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领学生玩转文言文

2017-02-16葛海霞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知音

葛海霞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如何引领学生玩转文言文

葛海霞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文字隽永,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学好文言文就如握有一把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见识、感受一下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文言文阅读 学习兴趣 语文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小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有趣,就会爱上文言文;反之则“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所以说,小学阶段引领学生玩转文言文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呢?

一、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语文教学自古就非常强调诵读。尤其对儿童语文学习而言。因为儿童内部言语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其注意稳定。读出声音让自己听到,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因其篇幅短小,极具音韵节奏之美,特别适合诵读。文言文诵读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语气、语速、重音,直至读得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轻重有致。为了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诵读形式一定要丰富。

1.画出停顿符号读。这种方法往往在初读环节,可以全文画,也可以只画停顿困难的句子。如支玉恒老师教《学弈》时,这样对学生说:“读古文讲究断句。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读能力,也使朗读停顿有了凭借。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自然降低了朗读难度。

2.白话文文言文句子对应朗读。如师: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师:能说这是他的聪明不如前一个人吗?生: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样的对应朗读大多安排在学生走进文本明了文意之后。这种形式的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形成文言文语感。

3.添油加醋读。所谓“添油加醋读”就是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加上动作或神态等提示语进行诵读。这样学生容易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王崧舟老师教《两小儿辩日》时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一儿坚持曰——

生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生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反驳曰——

生1: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不服曰——

生2: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生1: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跺着双脚曰——

生2: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指着一儿曰——

生1: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生2: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这样“添油加醋地读”才有“争辩”的味道,才是真正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角色对话。

4.变换编排形式读。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一位教师在最后环节把文本变换成从右到左的竖排形式引导学生诵读;接着在原来基础上去掉标点让学生诵读;然后再变成繁体字让学生诵读。最后屏幕空白,学生背诵全文。编排形式的不断出新,学生觉得新奇好玩,诵读兴趣大增,也感受了古书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诵读形式还可以有很多,如“转换角色读”:“假如你就是孔君平你会如何问?”“如果你就是杨氏之子,你会怎样应答?”又如“根据文本表达特点读”,《伯牙绝弦》一文“伯牙”与“钟子期”的句子是交叉着写的,即一句写伯牙,一句写钟子期。采用师生、生生分句朗读更能体会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另外诵读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会让课堂进入一种特别的意境,学生会读得更加入情入味。当然,文言文诵读不能没有教师的范读,学生通过模仿,会在第一时间揣摩领悟到文言文诵读的技巧。

二、运用方法,理解文意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要理解基本内容即可。因为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显然第三学段的理解要求应不能高于此。虽非字字落实,但有些字词的理解绝对不能马虎。

1.通假字。在古代,因为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会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作“通假字”。如《杨氏之子》中的 “甚聪惠”的“惠”通“慧”字。教学时要告诉学生这是通假现象,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意思。决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惠”就是“聪明”。要知道如果没有“通假”现象的存在,“惠”是不能解释为“聪明”的。

2.古今异义字。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如“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字,古时指“热水”“开水”,现专指“肉汤”“菜汤”之类。又如“孔子东游”的“游”字,文中指“交流学习”而非“游玩”。

3.一词多义。和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善”,前者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后者是“好”的意思。又如“之”字在《学弈》中多次出现,其不同意思是需要引导学生细加辨别的。

对于词语意思的把握,我们要教给学生方法。如“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有的可以运用“以今识古”法理解词义。如对“通国之善弈者也”的“者”的理解,支玉恒老师就运用了这一方法:

师:这句话中的“者”字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做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 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 的人”来讲的:作者——做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对于句子意思的把握要以意译为主,不要拔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等方法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句子意思讲清楚、讲明白。

“知人论世”也是理解文意的方法之一。如为了引领学生感受钟子期与伯牙的心领神会,在教学“钟子期死”之前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宴饮,请伯牙弹一弹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没想到,这样一首优美的乐曲,楚王听了竟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其他大臣也跟着起哄。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没想到楚国君臣居然昏昏然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他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天底下究竟还有没有懂我音乐的知音?”两相对比,学生更明白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决绝了。

三、明白道理,提升认识

优秀的文言文往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学生对文本内涵把握越深,就越会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当然,明理不能脱离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不然就异化为思品课了。靳家彦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理解句义、感情朗读、领悟道理融为一体。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

师:“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是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笑。

师:研究一下笑是一种什么笑。

生:讽刺。

生:讥笑。

生:嘲笑。

师:讽刺、讥笑、嘲笑、冷笑,还有吗?听老师读,然后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师读)

生:善意的,因为你的语气越来越低;如果是恶意的,语气应该是越来越高。

师:到底这笑是什么笑?

生:是恶意的,是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

师:好,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

生:不该。

通过比较辨别,学生感受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又如《伯牙绝弦》是知音文化的代表文本。为了让学生感受知音文化的绵远悠长,罗才军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运用复沓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齐读课文)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

(男同学齐读课文)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已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诵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还要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出人文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和发扬。

四、尝试表达,迁移运用

玩转文言文,重在诵读理解,但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运用文言来表达。通过运用,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文言语言的别样特点。

1.迁移句式说一说。如学习《杨氏之子》,师问:假设来的是“柳君平”“黄君平”,杨氏之子又该如何回答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2.补充空白写一写。很多文本都留有空白,补充空白可以让学生读出文本的厚度。罗才军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心灵对话,就安排了一个运用文言补白写话的环节。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的感慨接着往下写。(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接着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另外,随着学生文言语感的增强,也可鼓励部分学生运用文言文写一写生活中的内容。

引导学生玩转文言文,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习得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从此爱读文言文,并感受其中的语文和人文魅力。

责任编辑:符 敬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知音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音
知 音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山水知音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