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开奇境
2017-02-16华杰
艺术家创造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因为每一件好的作品都凝聚着太多的艰辛与汗水。一个艺术构思实现的过程或许不是人们想的那样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它一直平实地沉寂在我们每天甚至是每个瞬间的生活中,而我们正是在体悟这些瞬间的同时提升着自己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敏锐的洞察力是艺术家特有的潜质,它需要艺术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而宋慈就具备这种条件。
初识宋慈,是在潍坊一中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她大我几岁,所以我们那时都叫她“大姐”,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或许当初在她眼中,我们只是一群不懂事的毛孩子,而她已工作几年,有一点“老于世故”。当我们还在老老实实画石膏像的时候,她已经十分具备现代意识,经历也颇为丰富,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艺术群体,变换着不同的表现技巧与绘画观念。她超前的思想,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极其新鲜和望塵莫及的。
在生活中,宋慈是一个爱好广泛、性情、率真的人,生活多彩丰富。她创办过广告策划设计公司,开过酒吧,设计和手绘过出口的微型风筝,画过壁画,设计过图纸,做过工程,办过美术教育机构……差不多我们能想到的与艺术有关的工作她大都涉猎过。对待工作善于变通,她思想活跃、开放。
在性格上,宋慈一方面极其细腻讲究,甚至有些苛刻;另一方面又非常喜欢交朋友,选择的朋友也多是艺术品位较高的人。她喜欢和朋友喝茶、泡吧、听音乐、侃大山……天南海北、云山雾罩、放纵不羁。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性格和不同的经历,她的见识和思考经过理论梳理以后就成为艺术创造的丰富营养了。
再见到“大姐”时,是她游学多年又去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进修学习以后。这段学习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使她的艺术见解更加专业,看东西往往很到位,甚至“一针见血”。中国美术学院是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地,其教学体系严格按潘天寿先生定好的规矩,学生可谓“根红苗正”。中国画的“精髓”在这里体现无疑,讲格调、讲意境、讲笔墨……凡此种种她都深烙于心。
去年,我们一块儿到安徽查济写生,聊过很多,回来后看她整理的作品我大吃一惊:她正尝试着把现代艺术观念与传统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完成新一轮的艺术突破。这或许是当年在一帮文艺青年扎堆畅聊中完成的认识,又或许是在策划某企业、设计效果图、做工程中得到的审美体验,或许兼而有之。这些纷繁经历经过过滤之后都成为养分,再加上传统笔墨训练的积累,提高了她的综合艺术修养,使她的作品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任何一种艺术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中国画高级在“简约”和“平面化”,这恰恰是宋慈现在所探究的方向。宋慈对创作的每幅作品有着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怀,从不随波逐流。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她会和你争辩,这是艺术家个性张扬的表现。在她现在的作品里,传统的笔墨语言、高度概括的平面意识、西方现代构成观念都有鲜明的表现,给人一种极其新颖又极其讲究的感觉,颇具学术性。
画家信手涂抹容易,重复他人容易,用心考究则难。治学创作,百无一二。好的艺术品多是从艰辛痛苦的熔炉中冶炼出来的,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品质、兴趣、爱好、善缘、孽缘、快乐、磨难、烦恼、酸痛……用心体会均为历炼,它能使艺术更加真诚、更加朴实、更加丰富、更加灿烂……在这里,真诚祝愿宋慈在艺术探究和创作之路上更上一层楼。
潍坊美术学院 华杰
二〇一六年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