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为例
2017-02-17陈维清浙江省上虞中学浙江上虞312300
陈维清(浙江省上虞中学,浙江上虞 312300)
情境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为例
陈维清(浙江省上虞中学,浙江上虞 312300)
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情境铺路通内外,让政治认同有吸引力;情境搭台展思维,让理性精神有支撑力;情境为桥联理实,让法治意识有驱动力;情境作舟明学用,让公共参与有生命力。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核心素养;思想政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新热点。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如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本文试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教学为例,对此谈些看法。
一、情境铺路通内外,让“政治认同”有吸引力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包括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等四个方面。它强调的是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政治认同教育,不可能在单纯的知识教学中完成,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并作深入思考。但中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打通课内知识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和认同相关的社会制度、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例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的“劳动和就业”这个问题时,笔者选用“2016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素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首先,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关于2016感动中国人物——“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的短视频。
(学生看着这感人的画面,听着这动情的解说,一个个被深深地打动了,有的还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师:这位学生口中的“莫爸爸”的忘我工作、辛勤付出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生1: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从未向别人伸过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到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生2:他也带给了我们精神上的财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生3: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他的幸福……
本情境通过一则短小的视频,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引进了课堂,铺设了一条通过课堂教学看社会的路,学生们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被视频中的主人公深深吸引了。我顺势引导:“莫校长为改善贫困学生的求学条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动了我们,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正是千千万万像莫校长一样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才有了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样,无形之中便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等“认同”的种子。
二、情境搭台展思维,让“理性精神”有支撑力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它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等。学生们身在校园,要培养这样的精神,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进而在展示中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当讲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很多教师可能都会利用教材第43页上的图片素材进行讲解,但对于图片素材中的“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可能就很少有教师会设置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的环节。这样的虚假体验学生根本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理性精神”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我在讲授这一环节时,试着模拟了“职来职往”这个节目:
师(作为主持人):今天,我们职来职往将要招聘Y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经理1名,教师1名,卫生保洁员1名。首先,我们进入“‘职’说无妨”环节,请各位竞聘人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竞职演说。
(每个小组都推荐了自己组最具实力的同学,参加“竞聘”。在这个过程中,各组代表都大显神通,个个能说会道,但他们一个个都是来竞聘市场经理或教师的,却没有一个人提及卫生保洁员)
师:你们一个个在那两个岗位上挤破了头,这真是“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啊!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了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判断一下子就比之前深刻了许多,而且他们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清晰地展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树立竞争就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树立职业平等观”……这一点一滴的理性认知就在这热闹的“竞聘”中慢慢地深化为学生们对正确就业观念的认识和认同,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情境为桥联理实,让“法治意识”有驱动力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它强调的是对学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联系实际、紧扣现实。而情境创设,为理论和现实架起了一座联系之桥。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的“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以PPT的形式,展示《劳动法》关于劳动者权利、义务等部分内容。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劳动合同。
师:同学们,请你对照着PPT上《劳动法》的部分内容,来帮忙看一下你手上这份劳动合同是签还是不签?
(学生们被这样的问题吸引了,一个个都跃跃欲试,想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判断、识别的慧眼)
生1:不能签。这份合同的劳动时间有每天12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这不符合法律规定。
生2:不能签。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
师:那我们劳动者到底拥有哪些权利呢?拥有权利的同时,我们又该履行哪些义务呢?劳动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等理论知识,转化成了这份劳动合同要不要签这个现实问题。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再也不会单纯拿起教材就读,他们对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等有了真实的思考,对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真正有了了解、学习的需要。“法治意识”的培养有了这样的内驱力,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四、情境作舟明学用,让“公共参与”有生命力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它强调的是学生能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等。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相应情境,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中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公共参与,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
笔者在讲授完“新时代的劳动者”这框内容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利用周末时间,去一趟人才市场,调查了解一下我们当地的招聘和就业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写一篇短文。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以致用,把课堂上获得的那些知识、感悟融入生活中去,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或许,这种体会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对他今后的行为有所影响。我们的政治课要的就是在这样的简简单单的延伸中带来的不简单的影响吧。这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才有生命力。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