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原生课堂不妨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
2017-02-17贵州
贵州
高中语文原生课堂不妨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
贵州饶 岸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自2003年修订以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促使语文教育教学走上了素质教育的道路。但它所提出的“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我们所处地区的一线教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同时,2017年教育部对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做了调整,强调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具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能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培养与体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虽然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等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初见成效,但很多地区很多学校未能真正做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即便有些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更多的教师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以此为纲,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没有学生真正思考后的提问与探疑。然后,教师命题来考查学生是否把自己圈定的知识掌握了。而让学生先研读课文,然后自主设题,再用学生自主设置的题目来引领课堂教学;把学生的优秀命题组合成练习,甚至在周测和月考中由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基于学生原生课堂所做的尝试和运用很少很少。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时候只是口号。面临成绩的考核,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敢放手,不愿放手,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即学生自己对某篇文章某堂课某个时段进行任务布置与时间分配。然后,学生在接受教师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与示范之后,确定某堂课某篇文章某个专题的疑难,提出问题,设置导学。学生在学完某篇课文某个章节某个专题后,自主设置练习与试题,通过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当然,这些问题必须是:能贯穿某堂课某篇文章的核心问题;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判断自己掌握程度的提问;能引导自己进行精准思考的设问和追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每个小组的语文代表为核心,就某个问题某个板块某个环节进行探究。该组每个成员轮流做展示代表,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推导出结论,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参与指导,即事先给予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与示范,授之以渔,中间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事后点评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思路,做好反馈与评价机制。
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原生课堂中,学生能这样自主设疑自主命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契合新课改理念,才能体现素质教育。
在中国,“素质教育”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5年第7期、第8期的《人民教育》杂志刊登了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一文,他提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此,中国教育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成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我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将自主学习确立为重要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追求其目标方面,追求的运动和方向最能为人所理解。由于这种追求目标的活动,使人始终处于生成转化的过程之中,其结果导致个体朝着由负向正的情境运动。由于人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因而他们就应该被看作是积极主动的人,而非仅仅是被动地作出反应的人。他们能够感知事件、评价事件、对事件作出结论。
所以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把自主学习权归还给学生,才能解放学习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内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协作。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持续发展成为有所担当的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还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吸收,教学就达不到效果。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尝试,有尝试后的成功,有成功后的喜悦,有喜悦后情不自禁的再探究,然后变得有信心。有了兴趣与信心,才容易在学习和探索遇到困难的时候培养意志力。学习时有意志力不容易,因为高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容易有激情也容易半途而废,但凡碰到一点困难感觉没有前路,就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之前的付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教学方式转变,不但实现了满足了学生的社交和尊重需求,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达到了激励理论中的最高层次。
学生自主设疑将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某堂课某篇文章进行自我规划;进行合作探究时,能在小组中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的机会,获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与赞赏;最关键的是,他们可以自己命题,这个命题还很有可能被选作周测试题甚至月考试题……被认可的激励远远大于教师的苦口婆心和“死而后已”。
享誉全国的语文教育名师洪镇涛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组织。一篇文章被教师讲透不如被学生琢磨透,一个细节被教师作为问题提出来不如被学生发现研磨。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点和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课前偷懒、课上无所事事。一旦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备课量将大大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无法预料学生会发现什么,会在哪个点设题,会做怎样的探究。如果教师自己不把教学内容研磨透彻,就无法给学生以精准的点评和全面的总结,无法顺着学生思路把他们引到正确的解读方向。每次课都做全面精心的准备,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有莫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教师在点评和总结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学识和调控能力,能得到学生的赞叹和仰慕,这有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升教学效度。再就是,教师正面点评和采用学生自主设置的题目,会激励学生,实现双赢,师生和谐共同前进。
综上,笔者认为要真正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践行教育部的改革和要求,契合当下时代的发展,不妨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用学生自己的问题来引领教学。
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如此“天道酬勤”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考、写字都很慢,所以在考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