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提高数学的审题能力

2017-02-17沈红英

未来英才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乙地甲地审题

沈红英

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確与否。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解题的结果。因此,在当前提倡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为什么会审错题呢?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粗心大意

例:涂一涂。(按要求给下面的图形涂上红色与蓝色。)学生在读题时只读了“涂一涂”和图前面的文字,没读括号里的要求,结果涂的五颜六色,造成了错误。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读题时,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的读每一个字,耐心思考。解题时不能靠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却丝毫不能大意。

二、思维定势的干扰

例:很容易看出,学生前三道题全做对了,但第四道是加法却错了。这是由于连续做了几道乘法,思维上形成了定势,做加法时也就不由自主地按乘法的法则去做了。审题不全面,忽视隐舍条件,造成审题失误。6厘4厘米有些问题虽未给出明确的条件,但将其隐含在问题中,一些学生审题不全面,不注意挖掘,造成失误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6厘米、4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给出的选择答案是①24;②20;③30;(不能确定。分析可以看出:题中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的条件很隐晦,有的学生在审题时想当然,简单地计算为6:<5=30(平方厘米)而错选③;也有的学生不知高在哪条边上,没有进一步思考,而错选为④。如果认真审题,不难发现:在6厘米边上的高不可能超过4厘米,显然5厘米的高是在4厘米的边上,因而正确的答案应为(2)。造成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针对以上现象,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的。

1、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把不好的毛病遏制住,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好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相信正确率明显提高。

2、划。在审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得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找出重点,理解题意。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3、找。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如:一次在分数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1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3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学生从显露中的条件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很快列出:60×1+60×0,5或者60×(1+O,5)。可是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去时和回来时的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不相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思考。马上有学生说:因为题目中没有说明按原路返回,所以去时和回来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速度不变,从乙地回甲地时走的路比较短。还有学生说:因为题中只说乙地回甲地用30分钟,可以理解按原路返回,但还没有到达甲地,在途中。学生不仅看到了显露条件,隐含的条件也分析得如此透彻,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是充满乐趣吗?

4、验。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才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细心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乙地甲地审题
“三招”学会审题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如何计算地方时
平均速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