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前一次家访记忆

2017-02-17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泥人农村学校

山东

30年前一次家访记忆

山东林清峰

这已是30年前的一段往事了,虽已退休几年,可我仍时时想起,不能忘怀。

那时我刚从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借调到县城一所市重点高中,却被安排带一个高三毕业班。接班后,我用多年摸索出的快速熟悉学生的手段,只用一两天的时间就记住了班上的54位学生。但很快我发现,这个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的,他们长时间远离父母在外读书,养成了孤僻、自私、任性、自卑、失控等不良心理或行为。要想与他们的父母联系沟通也难以做到,那时的通讯极为不便,交通更是难以想象的闭塞,再加上高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老师们都像上满动力的陀螺,根本就没有与这些农村家长见面的机会,而那时的家长也从来没有过到学校与老师见面的做法。我从同事们欲言又止的话语中也隐约感觉到,学校及老师也从来没有到农村学生家家访的先例。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一位农村学生天资聪慧,是重点大学“苗子”,却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而不安心正常上课;通过了解,竟发现他正陷在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气功热”之中。“旁敲侧击”他根本不为所动;安排与他相处较好的同学劝解,也不见明显效果。为此,我决定冒着被那个特定人际氛围里的同事们“冷眼相看”的尴尬去冲破“坚冰”,做一次家访。

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短暂假期的某一场大雨后,我骑着自行车赶往百里之外的这位学生的家。只骑行了不到几里就下了公路,我碾着泥泞土路边的杂草艰难骑行,后来骑不动了,也不知推车走了多少里路;有一些田间路,推车也寸步难行,就只好扛着粘满泥浆的车子跋涉前行。终于辗转来到一座大水库旁的一个小村庄。

当我经村人指点来到学生家里时,那一家人根本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个现实;我的学生看到我更是呆若木鸡,如在梦中。在他父母与我语无伦次地交谈时,他80多岁的爷爷竟紧紧攥着我的双手泣不成声,他喃喃自语道:“从没有见过城里学校的‘先生’。”除这个村的村长、会计等德高望重的几位“头面人物”外,他家还将住在很远的另一个村子的舅舅请来陪我吃饭,这是这里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这让刚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受宠若惊,更有感激涕零之感。我回程时,他们又用村里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一直将我送到能骑行的公路上。

我的那位学生回到学校后判若两人,高考时一举考入一所国家重点名校,现在在北京工作。记得2016年国庆节我与妻子从北京转车,这位学生知道后,专门安排时间去见我,并反复向我表示对当年到他家家访一事的感激,并郑重告诉我一个颇让我震惊的消息,他说:“老师,您知道吗?我爷爷临咽气时还拉着我的手说,你到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那年你在城里求‘功名’时,来咱家的那个‘先生’,没有他就没有咱的今天,咱可别忘了人家对咱的‘恩德’呀!”我听到这些话真是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我与他的这段互动竟打动了当时在场的一位员工,这位员工送我回宾馆后,很动情地对我说:“看到我们老总对您的那份尊敬与真情,我见识了你们师生情的可贵。我要做一名优秀员工,像您一样,赢得同事与领导的肯定。”我们俩热烈相拥而别。

这段往事带给我的思考是:西方流传这样一段话——好的老师可与上帝比拟,上帝往泥人的鼻孔里吹了口气,泥人就从此有了生命;有位好的班主任或老师,是学生的幸运,会如在一片混沌中出现的曙光,照亮他的学生时代乃至一生。

猜你喜欢

泥人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学校推介
泥人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面馆惊魂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