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增强制度自信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赏析

2017-02-17谷保庆东莞市石龙中学广东东莞523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基本法时政本题

谷保庆(东莞市石龙中学,广东东莞 523000)

聚焦核心素养 增强制度自信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赏析

谷保庆(东莞市石龙中学,广东东莞 523000)

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在材料背景、核心概念、命题立意与问题设置等方面均蕴含着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一经典例题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高备考实效。

高考政治;概念教学;核心素养;备考启示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下“人大释法”的具体运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的理解,并由此来测量其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是一道具有现实性、思辨性和灵活性的典型试题,对今后的备考复习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真题再现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扬“港独”主张,个别候任议员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到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就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略)

二、试题赏析

“欲为其事,必究其意。”上述高考试题在其材料的选取、概念的呈现、试题的立意、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均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对这些方面的把握直接关系到考生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简洁性。

1.材料背景

近年来,从高考试题背景材料的选取来看,越来越多地突出生活化趋势,试题直面社会热点,充分体现时代性。本题就是以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下“人大释法”的具体运用与香港法治建设为背景材料。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不论对国家还是对香港都意义非凡。虽然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涡,那将会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阻碍特区经济发展。欲实现习近平主席在参加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活动时所强调的“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就必须维护我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香港法治秩序。所以,本题选取该材料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使考生从宏观视角全面准确了解“一国两制”的完整内涵和法治国家理念下“人大释法”对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意义。

2.核心概念

试题设问中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即我们所谓的“人大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的权力,《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大释法既是行使权力,也是履行责任,具有充分的法理和法律依据,其作出的解释与《基本法》具有同等效力;此举将有利于保障“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正确贯彻实施。实际上,此次释法是香港回归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五次释法,而每次释法从实施效果来看也都对香港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命题立意

第一,聚焦核心素养,体现育人导向。核心素养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和试题立意的价值评判。本题的立意关乎学生价值认同和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关乎学生参与社会应有能力和态度的“理性精神”,体现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法治意识”以及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理性表达诉求的“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而落脚点则集中反映了国家期望经历该阶段教育之后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第二,突出价值引领,捍卫法治尊严。教育部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而该题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自由”“民主”“法治”“爱国”等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的观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三,增强制度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在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活动的讲话中强调:“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正在向纵深推进,大家要增强对“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和实践自觉。而本试题的考查就是要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对包括“一国两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4.答题思路

总体而言,本题的设问包含两个小问:第一问为原因类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及职权来分析作答;第二问为意义类题型,作答时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对时政术语的理解作出多角度分析。

在具体生成答案的过程中,需注意两点:一方面,作答必须紧扣设问、植根材料,具体而不笼统,确切而不含糊,同时切勿“默写式”作答。例如,本题答案中并未将“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和任免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作为参考答案,而是将“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基本法的权力”等既贴近教材又切中要害的话作为答题要点。另一方面,完整作答还需要考生在契合材料和设问的基础上,对所涉知识予以适度延伸和宏观整合,形成具有逻辑性与生成性的时政答题语言。如本题答案的最后两点所涉及的“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这一时政意义的表述,就体现了要求考生在灵活调动“时政储备知识”的基础上,有机糅合情境材料信息,形成带有生成性与前瞻性的作答亮点。

三、备考启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通过对该试题的分析解读,我们在后续备考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1.培育核心素养,增强制度自信

当前,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正逐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素养立意”转变。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够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核心素养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一些学生对国家发展理念与制度的认同感不强,在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时甚至迷失方向。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落实“一点四面”的高考指导原则,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细致地挖掘和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实施方案,增强其制度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2.重视“概念教学”,加强知识储备

高中政治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大致可分为学科基本概念和时政学术概念。从近年来全国卷及各地高考试题的考查来看,涉及时政学术概念的试题似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例如,除本文所涉及的“人大释法”外,2014年广东文综卷第29题就把“简政放权”这一时政学术概念直接作为选择题的正确题肢来考查。为此,在后续备考中,一方面对于学科基本概念(即教材和考点覆盖的概念),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读社会现象的基础与前提。如本题中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其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时政学术概念,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并从中加以甄别,选取与学科考点相关的概念,如本题中的“人大释法”,就应当在备考中予以适度解读。类似的概念再譬如: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三权分置”、加强供给侧改革中的“同线同标同质”、国家历史性战略之“雄安新区”等。

3.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目前,经合组织在PISA测评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体在现实生活情境下所体现的素养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再现或印证学科知识。这一要求与我们当前所强调的在“核心素养”本位下依托生活化情境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策略存在共同之处。而本题的情境材料也正是取自现实生活。因此,一线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思辨中明理,在感悟中升华,提升思维品质。此类情境材料的试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备受关注。除本例题外,再譬如,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2),也是一道体现现实性与思辨性的生活情境试题,对该题的准确作答就要求考生在了解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予以理性思辨,揭露实质,指出路径。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的新变化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理念,革新教学方式;不仅应关注课堂发生的事情,而且应关注社会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基本法时政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资管业的基本法应当是《信托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提请主体
首部地方性“基本法”有何新意
热议深圳医疗“基本法”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