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衔接策略探索
2017-02-18冒晓飞
□冒晓飞 周 华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如皋 226500)
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衔接策略探索
□冒晓飞 周 华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如皋 226500)
课堂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与衔接体现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维的专注度和连续性。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展开想象、对比转折等策略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保障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衔接
英语课堂教学一般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不同的教学环节又包含若干活动和任务。“有效的课堂一定是既行云流水,又环环相扣。”[1]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融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忽略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课堂被割裂成“断片”的若干片段。缺乏有效衔接的课堂犹如一台出了问题的机器,教学环节之间总是出现被卡住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生硬机械,缺乏灵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笔者对英语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衔接策略
(一)设置悬念 巧妙衔接
悬念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在教学环节过渡中设置悬念,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设置悬念。
1.巧用标题
巧用标题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译林版《英语》(以下例子都为同一版本的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5中的Reading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主题。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等信息得出答案“Manners in the UK”。笔者适时提问:“这篇文章的标题是‘When in Rome’,为什么文章的主题不是‘Manners in Rome’?编者是不是应该把标题改成‘When in the UK’”?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顺畅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创设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八年级下册Unit 6的Reading部分介绍了2007年上海特奥会的情况,志愿者刘明作为游泳教练,帮助智障人士李海参加特奥会并获得第四名。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生词expect,gold,silver,event,similar,athlete,然后呈现上海特奥会徽标,并抛出问题:Are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similar to the Olympics?WhoaretheSpecialOlympics World Games for?For the disabled?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境和教师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特奥会和奥运会是否一样?特奥会为谁而办?是不是为残疾人?学生从生词的学习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阅读课文,了解关于特奥会的情况。
3.激发想象
初中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八年级下册Unit 4的Reading部分节选自《格列佛游记》。故事中,格列佛在发生海难后,漂流到小人国。醒来时发现自己被绑在沙滩上,很多小人在他身上爬来爬去,但是他们之间无法用语言交谈。后来格列佛设法挣脱绳子,这时小人们大叫起来,随后一大批小人赶了过来。阅读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Can Gulliver run away successfully?Why or why not?What will happen to him next?”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小组讨论,设想出很多不同的结果。然后,笔者要求学生给文章续写结尾,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阅读后活动——读后续写部分,之前的小组活动也为读后续写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联想 拓展衔接
教学中上一环节的某些信息,会与下一环节的信息相关联。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信息关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衔接,自然进入下一环节。教师要注意选定那些容易引发学生联想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1.设计知识运用进行拓展衔接
词汇教学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巧用词汇作为上下环节之间的衔接。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的Reading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英国人交谈时经常谈论哪些话题”“避免谈论哪些话题”这些信息。学生阅读后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British people usually talk about holidays,music,books,weather or something else.They avoid talking about subjects like age,weight or money.此处avoid为本课生词,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个问题:“What do British people usually avoid doing when they are in public?”这个问题巧妙地将学生由猜测生词含义再次引入阅读环节,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的下一部分,了解英国人在公共场所表现如何,他们通常避免做什么。学生需要整合文本中的信息,并运用新学内容avoid doing sth来进行表达,如:They avoid pushing in before others/pushing past you/shouting loudly/touching others.
2.利用文化信息进行拓展衔接
英语教材中富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九年级上册Unit 2的Reading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句子“Green is the colour of envy,so we may say someone is green with envy”的真正含义,引出green-eyed表达,并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中国我们通常用红眼病来形容某人非常嫉妒,而在英语中却用green-eyed表达,然后笔者以PPT呈现更多的包含颜色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比较这些颜色在中英文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意义,由此进入读后阶段。
3.开发练习资源进行拓展衔接
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以练习帮助学生训练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练习中的信息作为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资源,从而起到衔接前后两个教学环节、过渡教学活动的作用。如八年级上册Unit 6的Grammar教学是关于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和宾语补足语的用法。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观鸟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动词不定式表示目的的用法,然后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在核对答案后,根据练习第四题“The Birdwatching Society goes to study the birds in the wetlands”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联想,给出不同的回答,如:They want us to protect the birds.They invite people to help them.They need more people to count and describe the birds.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这些句子,总结句中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接着再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说出除了need,want,invite,还有哪些动词后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然后自然进入语法B部分的学习。
(三)对比转折 反向衔接
对比性转折衔接是利用两个环节的信息反差进行过渡,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对或者相反的信息,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之间的反差而感到惊讶,从而产生疑惑或者好奇心理[2]。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和好奇心理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对学习内容充满着期待。
1.制造反差 形成对比
九年级下册Unit 4的Reading部分介绍了篮球明星Spud Webb自小对篮球着迷,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就自己梦想的故事。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以姚明和乔丹的图片导入生词,再将Spud的图片与姚明、乔丹进行对比:This short man is also crazy about basketball.He is eager to be an NBA basketball player.Can he succeed in getting into NBA?How can he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一般篮球明星都是高个子,只有1.7米高的Spud也能进入NBA?学生很好奇,带着问题和疑惑开始阅读课文,进入while-reading环节。
2.逆向提问 加深理解
又如九年级下册Unit 7的Reading是关于Audrey Hepburn电影生涯和慈善事业的一篇人物传记。在学生阅读文本、了解了有关赫本的信息后,笔者设计反向性假设问题“If Hepburn hadn’t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could she be successful?Why or why not?”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子“She loved dancing and had put most of her effort into ballet dancing”做出推测,如果赫本没有进入电影界,她也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芭蕾舞演员,因为她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舞蹈中。反向性问题使读中环节自然过渡到读后环节,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个读后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pburn?
二、英语课堂教学环节衔接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教师设计衔接时要基于教材和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和能力水平、年龄特点、生活实际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衔接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会导致思维跳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容易会使学习感到单调无聊,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
(二)启智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衔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果衔接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整合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灵活性原则
恰当的衔接,能够将不同的活动和任务进行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过渡自然,顺畅有效。因此,教师要注意灵活使用各种衔接方法,不能生搬硬套,盲目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以免课堂出现断层,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课堂进程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生成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衔接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过渡浑然一体。
[1]胡庆芳.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与实践改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3):7-12.
[2]韩子传.环环相扣 浑然一体——对教学环节衔接方法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