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感悟促人文以人文厚素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17-02-16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25期
关键词:父与子人文课文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王 琼

以感悟促人文以人文厚素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王 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课文篇幅较长。立足课文特点,我抓住课文的一个中心词“了不起”,设计了感受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教学板块。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理解—积累—感悟—运用既是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语言学习的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理应作为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为此我把引导学生对父亲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语段品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层层设疑,循循善诱;步步追问,深入文本。面对好心人,父亲万分焦急地求问道“谁愿意帮助我?”(学生读出那种焦急与渴求)面对救火队长的劝离,父亲恳求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学生读出那种诚恳与请求)两次请求,两次失望,两次失败。面对警察的劝离,父亲虽然很失望但还是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啊——“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学生读出那种心灰意泠)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谁愿意帮助我”三个不同的语境,三个不同的微妙心理。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伟大的父爱,孤独无助的父亲,精神失常的父亲形象已跃然纸上。引导学生将静态的文字感悟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幻化为一段段真情的告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时,课堂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

阅读,阅读,重在读。读中理清课文脉络,读中感悟语言魅力,读中体悟思想感情。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朗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课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理应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范读、齐读、指名读;师生合读、想象画面读;创设情境补白读;语段改变成诗歌体验读等等。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想象“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挖掘的情景,补白横线上的内容。景由情生,言由心生。学生的灵感被激活,学生的情感被调动。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实则是对父爱的歌颂,对父亲“了不起”的赞美。课堂进入了第二个高潮。

整堂课,我预设了两个自学思考题,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辅之以文本阅读最常用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深层次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边读边想象等学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之下,与作者对话。对父亲深情的赞美;与父亲对话,感悟父亲心路历程的变化;与儿子对话,体察儿子在废墟下心境等。及时生成了课堂预设的效果,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认识深深地扎入到学生的精神深处。

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带领学生披文入境走进课文,真正达到“以感悟促人文,以人文厚素养”的佳境。

猜你喜欢

父与子人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父与子
背课文的小偷
有趣的父与子
人文绍兴
背课文
父与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