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生理响应的调节
2017-02-15石瑞杨丽丽刘树楠罗立璐
石瑞+杨丽丽+刘树楠+罗立璐
摘要:以晋杂12号高粱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100 mmol/L NaCl为胁迫条件,用浓度为0、0.01、005、0.10、0.25、0.50 mmol/L的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高粱幼苗,研究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生理响应的调节。结果表明,100 mmol/L NaCl盐胁迫显著抑制了高粱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幼苗硝态氮及脯氨酸的积累,增加了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施加外源NO可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高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促进硝态氮的分解,并能缓解叶片中MDA含量的升高。因此,外源NO可缓解NaCl盐胁迫的危害,对高粱幼苗具有保护和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以0.10 mmol/L SNP处理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NO;硝普钠;盐胁迫;高粱;生理响应
中图分类号: S514.01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8-0139-03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盐碱化土地所占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1]。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和利用,盐碱地将成为将来发展农业的重要课题[2]。有关盐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研究表明,化学调控手段是提高作物抗盐胁迫的有效措施之一[3]。高粱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有很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性,由于生长快、产量高、茎秆富含糖分,被誉为“生物能源系统中很强的竞争者”[4]。
NO是生物体内一种关键的信号分子,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调节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反应[5]。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O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参与植物体对各种盐胁迫的响应[6];例如:外源NO对NaCl胁迫下玉米[7]、燕麦[8]、紫苏[9]、沙葱[10]、水飞蓟[11]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方淑梅等研究发现:NO能增强水稻幼苗对碳酸钠胁迫的耐性[12];据报道:外源NO能缓解碳酸氢钠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植株的耐盐性[13];但有关NO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的影响研究资料甚少,尤其是关于NO对晋杂高粱幼苗抗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硝普钠(SNP)是外源NO常用的供体。本试验以晋杂12号高粱种子为材料,通过NaCl模拟盐害环境,研究不同浓度SNP处理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生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了解NO在NaCl胁迫下的作用机理,为增强高粱耐盐能力及高粱在盐碱化土壤中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为培育新的具有抗逆性的高粱品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培养与处理
供试材料为高粱品种晋杂12号,选取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种子若干粒。1% NaClO溶液消毒20 min,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后,再用蒸馏水浸泡24 h。然后接种到铺有8层纱布事先高温灭菌的培养皿中,1个培养皿接种20粒,最后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试验设7个处理,在Hoagland营养液基础上按表1进行处理,NaCl浓度为100 mmol/L。再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NO供体SNP溶液处理,最后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处理分组如表1所示。
1.2测定方法
根系活力的测定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参照文獻[14],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14],硝态氮含量的测定采用水杨酸-硫酸测定法[14],丙二醛含量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15],脯氨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比色法[16]。
1.3数据分析
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由图1可见,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的幼苗根系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CK),降低了11.123 μg/(g·h),说明 100 mmol/L NaCl已经对高粱产生了盐胁迫。在 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与SS相比,SNP处理均可增加幼苗的根系活力,促进幼苗的生长。其中以(SS+SNP100)效果最为显著(P<0.01),即当SNP溶液的浓度为0.10 mmol/L时,可明显提高幼苗的根系活力,与盐对照组(SS)相比,提高了14.44 μg/(g·h)。SNP溶液的浓度高于 0.10 mmol/L 时,随着SNP浓度的增加,根系活力反而开始减弱,但其根系活力[JP3][(SS+SNP500)处理组]仍比盐处理但未施加SNP(SS)时的根系活力要高(P<0.01)。
[FK(W12][TPSR1.tif][FK)]
2.2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见,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高粱幼苗的脯氨酸含量比对照组(CK)的高4.42 μg/g。在 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0.01~0.25 mmol/L 的SNP溶液,与SS相比,均能显著提高高粱幼苗脯氨酸的含量,其中 0.10 mmol/L 的SNP(SS+SNP100)溶液效果最为显著,比SS提高了19.45 μg/g(P<0.01)。当SNP溶液浓度继续升高时,植物体的脯氨酸含量开始下降,(SS+SNP500)(0.50 mmol/L 的SNP)处理组下降比较明显,说明外源施加SNP溶液,在0.01~0.25 mmol/L时,对盐胁迫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是并不是SNP的浓度越高越好。
2.3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见,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高粱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CK)的低0.098 mg/g。说明 100 mmol/L NaCl已经对高粱产生了盐胁迫。在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均可缓解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与盐对照(SS)相比,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同,以(SS+SNP100)最为突出,上升了 0.177 2 mg/g(P<0.05)。当SNP溶液浓度继续上升时,可溶性糖含量开始下降,(SS+SNP500)较(SS+SNP100)下降了 0.076 mg/g。
2.4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由图4可见,与对照组(CK)相比,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高粱幼苗的硝态氮含量增加了0.304 mg/g。说明 100 mmol/L NaCl已经对高粱产生了盐胁迫。在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与SS相比,幼苗的硝态氮含量开始下降,随着SNP溶液浓度的增加(SS+SNP50)~(SS+SNP500),硝态氮含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1)。其中(SS+SNP100)(0.10 mmol/L)比SS(盐对照)硝态氮含量下降了0.374 8 mg/g。
2.5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由图5可见,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高粱幼苗[JP3]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CK),上升了0.056 4 μmol/g。说明100 mmol/L NaCl已经对高粱产生了盐胁迫。在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处理的幼苗(SS+SNP10)~(SS+SNP500)可缓解丙二醛含量的增加。0.10 mmol/L的SNP溶液处理(SS+SNP100),丙二醛含量下降最突出,下降了0.081 μmol/g(P<0.01)。
2.6不同浓度SNP溶液对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6可见,100 mmol/L NaCl单独处理(SS)的高粱幼苗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CK)。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
b含量分别比对照组(CK)下降了0.076、0.029 mg/g。说明100 mmol/L NaCl已经对高粱产生了盐胁迫。在100 mmol/L NaCl处理的基础上,外源施加SNP与SS相比,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均可缓解总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随着SNP溶液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叶绿素a的变化最显著(P<0.01)。
3讨论与结论
植物根系的作用主要是吸收无机盐离子和水分,合成蛋白质、激素等物质。因此根系活力的强弱可以判断植物生长是否良好,直接影响植物整体的生长情况。本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SNP溶液(0.01~0.50 mmol/L)均可提高植物的根系活力,缓解盐胁迫对植物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
脯氨酸是种亲水性极强的氨基酸,可以稳定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有防止细胞脱水的作用。脯氨酸的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逆性越强的植物体内积累的脯氨酸含量越多。可溶性糖是植物体内较为有效的渗透物质之一,可以降低细胞两侧的渗透势,维持细胞体内恒定的渗透压,防止细胞大量失水[17]。本试验证实:不同浓度的SNP溶液促进了NaCl胁迫下高粱幼苗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其中以0.10 mmol/L的SNP溶液处理效果最好。外源NO可缓解盐胁迫对高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原因之一是促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积累。
硝態氮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氮源,是调控氮代谢的关键因素,植物体内硝态氮的含量可反映植物氮素的供应情况,硝态氮的含量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18]。本试验证明:盐胁迫增加硝态氮的含量,施加外源NO后,可缓解硝态氮含量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外源NO提高了高粱幼苗的根系活力,加快了植物体对硝酸根离子的吸收。
植物衰老或是受逆环境损害的情况下,组织或是器官发生过氧化反应容易产生丙二醛,它的含量与植物衰老及逆环境伤害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在盐单独处理时,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升高,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后,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对细胞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由叶绿素a、叶绿素b等组成。叶绿体色素的含量多少直接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弱,是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12]。盐胁迫破坏了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系统,加剧了叶绿素的分解。本试验表明:盐胁迫降低了叶绿体色素的含量,外源NO可缓解胁迫下叶绿素的降解,促进植物生长。
综上所述,100 mmol/L NaCl处理,明显抑制了高粱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SNP溶液,可以缓解盐胁迫对高粱幼苗的影响。SNP溶液浓度为0.01~0.50 mmol/L 时,对植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 0.10 mmol/L 的SNP溶液处理效果最好(P<0.01)。显著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增加了叶绿素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促进了硝态氮的吸收,提高了高粱幼苗的抗逆性。试验结果为指导高粱种子在盐碱化土壤中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大面积规范种植高粱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花,李春龙,张冬梅,等.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291-293.
[2]Wang H,Wu Z,Chen Y,et al. Effects of salt and alkali stresses on growth and ion balance in rice (Oryza satica L.)[J]. Plant Soil Environment,2011,57(6):286-294.
[3]贾海凤,张海燕.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板蓝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草药,2014,45(1):118-124.
[4]黎大爵. 亟待开发的甜高粱酒精燃烧[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48-51.
[5]Beligni M V,Lamattina L.Is nitric oxid toxic or protective?[J]. Trends Plant Sci,1999,4(8):299-300.
[6]Qiao W H,Fan L M.Nitric oxide signaling in plant responses to abiotic stresse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8,50(10):1238-1246.
[7]王芳,王汉宁.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 草地学报,2012,20(6):1117-1122.
[8]苏桐,龙瑞军,魏小红,等.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燕麦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 草地学报,2008,17(5):48-53.
[9]张春平,何平,杜丹丹,等. 外源NO供体硝普鈉(SNP)对盐胁迫下紫苏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中药材,2011,34(5):665-669.[ZK)]
[10]陆莹,王萍,宋兆伟. 外源一氧化氮浸种对NaCl胁迫下沙葱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1,26(2):207-212.
[11]张晓倩,王康才,张彦南,等.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水飞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草药,2013,44(22):3216-3222.
[12]方淑梅,梁喜龙,纪伟波,等. 外源NO对盐碱胁迫下水稻幼苗生
〖FQ(9。54,ZX,DY-W〗[KH*4D]
长抑制的缓解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67-69.
[13]林燕,洪艳艳,史庆华,等. SNP对NaHCO3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294-1298.
[14]邹琦.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3-36.
[15]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8-260.
[16]西北农业大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5-56.
[17]郝岗平,杜希华,史仁玖. 干旱胁迫下外源一氧化氮促进银杏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33(6):499-506.
[18]Datta R,Sharma R.Temporal and spatial regulation of nitrate reductase and nitrite reductase in greening maize leaves[J]. Plant Science,1999,144(2):77-83.
[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