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需循序渐进
2017-02-18刘阿涛
刘阿涛
学校德育需循序渐进
刘阿涛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便有了“德育、智育并驾齐驱”“智育发展、德育先行”的口号,由此也出现了各种如“学雷锋活动月”“唱赞歌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月”等主题月,借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德育。
德育形式五花八门,德育内容也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的人数和热情也逐渐增多,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效果却很一般,甚至每况愈下。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在学校天天喊着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在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却伸手向父母要钱;一些孩子高唱着为人民服务的赞歌,但是当身边的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却不愿意伸出援手;一些学生举着横幅走在大街上倡议人们节约用水用电,自己家里的水龙头、电脑却都懒得关……他们嘴上高谈阔论,实际行动上却截然相反。
这些都是琐碎的事情,暂且不去深究,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曝光的一些“学生与教师课室互殴”“多名学生围殴同学”“同学残忍杀害好友”等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火速流传开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看后让人心惊胆战、心有余悸。更可怕的是,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数量明显增加,其中14岁15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以上数据来自互联网)。
我们不仅心生疑惑:为什么会这样?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为什么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会越来越多呢?我们的德育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怎么连最基本的“尊师爱友”“团结和睦”“相互团结”的美好品德都丧失了呢?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德育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在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的思想发展、文化沉淀、处世阅历的时候,就给学生灌输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内容,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无疑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思维发展规律,没有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无法从这种形式的德育中吸取知识、经验,所以这种德育也就是流于形式、无效的德育。
其实不止这些,留心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几乎每所学校的墙上都贴着“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宣传口号。当然,这些做法的确是对的,因为有国才有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民主平等,公正公平、和谐法制,所以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爱国。但是对于懵懂的孩童来说,他们知道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吗?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爱社会主义、感恩党吗?这些问题恐怕一些专家学者都说不明白,学生又怎么能从中汲取到德育内涵呢?他们连与同学之间、父母之间一些琐碎的事情都不能正确地看待、处理,更何况是这些深刻的哲理德育呢?
曾有一个人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学校大门的墙壁上挂着的标语是‘要爱你的妈妈’而不是‘爱祖国、爱人民’?”他回答说:“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吗?”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年龄制约着德育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学校德育要循序渐进: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施以不同内容的德育。在孩子的思想、文化、阅历还没有达到某个高度的时候,我们应该教育孩子诸如“爱家人,爱自己,爱朋友”“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等这些最基本的德育内容。
总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人,所以循序渐进式的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