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游学课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2017-02-18王红顺
王红顺
打通游学课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王红顺
对待游学课程,多数学校处于“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随便做的”心理状态,就是组织游学,也存在只游不学、只学不游两种极端,多维、有序、深层次的游学还没常态化,症结何在?
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打通游学课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现对相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城市中小学公共游学课程地图
城市中小学公共游学课程资源指的是:
1.开发相对成熟的自然类、社会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2.适合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适合研学旅行的路线、景点、项目;
4.有特色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5.丰富多彩的少年宫;
6.名校投资巨大、利用率较低的场馆设施、项目、选修课;
7.高校有个性的校园、校史馆。
各地市可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将上述课程资源系统开发,建立城市中小学游学公共课程地图,便于学校之间、跨地市之间资源共享。
若各地市再建成城市中小学公共课程运行电子监控系统平台,对错开研学旅行高峰、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更有帮助。盼好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学校牵头研发游学课程指南
游学活动要开发出三类课程手册:
《游学课程建议手册》: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组织程序与方式、学习评价、资源支持、不同学科教师前后参与的要求、课程准备等内容。
《游学课程教师指导手册》:活动前如何做好知识铺垫?活动中发生安全问题怎么办?学生生病怎么办?遇到骚扰怎么办?遇到小偷怎么办?学生调皮怎么办?男女生交往过于亲密怎么办?市民不配合怎么办?各种突发问题预案,甚至学生晚上内省、带队教师自我反思建议都有详细规范。
《游学学生活动手册》:学生们行程地图,详细攻略,既有活动意义、目标、日程安排、相关准备、安全注意事项、评价等内容,又有前几届学生活动体会、反思文章、研究成果启发引导作用,课程操作指南。
游学课程指南就像产品使用说明书,针对性强,一方面,解决生手会做,效果有保证;另一方面,还能解决游学课程延续、再生、推广问题,进而实现游学课程的可持续、可再生、可复制的良性循环。
三、学校、组织教师要对游学课程实施多元评价
依据游学目的,本着关爱、呵护、督导、培育、评估原则,游学课程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结果评价两部分。
最终评价形式:晨会、班会、校级主题演讲、摄影展、征文比赛、橱窗成果展等。
过程性评价项目及关键评估点:
1.时间观念:能够做到守时,集合时不无故迟到;
2.专心学习:出发前有准备、过程中有记录,结束时有收获、感悟;
3.纪律意识:服从带队老师和导游的管理,维护大局;
4.文明礼貌:公共场合注意文明礼貌,不大声喧哗,守秩序;
5.个人形象:个人卫生干净整洁,团队中乐于助人。
返校后展示分享评估项目及关键评估点:
1.原创性:分享内容是否为原创?原创比重占多少?
2.分享主题:主题是否分明?是否来自本次游学实践?
3.分享内容:内容全面与否?设计是否精彩?
4.分享形式:形式有无特色?是否声情并茂具有真情实感?
5.分享表达:表达是否流畅清晰?能否体现团队理解、意愿?
河南新乡封丘实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