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任务驱动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2017-02-18王祥彬

教书育人 2017年28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衣服驱动

■王祥彬

巧用任务驱动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王祥彬

长久以来,教师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往往局限于讲授品德课程,组织学生背品德知识点,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教育手段的转变,运用任务驱动法,激活德育形势,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相契合。

一、创设适宜环境,引出学习任务

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学生往往参与度低,上课漫无目的,有跟不上教师思维节奏的现象。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优化策略,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状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有准备的情绪下,教师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迅速接受接受任务,并激发起求知欲望,使活动更有序展开。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问题或者任务为中心,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的方法。如教师问学生:“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什么东西呢?”多数学生都回答出衣服、食物和水。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的衣服、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呢?”有的学生说:“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是我妈妈花钱从超市买来的。”有的学生说:“食物就是粮食制成的,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衣服都是工厂生产的。”教师讲评,大家都很聪明,衣服多数是用棉花做成的,棉花也是农民种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衣食都来自农村,农村是我们的衣食之源。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农田,比赛认识农作物,看谁知道的最多,教师呈现相关信息,学生融入激烈的课堂比赛中,学习了相关内容。

教师从学生每天日常饮食、着装切入,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教师创设的环境,与小学生的认知相一致,符合小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方法,激起学生兴趣,轻松引出德育任务,并加深学生的意识。

二、媒体辅助点拨,解决学习任务

由于小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具体任务的解析时,容易出现吃不透任务,理不清问题内质的现象。此时,教师介入多媒体进行任务辅助点拨,通过声、像立体呈现,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切入,激发起学生思维。媒体辅助点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进入相关任务的探索,出色完成德育任务。

学生成长不仅离不开身边的人,同样也离不开生活中的公共设施。为了适当推进学生情感生发,唤起学生保护公共设施的责任感,可以让学生夸一夸这些“不说话的朋友”。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感知学习任务,切入多媒体。小学生对动画片兴趣度高,除了画面优美还有声音魅力强,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公共设施的自述。在视频中垃圾桶、电话亭、消防栓、路灯等公共设施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作用。看完之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朋友,说说它的用处并真心表扬一下这个朋友,由于多媒体视频的介入,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更好的一面。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不说话的朋友是非常难得的。通过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动画形成呈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对公共设施的敬佩之意,学生更有话说,任务顺利解决。

三、接轨生活实践,升华学习任务

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论说教,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实践接轨,增进其自身的生活体验。感知自己与生活实践的紧密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更直观、更亲切的感知体验,也才可以升华学生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提升学生的消费观念。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逛超市的经历,最好结合实例讲讲买商品的经验。提到这个问题学生瞬间活跃起来,纷纷开始讨论,课堂气氛浓烈。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和爸爸逛超市,买到了快过期的牛奶,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买食品一定要看保质期。”有的同学说:“如果买衣服之类的物品,要保留好发票,如果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去超市调换或退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告诉学生如何科学消费、文明消费,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学到很多有用的生活技能。

学生自由交流实践心得,增强学生独立购物的本领,从而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巧用任务驱动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点,活化教育氛围,引出学习任务。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全面塑造学生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衣服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放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