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联想在议论文论据分析中的运用
2017-02-17王勇江苏省仪征中学
◎王勇 江苏省仪征中学
写作杂谈
例谈联想在议论文论据分析中的运用
◎王勇 江苏省仪征中学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在生活和写作中经常运用到,它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时,都离不开联想。可以说有了联想,就能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论据分析中的联想是指,在叙例以后,以已知论据为基础,推测分析与之相关的种种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况,将论据进行合理的引申,从而让论据分析更加充分,观点证明更有说服力。联想在议论文论据分析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由此及彼
1 .最简单的由此及彼的联想,就是由一个事例联想起另一个类似的事例。需要注意的是,联想起的事件一定要略写。
示例: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这让我想到了不屈服于命运的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谱写出不朽的交响曲。
2 .由此及彼,还可以指事例在不同方面、角度、领域所带来的启迪,如自然的例子对人类的启迪,科学的例子对人生的启迪,个人的例子对众人的启迪,等等。
示例: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3 .由此及彼,还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论述或评价来补充或佐证自己的分析。有时选择了事实论据之后,可联想到相关的理论论据,引入文章,使议论更见深度。
示例: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二由个及类
作为证明论点用的论据,往往都是个例,在论据分析时,我们需要由个及类,让偶然变成必然,从个性发掘共性。我们可以从一个孤立的事件联想到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事件,也可以从一个个体的人联想到拥有相同特质的一类人。
以人物为例,来谈谈如何由个及类。我们所举的论据常常是一些正面人物,而这些人往往是某个群体的代表,由个及类,需要我们准确地找到这个群体,扣住论点来揭示群体实质,然后再举出若干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例子,这些例子就不再需要详述,简单带过即可。
示例:大爱是宁愿将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沉淀成对百姓浓烈的爱。那位被唐宪宗当作一块砖随便扔往柳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选择用大爱来承担自己的忧愁。于是,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几年的时间里,他成功让柳州获得了发展,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中国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杭州,正是这些士人,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由实及虚
议论文中举到的事实论据,一般用记叙性的语言(加少数描写性的语言),记叙具体的事件。论据分析时则采用议论性的语言,进行抽象的表述,将事件的本质或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同样的意思,先是写实,后是写虚。
示例: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难言的内心的悸动。对于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地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四 由反及正
对于论据,如果我们能同时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实际运用中,先反后正的处理更符合人们的认知。那么这种由反及正的论据分析,该如何表述呢?“反”其实是假设之反,也就是用假设分析法,假设出现与论据表述相反的情况,表明其危害或后果;“正”就是意义评价,对论据进行分析评价,指出论据中所能体现论点的地方。
示例: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唆”。《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唆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 由人及己
论据分析时,我们常常需要谈谈其现实意义,即论据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又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这里的“我们”可以代表很多身份,可以是中学生,可以是当代青年,也可以是当代人。应该是什么身份,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确定的。
示例: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谈及自己“文化大革命”时期虽下乡劳动仍不忘阅读的经历时,眼眸中闪动着泪光。在那样艰苦的时期,一个青年,用顽强守护着心灵的净土。无尽的折磨,疲倦的劳动,都没能占领这最后一片精神的净土。在那样的年代,尚且手不释卷,现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以“没时间”“没钱”这样不堪一击的借口,来丢掉心中最后的一片领地呢?与这些人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易中天先生的执着击节叫好吗?
这里的“我们”是指广泛的当代人,如果换成中学生,则可以表述为:
易中天先生下乡劳动仍不忘阅读,而身处宽敞明亮的教室,以阅读为责任的我们,却常常以“作业太多”“时间太少”“考试不考”等理由,而忽略阅读,任由自己的心灵在题山卷海中变得麻木,和易中天先生相比,我们难道不汗颜吗?
论据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分量极重,却常常得不到重视。其实,从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来说,论据分析的重要性其实是大过论据的,因为分析才是对观点的演绎、对意义的阐释,才能够说服读者。根据笔者的搜索,常见的论据分析方法有:意义评价法、因果分析法、假设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笔者这里所说的“联想法”可以说是对上述方法的有益补充。灵活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就能使论据分析摇曳多姿、富有特色。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