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往事

2017-02-17王致远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作文新天地 2017年13期
关键词:票号慈禧太后清政府

◎王致远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平遥往事

◎王致远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平遥。这个古老而又悠远的字眼,竟隐藏着一个朝代兴亡的关键。

协同庆。这家平凡而又普通的票号,竟缔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坐落在平遥古城中轴线上的协同庆票号,显然是得风顺水。

只是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是否会料到,他亲手开辟的城池,竟会在日后上演主宰中国票号的戏场,成为慈禧太后掌中国家金库的所在?

小小的平遥城,在清朝后期,成了国家的经济心脏。

在多年以后,登临青色的古城墙,鸟瞰,似乎仍能从整齐划一四通八达的街道、错落有致等级分明的规划中窥见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风貌。乌黑的斜顶屋檐,家家都把北方少见的雨水汇入自家的水缸。这种风俗习惯保留到了现在,似乎仍能让人想起当时一车一车的黄金白银通过地下通道向城中心的地底汇聚的情景。没有一丝一毫的琐碎,只有满着进、空着出的运输车队。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仿佛清明上河图的再现,票号家家忙碌,昼夜不歇,堪比当年扬州的十万烟火。

当地有一句很有意思的俗话:“宁嫁票号郎,不嫁县大官。”

这是很有根据的话。当时一个普通票号伙计的工资,竟是县最高行政长官工资的二十倍。

走在金灿灿的过道,抚摸当年地下金库的遗迹,墙体还是那冰冷的岩石,只是它富可敌国的辉煌过往,早已随风而逝。

平遥。平凡而又遥远的过往。或许它本不平凡,只是它如今的面貌,就像普通的乡下老妇,很难让人想见当年的妙龄女郎,倾国倾城。

这位传奇而又平凡的女子,她是怎样成名,又是怎样衰老的呢?

就让时光倒流几百年,回到“协同庆”这家票号的草创上。

继承了山西的质朴与义气,票号的经营并不差,甚至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蒸蒸日上。

似乎是时代的机缘巧合,清末的乱局成就了它。自从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每每财政赤字,而每况愈下的收入,又让清政府走向颓败的深坑。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太平天国起义又爆发了。内外交困,把清政府推到了悬崖的边缘。捉襟见肘的军饷、大发雷霆的慈禧太后……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笼上了溃败的不安气息。

平遥票号掌握的财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砝码。它的分量,能够决定命运的天平倾倒的方向。太平天国,正处于黄金时期,有了这笔财富,它将如虎添翼;清政府更是需要这笔财富来挽救帝国颓败的趋势。

于是,协同庆票号看准时机,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它自身命运的决定:筹措银两三百万,贡献给慈禧太后。

如同一个押宝的赌徒,它在一次大注中押了清政府的未来。

果不其然,慈禧太后立刻发出诏书,称赞协同庆筹措白银的得力,为了表示回报,她给予了协同庆经营国库的特权。

随后,协同庆票号以惊人的速度,在亚欧大陆上扩张,甚至在菲律宾,都能找到它的分号。

就此,一个传奇已然创造。

一个票号的神话,就此缔结。

只是这如梦般的情景,是否能够长久下去呢?

当一个国家,把自己的权益看作可以任意交换买卖的商品时,它的国祚将不会长久。

当一个商人,靠一时的投机取巧得到爆发式的巨额财富时,它的福气即将到头。

冥冥中的主宰——命运之神十分公平。它把清政府的命运和平遥票号的命运用锁链连在一起。正当它们希望一同走向黎明时,排山倒海的革命使它们一同坠入深渊。

没有一块磐石能够永远安若泰山。

一个帝国的荣耀,一家票号的神话,终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无存。

后来人不禁沉思:商业机构怎样才能让自己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面对时代的变革,用何种方式才能在夹缝中获得生存?

投机权柄,或许是一种方法。但它的目光,往往只顾眼前。它的脚步,往往是从宽广的平原,走向黑暗的深渊。

中国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易》中就有相关的结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大德。”《大学》中的结语更是一语中的:“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义”解为“宜”,南怀瑾语)

由此可见,靠投机权柄从而生财发家,势必没落;而依靠认清大势的通达智慧,依仗德业的建立而获得财富,才能长久地保有并存在啊!

只是如今,身处发达的市场经济,人们渐渐偏离正道,“以利为利”,靠投机和欺骗换取财富利润。只是这样得来的财富,是否会像落叶一般,流逝在漫漫长河之中呢?

今天的平遥城,依旧是一个缺水的城市。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纯粹的便是最好的。不耐水的明长城不是被最好地保存了下来吗?

何须过多的水呢?

(指导教师:何文魁)

猜你喜欢

票号慈禧太后清政府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Painting the Buddha
京剧武生的机敏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京剧武生的机敏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
——日升昌留给后人的启示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