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军两栖编队指挥与控制体系及其指挥控制能力分析*

2017-02-17冷画屏张莉莉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7年1期
关键词:编队战术装备

冷画屏,张莉莉

(海军陆战学院,广州510430)

美军两栖编队指挥与控制体系及其指挥控制能力分析*

冷画屏,张莉莉

(海军陆战学院,广州510430)

美军两栖编队分两栖部队与远征打击群两种形式。在阐述美军两栖编队编成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军两栖编队指挥所的指挥编组,分析了各指挥编组对应的指控装备及基本功能。基于美军两栖作战理论及所装备的编队指挥控制装备,对其指挥控制中信息保障能力、兵力与平台指挥引导能力、武器控制与协调能力、辅助指挥能力、舰岸专移与相互替代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可对两栖编队指挥控制装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两栖编队,指挥与控制体系,能力分析

0 引言

两栖作战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外交政策,确保其全球利益的一种重要作战样式,因此,美国非常重视两栖作战理论和作战装备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两栖作战理论,同时在其现行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发展了一系列先进的两栖编队指挥控制装备。分析其两栖编队指挥控制体系及其能力,对于两栖编队指挥控制装备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两栖编队的编成

美军两栖编队,从广义上看,包括两栖部队和远征打击群。两栖部队是遂行中大规模两栖作战的联合作战兵力编组,一般在爆发较大规模武装冲突时为遂行两栖作战临时组建。远征打击群,是一支常设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而进行独立小规模两栖作战的兵力编组,其编组往往较为固定,且仅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编成。

1.1 美军两栖部队的编成

美军两栖部队[1]强调联合特性,其编成上包含海军的两栖特遣部队、海军陆战队或陆军的登陆部队以及其他参与两栖作战的军兵种部队。两栖特遣部队的战斗编成可包括运输舰大队、控制大队、火力支援舰大队、岸基战术航空大队、航母战斗大队、警戒大队、水雷战大队、特种作战大队、海上巡逻航空大队、空运大队、电子战大队等。根据两栖作战任务需要,以上各大队数量可视情况进行调整,从不编设或者编设1个到数个不等,如进行超视距登陆作战时,可以不编设控制大队。

登陆部队是由地面战斗部队,及其任何支援部队和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组成。美海军陆战队是遂行两栖作战的专业部队,其特遣编组称为“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其作战编组通常由指挥分队、地面战斗分队、航空战斗分队和后勤战斗分队编成。

1.2 美军远征打击群的编成

2002年,美国海军将原有的两栖戒备群,增加适当数量的水面作战舰艇和潜艇,使其成为不仅可投送两栖兵力而且可单独遂行中小规模两栖作战的远征打击群[2]。美军的远征打击群由1艘“黄蜂”(或“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1艘船坞运输舰、1艘“惠特贝岛”级船坞登陆舰、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1艘“伯克”级驱逐舰、1艘“佩里”级护卫舰、1艘“洛杉矶”级,“海狼”级或“弗吉利亚”级潜艇组成。可搭载海军陆战队2 200人及其装备,含各型反坦克武器系统、导弹平台车、两栖突击车、远征战斗车、炮兵车辆、主战坦克、气垫艇、直升机、垂直起降飞机等。

2 美军两栖编队指挥机构设置及相应指挥控制装备

美军两栖编队指控体系包含其指挥机构设置、对应的指挥控制装备、各指挥控制装备的功能区分及信息关系等,这里主要对其指挥机构设置及指挥任务、各对应指挥控制装备及功能进行分析。美军两栖编队的指挥机构设置包括反潜、防空、反舰、打击战指挥中心、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支援兵器协调中心和海军控制组组成。它们组成的指挥体系如图1所示。

2.1 两栖特遣部队指挥中心、各方面战指挥中心及其指挥控制装备

两栖特遣部队指挥中心是两栖编队的海上作战指挥机构,负责海上方面作战与登陆部队对陆投送指挥任务。其相应指挥控制装备有舰队级海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SSC-M),该系统可根据权限和功能需要,与GSSC-M的岸基指挥节点和机动节点进行信息交互,获取战场空间视图和陆上目标信息。

美军在两栖编队的反潜、防空、反舰、防空和对岸打击作战方面,采用综合作战指挥官[3](即方面作战指挥)体制,由于两栖舰艇本身具有的防空、反潜、反舰与对岸打击能力较弱,此四方面的作战行动由两栖编队的所属的各水面舰艇群承担,其指挥中心也设置在反潜、防空、反舰、防空和对岸打击能力最强的水面舰艇上(为与其他位于编队指挥舰上的指挥机构区别,图1中用虚线表示),各指挥中心应与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支援武器协调中心保持紧密的联系。各方面战指挥中心的指挥控制装备包括海上相关系统(ACS)、协同作战能力系统(CEC)等。

2.2 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及其指挥控制装备

海军空中控制中心[1]设置在两栖旗舰上,其职责是协调各种类型的空中管制措施,并控制两栖作战地域内的所有空中作战,直到登陆部队在岸上建立陆基空中控制机构,当陆基空中控制机构接管所有登陆部队空中作战的控制权后,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就变成了支援陆基空中控制机构的战术空中指挥中心。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应与后述的支援兵器协调中心紧密配合使用。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的配套指挥控制装备包括战区作战管理核心系统[4-5](TBMCS)、两栖作战综合战术数据系统[4-5](ITAWDS),具备两栖作战空域内的空中管制、情报处理、夜间直升机行动控制、指挥引导、对岸目标打击定位、作战后勤支援(包括舰面飞行控制、直升机飞行引导、人员车辆补给装载)等功能。

2.3 支援兵器协调中心及其指挥控制装备

支援兵器协调中心的职责负责两栖作战地域内的所有建制和非建制火力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支援两栖部队。它设在一艘配有必备指挥控制设施的两栖舰船或者其他合适的舰船上,可协调各种形式的(陆上、空中和海基)支援火力。支援兵器协调中心由海军火力网(NFN)提供支撑。海军联合火力网[4-5](NFN)是联合火力网(JFN)的海上型,采用端到端的体系结构,将传感器与射手连接在一起,并对指挥控制、目标瞄准与打击、图像和情报获取与处理等功能进行了综合集成,能够为时间敏感目标指示(TCT)/时敏打击(TCS)提供端到端能力,具备ISRT(情报、监视、侦察和目标指示)、任务规划和态势感知的综合功能。

2.4 水面控制组及其指挥控制装备

水面控制组负责登陆艇、气垫艇以及两栖车辆由舰到陆输送的指挥控制,其指挥员为中央控制指挥官。当存在多个登陆海滩时,中央控制指挥官为每个海滩指定主要控制官。主要控制官通过二级控制官和气垫艇控制官对舟艇波、气垫艇波进行控制。当采用垂直登陆时,水面控制组可不开设。支撑水面控制组的指挥控制装备是两栖攻击指挥系统AADS AN/KSQ-1系统[4],该系统是一个担负两栖指挥、控制、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对负有主要控制任务和辅助控制任务的舰只提供有关两栖作战机动部队各登陆舟艇的位置和运动信息,以便对行进中的登陆舰艇进行跟踪联络控制。

2.5 登陆部队指挥中心及其指控装备

登陆部队指挥中心用于登陆部队在岸上开设指挥所前对登陆部队的初期陆上作战行动遂行作战指挥。其支撑指控装备包括上述的两栖攻击指挥系统[4-6](AADS)和海军两栖战术C2系统[4-6](MTACCS),用于对登陆兵的突击上陆和陆上突击作战实施指挥,监视和控制两栖部队的所有活动,包括作战人员、装备的移动和陆上行动。

3 美两栖编队的指挥控制能力分析

两栖编队指挥控制系统的指挥控制能力包括信息保障能力、兵力与平台指挥引导能力、武器控制与协调能力、辅助指挥能力、系统辅助支持能力等。其中系统辅助支持能力包括系统重组/监控、记录/重演与模拟训练等,与其他指挥控制系统有较大共性和统一要求,以下主要对美军两栖编队信息保障能力、兵力与平台指挥引导能力、辅助指挥能力、武器控制与协调能力等两栖作战相关的指挥控制能力进行初步分析。

3.1 信息保障能力

美军两栖编队通过其指挥控制体系及通信系统收集处理上级指挥所、友邻编队与岸基登陆部队、空中部队指挥所、本编队海上战术平台、濒海作战的登陆作战平台的全球和两栖作战区域内海上、空中、濒海目标态势,并形成两栖作战区统一作战态势图,向两栖编队各级部队分发。

3.1.1 具备全球范围内战略、战役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美军两栖编队能通过海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SSC-M)舰上指挥节点及各型数据链及卫星通信系统获取岸基上级系统、友邻其他军兵种、友邻编队实时数据和作战图像,从而具备全球范围内战略、战役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3.1.2 具备两栖作战区内各类作战情报收集处理能力,并形成两栖作战区统一战术图像

美军两栖编队的内部信源含各水面舰艇平台、潜艇平台、空中平台(各型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无人机),登陆部队各类单元(舰载指挥所、各类岸基指挥所、各兵种分队、各类战斗车辆与空中平台)。信息收集内容包括作战态势、水文气象、海洋/陆地测绘、工程保障、核生化、后装保障等。信息收集的种类包括数据、文字、图像、视频等。根据美军作战指挥体制及其指挥控制体系的组成,美军两栖作战区形成的通用战场图像包括水面、水下、空中和陆地4种。美军两栖作战的目标区的大致区域范围与其作战规模与兵力构成有关,其空、海、潜作战区范围应能保障其各种作战平台及武器的战术使用,其陆战场区域范围与其登陆场大小有关。

3.1.3 具有即插即用、广播分发和定制索取的信息服务能力

美军两栖编队按照“网络中心战”相关思想与理论构建,各种平台与作战单元能随遇入网,各级情报中心能广播分发各种作战情报,也能根据网内各种平台或作战单元的情报定制需求进行定向分发。

3.1.4 强大的敌情与环境分析能力

能根据综合敌情,辅助分析敌主要战术意图(敌作战部署、主要防御方向等),辅助进行地形和水文气象分析,以找到合适的进入地区(如登陆海滩、直升机空降地区、空投区等)。

3.2 兵力与平台指挥引导能力

美军两栖编队的战术空中控制中心能对各种空中作战平台(各型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进行指挥引导和协同控制,指挥引导范围区域的两栖编队空中平台的数量与作战半径相适应。当两栖作战区域较大时,美军两栖编队通常分区设立分战术空中控制中心。

美军两栖编队的两栖攻击指挥系统(AADS)能对平面登陆的各型气垫艇、登陆艇、两栖车辆、登陆场的登陆部队的各种作战单元实现超视距的指挥引导,并与承担垂直输送任务的各型运输直升机进行协同。

3.3 武器控制与协调能力

一是对打击武器的远程目标指示与引导能力、多武器对岸火力准备与火力支援协调能力,依靠海军火力网(NFN)实现。登陆部队指挥所和作战单元对舰载火力(含对地导弹、舰炮)、航空火力具有召唤、目标指示、射击效果评估等能力。舰载支援兵器协调中心具备对舰炮、舰载导弹、航空火力以及登陆部队炮兵火力的协调能力,具备与战术空中控制中心的协同能力。

二是对编队防空武器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依靠协同交战能力(CEC)系统实现,具备编队对空武器的协同共用功能。该系统能融合编队各平台传感器的信息,形成单一的具备火控质量的空中目标合成航迹并在编队内进行分发,能进行编队对空协同交战决策,具有提示交战、远程/合成数据交战、远程发射交战和前传交战4种对空武器协同运用方式。

3.4 辅助指挥能力

辅助指挥能力包括辅助战术决策与作战计划拟定;各种作战用图标绘;作战文书拟制、收发、管理;作战命令下达等。根据网络中心战具备的基本功能,美军两栖编队具备跨平台战术决策与作战计划拟定功能。以两栖突击作战为例,美军两栖编队的作战决策与作战计划工作包括确定攻击目标、选择登陆地域、初步确定登陆场、初步确定登陆滩头、选择登陆日和登陆时刻等。

3.5 登陆作战指挥舰岸转移和相互备用的能力

美军两栖作战规定,两栖作战的指挥权包括对登陆部队指挥控制、空中作战指挥控制、两栖作战火力准备与火力支援的指挥控制应逐渐由舰向岸转移,当两栖登陆部队和空中兵力在岸上建立相应的指挥所后,两栖作战指挥权应全部转移到岸上。同时,当作战指挥权转移到岸上后,舰载的支援兵器协调中心、战术空中控制中心、舰载登陆部队指挥中心应继续运作,当作岸基各相应指挥所的备用指挥所。

4 结论

美军两栖编队指挥控制体系是其全球指挥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包括海军海上编队的通用指挥功能,更具备突击上陆、陆上初期作战的特色功能,两部分通过系统工程技术完美融合成一体,构成一体化的两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由于缺乏资料等原因,其海上作战与两栖作战指挥控制装备的相关融合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1]Joint chiefs of staff.JP 3-02 Amphibious operations[M].Joint Chiefs of Staff,2009:II6-II18.

[2]蒋俊华.美国海军远征打击群[J].海军译文,2006(3):15-17.

[3]Joint chiefs of staff.JP 3-32,Command and control for joint maritime operations[M].Washington D.C.:Joint Chiefs of Staff,2006:II1-II8.

[4]尤晓航.国外海军典型C4I及武器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07-111.

[5]马政伟,孙续文,王义涛.海上编队作战指挥决策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J].四川兵工学报,2015,36(4):96-99.

[6]冷画屏,肖利辉,关庆云.两栖作战编队指挥信息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20-35.

[7]王玮,叶强,王磊,等.基于CAS理论的海上编队作战指挥优化控制问题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40(4):161-164.

American Amphibious Formation’s C2System and Capability Analysis

LENG Hua-ping,ZHANG Li-li
(Naval Marine Institute,Guangzhou 510430,China)

Amphibiousforceand Expeditionary Strike GrouparetwoformsofAmerican amphibious formation.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military force of the amphibious formation,the commanding organization of amphibious formation’s command post is studied,and the C2equipments correspondingtocommandingorganizationarealsoanalyzed.Thecapabilitiesofinformation supporting,command and guide,weapon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command assistant,ship to shore transfering and replacement each other are analyzed preliminarily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give reference for amphibious formation C2equipments’studying.

amphibious formation,C2system,capability analysis

E94

A

1002-0640(2017)01-0001-04

2015-11-05

2016-02-20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GJ002-243)获海军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冷画屏(1971-),男,湖南长沙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军队指挥、指挥控制系统、作战决策等。

猜你喜欢

编队战术装备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飞行器编队协同控制
美国正在升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
电磁航天器编队位置跟踪自适应协同控制
基于RQPSO-DMPC的多无人机编队自主重构控制方法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