂的学习为学生的书写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局限学生的展示,主题展览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感受书法的魅力,体会书法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不自觉中自己也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为了鼓励促进学生书写,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天地,我指导学生举办了百联迎春展。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要事,也是最为广泛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口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书法是多元素融合的艺术,在对联的创作中,通过一次次的书写练习,学生的技法和欣赏能力得以提升,而且懂得了上下联的区分、对联的张贴方法、内容平仄对仗以及春联的寓意,民俗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学生心里,为文化的传承扎下根基。红彤彤的对联映照着校园的景物,惹得老师和学生驻足观赏,为学校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主题书法展总是透着古典的气韵,我带领学生创作扇面,并以此为题材举办扇面书法艺术展。提起扇面自然免不了要联想起扇子,才子佳人,手持摇扇,风度翩翩。我国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为文人画家所青睐,不论是何种形质的扇面、扇子都投射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学生在欣赏中耳濡目染,将书家笔下的文化气息融合于己身,又通过手中的笔把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书写出来。这样的创作过程不正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吗?
4.纵伸拓展,欣赏融合奠定素质提升
书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字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文字的发展由来能从根源上明晰书写的缘由。利用象形文字形象化的特点,让学生猜一猜,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去分析汉字的结构美,将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审美精神融入其中,把宏大的命题通过具体可知可感的有趣方式呈现出来。从象形文字到篆隶楷行草,每个字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有趣的事,或从造字方法,或从书写特点,这些都给小学书法枯燥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让教学更有趣味,也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致。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知识纬度、欣赏视野和审美情趣,进而提升了个人素质。
书法教学既要重视书法技巧的学习,又要重视书法潜藏的背景以及书家作品的深意,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书法的文化美和内涵美。书法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融入书法教学不仅为学生接受书法知识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教学的简化和高效埋下基石。学生在接受书法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为书家的魅力所感染,为书法的玄妙所折服,由衷地赞叹书法艺术,达到情感上崇敬,技法上深入,最终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