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星星访谈(星星V张德明)
2017-02-17星星,张德明
散文诗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星星访谈(星星V张德明)
星星:散文诗写作强调语言的诗性,但很多散文诗作者未必做得好,你如何看待散文诗语言问题?
张德明:如果说,散文是散文诗的外在表现形态的话,那么诗就是散文诗的内在精神质态。散文诗如何体现出诗的精神质态呢?除了题材的别致、主题的集中、表达的凝练精致之外,其语言的诗化倾向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散文诗语言的诗化倾向,是使散文诗与散文得以明确区分的基本标志,如果一章散文诗的语言冗杂拖沓,表达枝蔓丛生,抒情表意也缺乏含蓄蕴藉,那么这样的散文诗其艺术价值绝对是不充分的,它很可能比一般的散文都缺乏感人魅力和审美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注重散文诗的语言锤炼,就能使散文诗的艺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证,反之,散文诗的艺术质量将会深受影响,它的美学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星星:有人认为,散文诗受众很小,且多数被人忽视,甚至质疑散文诗体裁,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张德明:在很多人看来,散文诗受众面不大,易于被人忽视。这样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原因在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文学体裁划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类,而散文诗从散文与诗这两种文体各取了一部分艺术表征,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体式,它因此既不能完全纳入诗歌这一文体中,也不能完全纳入散文这一文体中,这种文体定位的模棱两可,注定了散文诗归宿的无根状与漂泊感。我平常主要研究的是诗歌,对散文诗的关注并不多,但对这种文体的文学意义还是相当认可的。因为在我看来,评判一种文体是否具有文学合法性,主要是看这一文体是否存在着标志性的作家和作品。在百年散文诗史上,随着鲁迅《野草》等丰碑性作品的出现,散文诗这种文体就一定获得了历史的位置。
星星: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哪种文体都在激烈的嬗变过程中,散文诗如果革新的话,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张德明:散文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必定与当代社会风潮和人文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说,散文诗要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继续发展,必然面临着不断的变革。如果要革新的话,散文诗应从这些方面入手:第一,题材的不断拓展;第二,意象的日益丰富;第三,语言的圆熟和精致;第四,现代性精神的更充分注入。
星星:谈谈你自己的散文诗写作历程,特别是你的主张和写作态度。
张德明:我创作散文诗的时间很久了,甚至比新诗创作的历史都要久远,我记得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一组散文诗。两年前,我曾写过《散文诗漫议》的短文,其中阐发了我的一些观点,比如:“散文诗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情是散文诗的血肉,理是散文诗的骨骼。有情无理,散文诗会显得绵软无力;有理无情,散文诗会显得死板生硬。情理相融,散文诗才显得气韵生动,丰满而强健。”“散文诗的语言形态是独特的,它既不是诗歌的那种纯诗化语言,也不是散文的那种散漫型描述语言,而是一种准诗化或者说泛诗化语言。对于一章散文诗来说,如果所用的语言太过诗化,那么可能会因诗意过于绵密而导致与读者对话空间的流失;如若语言太过散漫自由,散文诗的诗意浓度就会显得不够充足,其艺术成色就将大打折扣”等等,这些话语中隐含着我对散文诗创作的主张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