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
2017-02-17张宏波谷秀华
张宏波 谷秀华
[摘 要]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其投融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建立健康、完善、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吉林省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其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方面存在着资金总量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财政支撑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国内外融资的竞合机制和社会多元参与机制等政府和市场共建的投融资对策。投融资资金应用的渠道是投融资的意义所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吉林省投融资资金应重点应用的领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吉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69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提高生态文明的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资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增强,对投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 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概述
1.1 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需求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投资和生态文明的融资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融资对投资的发展形成了约束,反之,生态文明的投资发展会产生新的融资需求。创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体制、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2 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投资分布具有广泛性。生态文明建设投资渗透于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需求具有巨大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涉及生态建设的工程性投入、生态效益充分持续发挥的生态维护投入等,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生态文明建设投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投资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生态文明建设融资期限具有长远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可达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其投融资期限较长。
1.3 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1.3.1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投资理论
目前,主要的生态投资理论有以下几个内容。①生态信贷补贴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态信贷补贴论是生态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即为生态建设需要从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要建立非盈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②生态金融市场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金融市场论或生态金融系统论逐渐替代了生态信贷补贴论。生态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③金融市场有效培育论。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其仍需要一些社会性。
1.3.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融资理论
国外对环境金融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环境金融的理论发展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但国外金融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尝试和实践已经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环境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基金和碳金融等实践和理论。
2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现状
2.1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2011年以来,吉林省共安排省级环保、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省级污染减排、排污费以奖代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及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等6大类专项资金共138 058万元,支持项目600多个。在吉林省生态环保融资方面,吉林省出台了《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吉财债〔2011〕442号)。
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棚户区改造了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吉林省棚户区的改造,2013年全年已实现62亿元的贷款发放。2013年吉林省实现了37.5亿元贷款的发放,用于开展绿色信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实施了农业农村基层设施类的贷款,2013年共发放贷款98.7亿元,另外,其他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类贷款有2.9亿元。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推出了“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的产品,截至2013年末,贷款额有32.28亿元。兴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开办了绿色金融业务,覆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截至2013年末,贷款额有12.64亿元。
2010年7月16日,吉林安洁环保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主板市场上市,发行股票11 65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0.21新元,共募集资金2 446.5万新元。
2.2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支持生态建设的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够完善,市场作用也未发挥到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一些时间。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总量和融资方式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投融资总体规模较小。近年来,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增速赶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同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客观上促使了吉林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吉林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投资资金的不足。②投资结构需要优化。从近几年的环保投资结构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有关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投资增长率却不高,且反复性较大,工业污染源和新建项目“三同时”的投资均出现过负增长。③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小。在现有的生态文明投融资渠道中,以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为主,主要是间接融资渠道占主导地位,这与生态文明投资多以长期性、回收期长的特点不匹配。④财政资金引导投资的作用不明显。财政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起到基础性的引导作用,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設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⑤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吉林省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主要为政府主导型,缺乏相应的商业化手段。⑥企业缺乏对生态文明投入的积极性。缺乏对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3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主要对策
3.1 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运用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支持和扶持生态文明的建设,探索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新方法。
加大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首先提高财政预算中环保支出的比例;其次构建稳定的环保资金増长机制。
建立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在省级及其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出预算。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力争逐步增加投入。
逐步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有关法规,确定转移支付的基数,可随着吉林省财力的增长而相应的增加。其次通过省级财政的预算,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补助的数额和范围。
以财政支持为基础,推动建立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机制。
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和落实脱硫、脱硝优惠电价、差别电价等资源环保价格的政策。
3.2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金融体制的改革
加强政策性金融投资,满足商业性金融发展的需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协调的金融体系框架。
积极推动商业性金融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逐步建立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者共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
制定灵活、倾斜的相关金融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投资力度,引导、扶持商业性金融的进入。
3.3 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的竞合机制
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与国际金融组织在碳市场、碳基金、气候保险与融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将节能环保的金融服务作为今后中资金融机构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之间开展技术合作的重点领域。
3.4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
政府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即进行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同时履行其执行和监督的职责,培育规范的生态投资市场,全面提升政府行使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统筹规制和监督的能力。
4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的重点领域
4.1 重点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
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与环保等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大省级财政对生态发展区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激励型的财政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建设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投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①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点支持“长吉一体化”、中部城市群、“延龙图一体化”的发展。②构建生态安全空间。重点关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山体等。
4.2 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的配套设施,吸引民间资本、外商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生态建设重建产业支撑,加快经济的转型。投资的重点有:①大力发展优势生态农业;②加快推进工业生态转型;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4.3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的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投资的重点包括:①淘汰落后产能;②循环经济发展。
4.4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培育绿色投融资渠道,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投资重点包括:①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节能管理工作;②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的利用;③进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保护工作。
4.5 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重点支持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的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投资重点有:①生态安全体系建设;②水治理;③大气整治;④特殊区域生态修复。
4.6 重点建设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
依托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树立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建设人居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优美、生态自然环境舒适与生产环境清洁的环境,建设一批独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投资重点有: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②建设绿色城市;③建设美丽村屯;④培育生态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包丽艳,刘艳君,张亮.吉林省建设生态吉林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4(18).
[2]闫勤,沈小贤.宁波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3).
[3]郭朝先,刘艳红,杨晓琰,等.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8).
[4]本报评论员.金融业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之十二[N].金融时报,2012-12-03.
[5]李桂花,高大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两重内涵[J].求实,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