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画报60年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

2017-02-17孙泓洁

河北画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画报河北时代

文/孙泓洁

河北画报60年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

文/孙泓洁

画报

大概从她诞生之日起

就注定是一朵奇葩

没有谁像她一样

能如此直接而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

相机记录下的影像,是时代扎成的相册

翻开那些照片,仿佛看到了每个时代的背影

而通过影像的变化,能洞悉历史发展的纹脉

并窥视出每个年代张扬的个性以及隐藏的欲望

60年来,《河北画报》唱和着时代的节拍,弘扬着时代的精神

塑造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我在现场、我经历、我感受、我表达

“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

是她坚守的理想,也是她最独特的气质

其实她追求的东西很简单

一种美好,一种与众不同

而已

从1957年8月正式创刊至今,《河北画报》已走过了60个年头。

60年,一个甲子。深扎生活沃土,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与时代同频共振,《河北画报》始终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中国故事。

为纪念《河北画报》创刊60周年,从2017年1期开始,我们将开设《河北画报60年》专栏,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回顾画报60年来的发展历程,同时用影像见证60年来河北的前行与嬗变。

毛主席在陕北(油画)

60年沧桑岁月

《河北画报》始终与时代一起

踏歌而行

她既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也是时代画卷的描摹者

她用自己独特的形式

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如果把60年的《河北画报》连成长卷

你会发现,这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

又生动鲜活的时代图景

《河北画报》于1957年8月正式创刊,至今已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60年来,她用镜头记录国家的蓬勃发展、社会的沧桑变迁、百姓的酸甜苦辣……用影像展现气象万千的生活、色彩斑斓的画面、波澜壮阔的故事……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与抒写者。

画报和她的年代

画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看来,几乎是他们的最爱。

他们喜欢画报的原因,可能来自读图的快感,或是装帧的美感,亦或是封面的时尚。在那个传播方式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这本色彩斑斓、内容缤纷、精神蓬勃向上的主流读物,仿佛一道精神的闸门,打开了许多年轻人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并对他们价值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在许多人朦胧的记忆里,画报留存的影像可能是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快乐的,那是他们开蒙的礼物,也是对于那个朴素而纯真年代的纪念。

《河北画报》诞生在革命老区。她一直以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晋察冀画报》为榜样——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批文化工作者,满怀着革命的激情和为艺术献身的理想,决心用画笔和相机,记录和歌颂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真实生动的画面,引导人民精神向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与《晋察冀画报》一样,均以其文化的战斗力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参与者,而她用文化的形式去引领社会,教化民众的功能,也与《晋察冀画报》一脉相承。

《河北画报》创刊于1957年8月,当时以刊登美术作品为主、新闻照片为辅。而后,《河北画报》几经改刊,历经《河北美术》《河北工农兵画刊》《河北画刊》《河北艺术》《生活画报》,1988年复刊为《河北画报》至今。刊名虽几度更改,但办刊方针始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她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记录历史、服务人民;她深扎生活沃土,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她鲜明的文化品格、强烈的现实关注、朴实亲切的艺术特质、精美大方的印刷装帧,成为那些年代首屈一指的传播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的阵地,也成为见证河北发展与进步的影像史诗。

60年来,《河北画报》聚集起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她服务,像画家田辛甫,书法家翟润书,摄影家袁浩、夏一平等;一批批画报人承接着画报的文化传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成为专业里的精英。同时也吸引着一大批文化名人、学者为画报撰稿、开设专栏,像韩羽、徐光耀、梅洁、陈冲等。当然,更与一大批文化名流有了很深的渊源,像黄绮、铁凝、吴冠中、赵贵德、李明久、铁扬……

往事云遥,岁月如歌。时间像一列单行的火车,带着他的人和事,走进了历史。那些一路走来的影像,成为消逝年代温暖的吟唱。而那些纷至沓来的,也终将被定格下来,成为送给未来的礼物。

1962年第6期:鸭妞妞

1961年,《河北画报》改刊名为《河北美术》,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美术、绘画类刊物,采用黑白彩色混合绘画的形式,广泛刊登省内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当时刊登的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影响广泛。这幅《鸭妞妞》拙朴清雅,给人以拙中见巧之感,成功刻画出田园生活与童真的美好。

1972年第5期:样板戏宣传画

1972年,为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河北美术》更名为《河北工农兵画刊》。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通称。其代表性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广大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生活,被赋予了积极的政治意义,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1979年第1期:周总理是咱贴心人

1974年,《河北工农兵画刊》改刊名为《河北画刊》,所选题材更加丰富。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联合国总部为他降了半旗。时隔三年,《河北画刊》特别推出专题报道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与怀念。在这幅画作中,周总理与劳动人民亲切交谈,亲密无间。周总理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存在最广大人民的记忆深处。

1983年第2期:树新风

1980年,《河北画刊》复刊为《河北画报》,并确定以发表新闻图片为主、美术作品为辅。这幅“树新风”通过一家三代人幸福温馨的日常场景,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

1984年第3期:海的女儿

1984年,《河北画报》改刊为《河北艺术》,涉猎的艺术领域较之前更为宽广。在那个年代,受条件所限,摄影还并未真正走向大众,拍摄到一张精彩的照片更是难能可贵。摄影作品《海的女儿》构图、色调简洁,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成功刻画了一个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典型形象。

1985年第6期:台湾歌星邓丽君

198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为全方位反映新形势下人民生活的改变,《河北艺术》将刊名改为《生活画报》,版面设计也更加新潮、时尚。邓丽君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具有超高人气与知名度。她祖籍河北,一生无缘踏上大陆土地,却在大陆歌迷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1988年恢复《河北画报》至今

画报时代的歌者

现场·看见

画报只记录她所看见的事物,因为摄影的本质是正在现场。

我在这儿,我经历,我看见;我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强大的纪实功能使得《河北画报》见证了60年来发生在河北土地上的重大历史时刻和历史事件:历届国家领导人在河北的调研走访,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经济运行的要点,文化发展的盛事,突然发生的事件,历史转折的节点,民生的重大关切,城市的巨大变迁……凡此种种,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尽入画卷。如果翻看这些年来的《河北画报》,你可能会被感动,因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帧帧时代的肖像,还是河北经济、文化、社会繁荣发展的足迹。而其中洋溢着的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是这本杂志的精神内核,也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7·13感受北京

2001年第8期

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令中国人兴奋、激动和扬眉吐气的时刻,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北京时间22时15分郑重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时,举国沸腾,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

武强年画之现在进行版

2002年第2期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相媲美,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意识的嬗变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新一代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批新作。

非常时刻——众志成城 抗击非典2003年第6期

2003年,整整一个春季,一种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病毒搅乱了中国,并波及了小半个世界。在那时,几乎连不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人,也早已熟悉了“SARS”这个单词所代表的恐怖。每一次的磨难,都促使人类更好地前行。“非典”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是公共医疗系统的升级与信息发布的及时透明,同时它也促使应对突发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常设职能。

红色经典2005年第4期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在河北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斗争遗址。河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有许多处于风景优美之地,相信前来旅游的各地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到秀丽的山水景观,体验到独特的民风民俗,而且可以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深度的专题报道是画报的传统也是她的优势

通过对新闻资源、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

用全新的视角进行诠释

这样不仅比一般的报道更适合阅读

而且能给读者带来更为广博的知识以及更为深入的思考

开滦的记忆2006年第7期

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强度为里氏7.8级的地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造成242769人死亡,重伤16.4万人。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河北画报》走进百年开滦煤矿,与亲历者一起回忆当年场景,共忆“抗震精神”。60年来《河北画报》总在寻觅着,试图发现一些能打动人的东西

记录时代的努力和作为,记录社会生态与社会时尚

记录当代中国普通百姓本真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并在光影与色彩的世界里构筑隽永的表达空间

实地解读 政策惠民2007年第4期

2001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07年3月,《河北画报》在石家庄周边县市,就“减免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进行了实地采访。我们看到,国家的政策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农民群众的生活正因着国家的惠农政策悄然发生着变化。

秦皇岛:奥运听涛2008年第7期

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愈来愈近。按照北京奥组委统一安排,秦皇岛赛区将承办足球比赛的十二场预赛。在这座滨海城市,我们看到,围绕着2008北京奥运足球项目,秦皇岛准备了一次完美的亮相,把自己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而奥运,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崭新的名片,助力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

文物丈量河北2009年第5期

2007年4月到2011年12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新发现21634处,成果丰硕,进一步奠定了文物大省的地位。此次文物普查按照类别、年代、保护级别、所有权、保护现状、地域分布等对所得各类数据进行系统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对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追寻·行走

深度的专题报道是画报的传统,也是她的优势。通过对新闻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地缘资源的重新整合,用全新的视角进行诠释,这样不仅要比一般的报道更适合阅读,而且能给读者带来更为广博的知识以及更为深入的思考。多年来,《河北画报》每期都会为读者呈现几个既有深度又好看好读的专题报道。积累下来已蔚为壮观。对于编辑和记者来说,一个成功专题的制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追寻的执拗,以及行走的快意。这种自由者的自由行,考量着每个行者的视野与见解,也使画报拥有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以及人生体验。

60年漫漫长路,《河北画报》孜孜不倦的行走和游历,以及对于选题的宏大叙事和深层剖析,让画报的专题报道散发出格外迷人的魅力。比如“英雄河北”的宏阔,“非常时刻”的细微,“红色经典”的深远,“河北好人”的丰富,“文化助力河北”的华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刻,“冬奥进行时”的翔实,“扶贫开发 美丽乡村”的宽广,“梳理我们的文化”的全面……这种对事物深度的探寻,已成为《河北画报》报道的主流与精髓,也成为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习惯。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2011年第5期

一个信守约定的大学生群体,两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人,56封饱含深情的家书,15年一以贯之的坚持……一群河北农大毕业生与两位老人的故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范本,展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牢固的社会基础。

一个成功专题的制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其间充满了追寻的执拗

以及行走的快意

这种自由者的自由行

考量着每个行者的视野与见解

也使画报拥有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以及人生体验

河北好人2012年第4期

2012年以来,河北省以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善”为切入点,在全省开展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大兴互助、诚信、敬业、节俭、孝敬之风,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各类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向善乐善氛围日益浓厚,持续形成了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曲高奏、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北落地生根。

2014年第2期

新年惠民书市:善行河北 书香燕赵

最是书香能致远。从2013年12月28日开幕的河北省首届惠民阅读周开始,到2016年,河北省新年惠民书市已连续举办四届。阅读行为不应该局限于某项活动,更应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惠民书市的举办,就是要让更多人买得起书,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更多人的爱好和习惯。

那些深藏的历史片段

在不断被寻找、串联、聚合之后

突然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真是些奇妙的感受

历史与今日景象的交相叠映

如同穿越时空隧道

使述说具有了一种遥远而真实的意境现实地感知与诗意地呈现

一直是画报最得意的表情

去崇礼滑雪 到蔚县过年2015年第2期

2015年春节期间,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张家口崇礼滑雪和张家口蔚县过年正式加入北京旅游地图。2015年7月31日下午,北京与张家口经过多轮角逐最终胜出,成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

文化追梦 希冀河北2015年第6期

2015年5月14日,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河北省以“文化追梦 希冀河北”为主题参展,签约数量创下新高,向世界展示了河北的文化魅力。

如果翻看这些年来的《河北画报》

你可能会被感动

因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帧帧时代的肖像

更是河北经济、文化、社会繁荣发展的足迹

而其中洋溢着的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是这本杂志的精神内核,也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感知·表达

总的来说,《河北画报》比较偏爱文化的事物,尤其对深邃的乡土田园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包括她独有的构筑形态,她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地域文化以及民众情感等,并以新鲜的形式、独特的视角、浓郁的意境,使这些稿件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审美:去泥河湾“看海”,于风沙弥漫中描绘两百万年前这里水草丰郁的景象;去元中都遗址寻觅,让这座沉寂的北方边塞古驿浮出沙海;登上抚宁长城,在媳妇楼的传说中体味当年守城将士们的战争与和平;在年画之乡武强,拍下红黄蓝黑的木刻古版,也目睹年画无奈的凋零;在石雕之乡曲阳,听家家户户传出的打石声,也忧虑着浮躁的心态影响了技艺的传承;发现800年历史的古邑开阳,在她谜一样的长街短巷中寻找岁月的痕迹;穿过最后的驿城鸡鸣驿古老的大门,感受时光流逝的沧桑;骑自行车在北戴河的海边闲逛,体味自然给予的幸福……这真是些奇妙的感受,那些深藏的历史片段在不断被寻找、串联、聚合之后,突然生动地呈现出来。旧日历史与今日景象的交相叠映,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使述说具有了一种遥远而真实的意境。现实地感知与诗意地呈现,一直是画报最得意的表情。

致敬,“老兵方队”中的河北人2015年第9期

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河北省的27名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烈士子女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仪式,他们同其他老同志一道,在万众瞩目之下,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敬意,收获了此生无憾的荣耀。

为时代画像

为生活歌唱

这是一个媒体的坚守

也是一个媒体的幸福

画报做有文化影响力的杂志

《河北画报》的优势在于她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文化蕴藉。而一个区域的发展,最终都会体现为文化的进步,所以《河北画报》的历史使命就是做有文化影响力的杂志。

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是我们不变的责任和使命。

下一个甲子,让我们继续。

太行山作证2016年第5期

35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太行新愚公”。他去世后,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李保国为“时代楷模”;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追授李保国为“全国优秀教师”。

向长城致敬2016年第9期

长城,既是中国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记录者。行走河北长城,用目光去凝视、用脚步去丈量、用光影去记录、用心灵去感悟其独特的魅力与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是我们向长城致敬的一种方式。“向长城致敬”,也是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致敬。

高腔梆韵唱盛世 同心筑梦叙华章2016年第12期

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梆子声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金秋时节,2016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启幕,21个剧种31台剧目和1台折子戏专场登台亮相,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梆子声腔的视听盛宴。此次展演进一步弘扬了梆子声腔艺术,推动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同时也宣传和展示了河北的良好形象。

“记录时代,典藏河北”

从创刊号开始,《河北画报》就用影像讲述河北故事、中国故事

60年来

《河北画报》紧密围绕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以多种影像报道形式

生动反映我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是一扇展示河北形象的窗口

是一部诠释河北精神的经典

是一面弘扬河北文化的旗帜

她用精美图片和文字连缀起来的我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自然美景

不仅勾勒出一幅丰满的河北当代立体画卷

也诠释着一个媒体用影像追寻的跳动着时代脉搏、保留着历史温度的美丽河北“中国梦”

猜你喜欢

画报河北时代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陕西画报航拍
孙婷婷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