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2017-02-18
●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江西省会昌县第四中学刘丽敏
课堂的有效教学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这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各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课堂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本文将讨论关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一、巧用成语、典故、诗词、俗语,实施有效教学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成语、俗语,以及一些诗词典故,这些都是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结晶,而且其中大多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成语、俗语或典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突出了课堂重点,将较为枯燥无趣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趣生动的历史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心里接受历史学习,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讲授关于“封建专制和皇权主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一些俗语,类似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之类的,通过对这些俗语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于封建集权的含义,通过形象化的俗语也可以使得理论性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在讲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历史事件的同时,可以引入唐代章碣的那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通过对这首诗含义的阐述,就可以很好地说明焚书坑儒的危害,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专制与残暴。在给八年级学生讲历史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较为有趣的俗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有钱能使鬼推磨”“财大气粗”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对这些成语或俗语的含义进行解释,对同学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说明经济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成语和俗语的使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学
除了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成语、俗语外,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也是重中之重,一个合适的、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舒适与愉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情绪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下,思维状态也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这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尊重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因为只有质疑和疑问才能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对历史也有一个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中古欧洲社会》一课内容时,可以给课堂教学中穿插“丕平献士”的历史小故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在当时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皇在当时是拥有无限权威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得出自己思考的结论。例如,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时期皇权都是如此的至高无上呢?这种边思考边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来,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参与度,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促进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将本应该由教师讲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设疑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让他们逐步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自己去找到其中的答案。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实际,为学生打造一堂轻松有趣的历史课堂,全面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