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作文
——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2017-02-16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缪益民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缪益民
预习作文
——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缪益民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写道:“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那如何激发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呢?笔者不光从高效课堂着手,更从课前预习入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有“粮草先行”的保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众所周知,课堂有效学习离不开课前充分地预习,但如果预习只是停留在熟读课文、圈画生字、理解词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层面,就缺乏了针对性和预习主体的自主差异性,这样的预习容易千篇一律,让人失去兴趣。
笔者受到启发,尝试着用预习作文为有效教学铺设一座“高架桥”。刚开始,可以是碰到的不理解的字词,有没有理解它?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查字典的话,是如何选择意项的?如果联系上下文解决,你当时是怎么思考的?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预习作文。再后来,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一些自己的困惑、文章的中心问题等展开自主探究,描述出自己的预习收获。
通过近一年来的研究,笔者发现学生们通过预习作文这种方式,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习探究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了语文素养。而课堂也得益于预习作文,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教学变得更扎实、更深入、更有效。
一、试解困惑,提高思考力度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布置学生写预习作文时,笔者鼓励他们边读边想,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你有哪些疑问?这些疑问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收获是什么?这样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对于那些问在点子上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在讲读课文时作为重点进行指导。例如学生在预习《莫高窟》一课时,在预习作文中纷纷表达了对文中“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这一句中的“她”的疑惑,认为从常理上来说,用“它”似乎更加合适。有学生也尝试着去解决这个困惑,但似乎都不在点子上。于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调整了教学预设,在和学生品读完课文,感受了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特点,充分理解了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基础上,再和学生讨论这个“她”字的妙处。学生在经历了前期的思考和扎实的课堂学习后不难发现,作者用“她”字更加体现出了对莫高窟这颗璀璨明珠的喜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一个“她”字饱含了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那些预习时善于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提出有效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预习《清平乐村居》时,有学生针对“无赖”一词这样写道:“……我发现‘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词典上说是‘蛮不讲理’或‘游手好闲的人’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肯定有出入。那么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再次仔细研究了这首词,从‘最喜’一词推断,‘无赖’在这句中应该是调皮可爱的意思。”只有经历过这样一个有力
度的思考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再次推敲这个词语时,才能真正触碰到学生预习时思维的共鸣点,好比点燃了学生想要表达的导火索,再次擦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质疑解惑,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提前品读,拓宽体悟厚度
语文书中的一篇篇美文佳作,实际上是作者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都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当时的生活环境、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必须了解的,是学生了解文本的重要准备,是学习文章的切入点。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学生就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
例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文章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大海会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那些地方。虽然笔者没有刻意提醒学生要围绕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来查找相关资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有部分学生的预习作文已经做到了一定厚度。他们不仅去了解了邓小平的生平,更了解了他的诸多丰功伟绩,研究了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于是笔者在上述难点的教学环节中,特意请这部分学生交流了预习作文,并且表扬了他们。学生预习时的搜集与研究,使得难点的突破变得水到渠成。
有了预习作文,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把提前品读的一些课外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下自己的预习收获。学生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后,课堂上教师一点拨,学生马上能联想到预习的课外资料并加深理解,教学也变得更加顺畅。
三、钻进文本,增加理解深度
“凡事贵在坚持。”学生写了一段时间的预习作文后,笔者发现他们分析、综合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也逐步得到了发展。
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篇文章的预习作文来看,一位学生在文中这样写道:“在春光中,我们走在自然万物间,走过鲜嫩的草地,清香的草汁染绿了我们的双脚。这美妙的春光吸引我们走向大自然,也许这就是春光来染绿我们双脚的原因。文章中诗意的语言里充满了比喻、拟人,让我们在通俗的语言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其实,学生对文本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教者最初的目标,那么在课堂上笔者就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抓住语言的质地、色泽和纹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再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有学生写道:“——彭德怀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忍痛枪杀坐骑。其实,彭德怀十分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当战士们因饥饿而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杀掉了大黑骡子。在那种情况下,他的决定虽然是无可挑剔的,但从情感上来说,彭德怀做出这样决定的过程也是艰难而痛苦的——”能有这样深刻理解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向关注文本表达倾斜,更加体现了新课标所指出的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要求。
预习作文是一潭活水,它增强了预习的针对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效教学真正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