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强省陕西充满活力
2017-02-17张永军
张永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省份亦是如此。
陕西要强,必须实现科技强,必须让科技创新成为陕西建设创新强省的核心内容。纵观陕西“十二五”以来的科技发展成就,可谓总体向好,呈引领之势。在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指导下,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深入实施科协统筹创新工作,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最大限度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愈发凸显。
科技资源保持全国前列,优势能力强劲
陕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七,其中万人科技论文数排全国第四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届全国第七位,技术交易额突破72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有各类科研机构1126家,高等教育机构108个;在陕两院院士6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突出贡献专家1059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47个、青年科技新星517人;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8%。
全省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9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个;全省已成立了3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有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加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达80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1亿元;科技文献总量达到1.3亿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集成多领域数据7000余万条。
多项重大科技全国领先,引领创新变革
“十二五”期间,陕西共有16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全国领先。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弛豫铁电体的微畴一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皮肤与牙热一力一电耦合行为机理”,以及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共有16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研制的肝靶向化学1.1类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成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自主研发成功的世界最大吨位自由锻造油压机及世界最大夹持力矩的全液压锻造操作机,整体装机水平世界领先。“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技术”,在深层石油勘探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华电集团启动建设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填补了甲醇制芳烃工业化技术的空白,使我国煤制芳烃大型产业链基本成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活力不断显现
“十二五”期间,陕西R&D经费由期初的249.35亿元增加到了366.77亿元,是期初的1.5倍,年均增速10.12%。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十二五”初的1.99%增加到了2.07%。陕西R&D人力资源投入年均增长7.21%,达到9.71万人/年。陕西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24%,达到171.98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46.89%。2015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中,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比例超过60%,企业专利授权占全省总量约为39%。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成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到“十二五”末,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09家,位列全国第十四。省属企业组建研发机构475个。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8家,其中创新型企业61家。
园区平台基地覆盖全省,承载能力增强
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咸阳、渭南、榆林、安康等4个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7个;新建延安、蒲城、府谷、蟠龙、富平、凤翔、三原、汉中、商洛、旬阳、西户11个省级高新区;宝鸡高新區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15年陕西7个国家级高新区总计实现收入12691.02亿元,工业总产值10250.05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实现工业增加值3199.2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9360.3亿元)的34.18%;实现生产总值(全口径GDP)4562.49亿元,占全省GDP(18171.86亿元)比重达到25.11%.已成为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陕西经济实现创新超越发展的“新引擎”。
6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陕西科技控股集团、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成功组建,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西安光机所光电产业园有望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三星闪存芯片项目引发的“三星效应”,为加快发展陕西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机遇。中兴通讯将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落户于陕西,标志着西安高新区已经逐步形成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打造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态势。
渭南、杨凌、榆林、汉中、咸阳、宝鸡、西咸新区、铜川等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澄城、眉县、神木、柞水、临渭等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76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4个,省级专家大院112个,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总数已达1.13万名。先后形成了以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示范站推广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荔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构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全方位科技体系基本建立。孵化功能活跃
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成各类企业孵化器7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在孵企业达3734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3000家;建立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73家,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建立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1家,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21家。
建立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新建渭南、成阳、宝鸡、沣东新城等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与省中心联网运行,实现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机制。
科技和金融结合成效显著。设立了西北地区首家专业科技支行——长安银行西安高新科技支行;设立的国内第一只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及西北地区第一只天使投资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已支持初创企业54家,投资额达1.2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部首家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创业中国股权众筹平台”开通运行。
科技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促进融合创新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统筹创新工程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决定,制定并启动了《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陕西省科技厅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在促进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规范科技园区管理和研发基地管理、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技资金管理监督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20余项政策文件,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西安市入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科技支撑引领服务国家大局,造福陕西发展
“十二五”期间,陕西科技助力“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一系列国家大工程。
在工业技术领域。陕汽集团成功研制出纯电动牵引车、大马力天然气重型载货汽车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市场占有率连续几年超过50%,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陕鼓动力有限公司攻克了高效节能特大型轴流压缩机和TRT装置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实现了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
在民生科技方面。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在全省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惠民专项,推广应用、转化100项成熟技术及科研成果,建立30个左右“科技惠民示范县”。先后有一批创新药物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初步构建了科技服务于民生的工作体系。
在农业技术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培育出适宜机械化收割籽粒的新品种,“陕单609”玉米品种,创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成为陕西主推品种;“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四大品种之一,已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牛羊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通过审定;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培育了目前世界上最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在同光温室主动采光蓄热理论与结构创新技术处于国际前列;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先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旱区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全国领先。
建设科技强省,陕西充满活力。陕西在追赶超越的路上已经发动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支撑引领陕西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加快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源头活水,让科技强带动陕西强,走出一条科技强省的新路径。
“十二五”期间,共有190家企业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27项,占授奖总数的25.57%,其中一等奖33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75项。
“十二五”期间,共有89家非盈利性服务机构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08项,占授奖总数的8.44%,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7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