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玛扎西的水墨画

2017-02-16李小可

中华书画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扎西设色纸本

□ 李小可

巴玛扎西的水墨画

□ 李小可

巴玛扎西(张西新),1961年生于西藏日喀则。藏族。1984年调入西藏美术家协会。现为西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彩云图》(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神女峰》获第二届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新人金奖,《布榖》获全国第五届版画优秀奖。

巴玛扎西是我结识最早的藏族画家。与巴玛扎西的相识是多年前在深圳水墨双年展上,虽然当时只有简短的交谈,但他却给我留下了性格内向、诚挚与深邃的印象。20多年来,他已成为我在雪域高原上的一个“远亲”。

多年来,我每次到西藏采风,无论去海拔多高、多艰险的地方,巴玛扎西都会陪伴我。他总是帮我背着沉重的摄影包,适时地把需要的相机递给我。除了关于寺院、宗教、历史的介绍,言语很少。我们一起走过珠峰、神女峰、亚东、岗巴、热振寺、觉囊寺、墨竹贡卡……那雪山之上、山口舞动的经幡之下,兴奋与喜悦的情形历历在目。

巴玛扎西幼年生活艰苦,但藏地自然大美与生灵共存的环境,以及流淌在血液中的神秘宗教,为他幼小的心灵提供了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上学时课本边边角角上画满的涂鸦成为他最早的内心表达。青年的巴玛有着超乎常人的坎坷经历,他当过卡车司机,常年奔波于千里荒原,可能就是这些铸就了巴玛扎西的平实、坚毅与聪慧,积蓄了他艺术表现中精神与情感的内在力量。

巴玛对绘画有着天生的钟爱,凭着自学、自悟画画;后又有缘跟随吴德伟、韩书力、余友心等沉迷于西藏文化的老师们学习,开始走向真正的绘画道路。巴玛扎西说他的绘画是“一种表现自我感知生命过程的手段或工具”,他早期作品运用超现实和象征性的绘画语言,使作品带有强烈的神秘感。作品虽含有对宗教文化的敬畏,但已不是传统唐卡表现方式的简单再现,而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符号创造出的一种新绘画空间。绘画语言承继了唐卡平面纹样化的表现特征,同时更加强化半抽象绘画符号的造型与美感,注重画面神秘境界模糊性空间的营造,这在西藏绘画表现中是罕见的。

巴玛扎西在西藏绘画创作的道路上,寻找着前人所没有走过的绘画之途。他紧紧把握住对本土文化精神的坚持与文化的开放性、吸纳性连接起来的文化态度,他是藏族艺术家中最早有机会到海外学习交流的艺术家,这也为他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面对不同文化经验的碰撞与冲击,他大胆借鉴当代多元文化视觉表现的经验,吸纳和运用水墨中线的表现与墨的模糊性渲染,大大增强了纹样化单一线的丰富性。他把墨、色、水、书法性当代化的视觉经验与西藏宗教文化的表现形态智慧地融为一体,把心中对天地自然、人与动物生态环境的关注解构为多样性的符号,在画面空间中诉说与表演,强化了心性的直接宣泄。作品近乎无束、酣畅的原始图腾,含蕴了更为丰富的艺术技艺与文化内涵,犹如草原上的牧歌,表达着他心中永远不能割舍的爱。

巴玛扎西的绘画还在不断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但已到了艺术生命最为旺盛的阶段。人们对于一个新艺术形态的认识、肯定还需要时间,巴玛扎西无疑已是西藏绘画由神本走向人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成为推动西藏文化当代化前行的开拓者。我们多元的民族文化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陈春晓

巴玛扎西 零在寻找 136×20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巴玛扎西 牦牛舞 143×184cm 纸本设色 2011年

巴玛扎西 云月之间的摆动 134×133cm 纸本设色 2008年

巴玛扎西 圣山夕照 134×133cm 纸本设色 2009年

巴玛扎西 沐 138×69cm 纸本设色 2014年

猜你喜欢

扎西设色纸本
国画纸本设色《荷》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王少桓
《独白系列之三》
兰华生作品
郑庆余艺术作品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扎西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