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遏制措施
2017-02-16李昊阳
李昊阳
摘 要:近几年来,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层出不穷,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迫在眉睫,法律手段是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法律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法律防治
网上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业务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网上银行金融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正处在网络金融犯罪高发阶段,调查显示,网络金融犯罪比例超过了整个互联网犯罪比例的60%,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遏制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的緊迫性
和其他金融犯罪形态相比,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具有犯罪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因此,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日益猖獗。目前,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金融安全,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不能有效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这也成为了法律学界的共识。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络金融立法工作还较为滞后,目前实施的法律法规与网络防范要求来又一定的差距,在防范上面还存在很多的真空地带,在犯罪行为的发现、取证、定罪、量刑等方面都非常困难,导致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处在真空地带。
二、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法律防治措施
在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下,网上银行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发展。从我国目前已经侦破的此类案件的情况来看,由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者的两大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一般都熟悉金融业务。熟悉金融业务流程,便于利用金融业务存在的漏洞实施犯罪和逃避监管。二是熟悉并可自由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之所以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频发,一部分是由于犯罪分子自身趋利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如果再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网上银行金融犯罪发生率将日益升高,其造成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要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是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要想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就必须建立健全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为此,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金融刑法综合法律体系,不能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协调好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
(二)完善立法,填补法律空白
法律对于犯罪犯罪有威慑的作用,因此,用法律手段来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是非常有效的。要想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就必须完善立法以填补法律
空白。
(三)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
我国要想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并且颁布专门的法律。此外,为了体现法律对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事先综合预防功能,我国应对与网上金融活动相关的银行法、民法、合同法、行政法等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针对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特点,对以上相关法律在内容方面作出专门规定,并且在相关法律之间进行适当衔接和协调,避免发生冲突和适用的不一致,从而建立一个防控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综合法律体系。
(四)积极借鉴国际公约
我国要想防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积极借鉴国际公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国际公约的研究,并借鉴国际公约的精华部分,使我国的法律法规能够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我国的法律层次,这有助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我国有必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协作,网上银行的金融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长效的应对机制,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吸收和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处理好各方的利益与法律冲突,坚决打击网上银行金融犯罪。
(五)充分发挥网上银行金融客户的主观能动性
有关部门以及银行应该加强对网上银行客户的宣传教育,使网上银行客户能够养成良好的网银交易操作习惯,这有助于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
三、结束语
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网上银行金融犯罪日益增加,加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法律防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网上银行金融犯罪的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辉.当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金融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打击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2]李波.论当前金融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兰立宏.利用互联网支付系统洗钱犯罪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胡启忠.金融刑法立罪逻辑论——以金融刑法修正为例[J].中国法学.2009(06).
[5]王均平.金融犯罪风险防控体系结构的分析[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