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扎实 朴实
——例谈于永正词语教学艺术
2017-02-17刘吉才
◇刘吉才
真实 扎实 朴实
——例谈于永正词语教学艺术
◇刘吉才
近日,笔者再次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课堂教学录像。在这节课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语言、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这节课的词语教学,更是令我眼前一亮。
我们知道,课文是由一个个词句连贯而成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打磨时,词语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正日益受到重视。从理解词语入手,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综观当下的词语教学,处处涌动着语用的热潮:词语朗读形式多样化,词语品析随处可见。表面上看,词语教学很实在,听、说、读、写轮番上阵,训练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词语教学脱离课文,理解脱离情境,运用远离生活,导致学生对词语理解肤浅、运用机械。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以后的词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连字成词
上课伊始,于老师通过质疑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不理解,于是他巧妙地问道:“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于老师指着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接着说:“嗬,小朋友知道得还真不少!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里的“原”指的是“草原”。
连字成词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组词法。《草》是二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组词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而言,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降低难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于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组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对“原”字,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理解,但积累了一些含有“原”字的词语。于老师引导学生从含有“原”字的词语入手来理解词语,搭建了理解的梯子,降低了难度。二是便于理解。由于学生对“离离原上草”的“原”字不理解,于老师在学生组词的基础上,指着板书在黑板上的词语,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比较贴切的。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理解词语转换成选择意思,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于老师连字成词的方法,启发我们进行词语教学时,要蹲下身子看学生,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搭建词语理解的梯子,让学生通过组词等简便易行的方法,去轻松理解词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画面呈现
在理解“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一词时,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然后问学生:“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学生从于老师画的简笔画中感觉到“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于老师趁势点拨道:“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来说说?”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离离”是指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的图画、物体比较感兴趣,容易被形象的画面吸引。于老师具有非常扎实的教学功底,充分利用自己的简笔画特长,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在引导说话中让学生轻松理解了“离离”的意思。于老师的这种图画教学法特别契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易于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喜爱游戏。于老师让学生借助简笔画来理解词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难度适宜,充满趣味。在交流图画的过程中,“草”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其次,重在直观呈现。低年级学生在感知时,通常会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成一幅画。画面、手势等形式形象地再现了课文语言的内涵,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为学生朗读课文搭建了一把梯子,降低了难度,使学习由浅入深,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于老师使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给我们的低年级词语教学以很大的启发。学生在于老师形象化画面的启发下,将画面转化为形象的语言,逐步理解词语的内涵,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还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内在魅力。
三、联系生活
在理解“一岁一枯荣”的“岁”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岁”说一句话。学生说“我今年8岁了”,于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说话,然后问学生:“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出生到现在几年了?”学生马上就知道了是8年,这里的“一岁”就是指一年。
我们知道,课文从创作到选入教材,都有一段时间,一般不与生活同步。也就是说,教材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怎样才能让学生顺利理解词语,进而与文本深入对话呢?联系生活是一个简捷、高效的好办法。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强,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起直觉体会,激活大脑中的信息,从而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一句“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出生到现在几年了”,一下子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明白了“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联系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回忆生活,走进了文本的情境,从而找到了解读词语的快速通道。
于老师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们找到了词语教学的捷径。学生对于生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他们都非常熟悉。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可以拉近学生和词语的距离,帮助学生打开与词语对话的窗口,在词语中找到生活的影子,理解起来也就轻而易举了。
四、创设情境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背古诗。在背古诗时,于老师先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背给妈妈、哥哥、奶奶听。在学生背给妈妈听时,于老师当妈妈连声夸学生“真能干”;在学生背给哥哥听时,于老师当记错了作者、背得结结巴巴的哥哥,夸学生“还是弟弟的记性好”;在背给奶奶听时,于老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引导学生理解“枯”是指干枯,“荣”是指茂盛。在三次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个适宜的情境能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的创设,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正因如此,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于老师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在课堂上,于老师仿佛真的就成了妈妈、哥哥、奶奶,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情境。在对话过程中,于老师语言幽默,寓教于嬉,寓庄于谐,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语言描绘,或出示图片,或开展活动,或启迪想象……学生在一个个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内化了对词语的理解。
再次观看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录像,让我充分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范。于老师词语教学的方法非常朴实,没有声光电的渲染,都是极其平常的组词、画简笔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却是非常实用有效的。学生在于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引领下,轻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动眼、动口、动脑、动情;不仅理解了意思,还学会了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身心得到了陶冶。这些朴素、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为我们的常态词语解读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实验小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