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
2017-02-15沈贵银
摘要:江苏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供给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如农产品供给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农业经营效率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坚持生产面向市场,供给契合消费,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给由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跃升;二要坚持以提高供给效率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效率;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8-0001-04[HS)][HT9.SS]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联省决策咨询基地立项课题(编号:16SSL023)。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5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產品有效供给”。
1充分认识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21世纪以来,江苏省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省内粮食自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全省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江苏农业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带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带有结构性。从农业的情况来看,结构性的矛盾更突出一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产品供给如何有效地适应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需要,实现市场导向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2015年江苏省人均GDP超过14 000美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 1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257元。城镇化率达到66.5%。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江苏省已经实现第三次跨越,总体上进入了“高收入阶段”,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结构转型和提档升级阶段。同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毗邻上海等大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需求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品质及口感等要求更高,中高档农产品与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服务产品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创新农产品供给方式,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仅要满足数量上的要求,更要在结构、品种、品质、质量等方面适应消费需求出现的新变化,使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1]。二是农产品供给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果和收益,实现有效益的生产。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2011—2014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率由16.9%下降到7.2%,其中2013年增幅只有3.5%,农业生产总体效益呈现效益逐年下降趋势[2]。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因人工、农资投入品等价格的上涨,667 m2水稻生产投入由 2004 年的 556.8元上升到1 210.2元,净利润由 419.8元增加到 466.45元,增加幅度分别为 117.3%、11.1%,净利润增加的幅度显著小于总投入的增加。与此同时,2011—2014年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中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也呈持续下降态势,农民分享产后环节增值偏少依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此也显现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围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产业综合素质稳步提升,降本增效,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如何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缓解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实现可持续生产。江苏省人多地少、人均耕田面积比全国平均低0.03 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单位面积化肥及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与3倍。按照国际公认的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对比,绝大部分地区单位耕地负载的氮素水平超过500 kg/hm2(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达400 kg/hm2以上,再加上过剩氮素 100 kg/hm2,粗略估算单位耕地负载超过500 kg/hm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已经出现资源环境透支,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如何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阶段的实际,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实现区域协调生产。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但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相当突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资源生态特点不同、农业发展阶段与重点不一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与矛盾也不同,需要分区施策,分类解决。
农业领域面临的这种情况与当前制造业、服务业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在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业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布局主要农产品产能。真正形成契合消费需求,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2准确把握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条件、环境承载能力与农业生态区域特点,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形成等新形势与新要求,重点要在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推动江苏省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1坚持生产面向市场、供给契合消费,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跃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加工和营销等整个供给环节,涵盖从产品到商品和品牌的各个阶段。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与产能布局,把农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又创新流通方式与渠道,推进加工转化,衔接第三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同时还要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促进农产品生产向高端化、绿色化与特色化转型,实现有效益的生产。
2.1.1坚持把稳粮放在首位,确保全省粮食产能不低于 350亿 kg全省穩定水稻播种面积在226.67万hm2以上、小麦播种面积213.33万 hm2可适当调减,可用于增加油菜面积和种植绿肥饲草等。稳定玉米播种面积43.33万 hm2左右,同时优化玉米种植品种结构,适度增加青贮玉米与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确保稻麦现有产能基础上,实施“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粮食高产创建与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在提高品质与单产上实现新突破,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与品质提升。
2.1.2强化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形成适合消费需求新变化的产业结构多年来,江苏省根据资源禀赋与生态特点,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经过多轮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优化,已经基本形成蔬菜、水产、畜牧、谷物(稻麦)等四大主导产业,其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2.61%、21.94%、1985%、16.18%。这一产业结构占比演变,基本契合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农产品品种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引导农民增收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重点在稳定总量、保障供给的基础上,向高端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是优化农业产能布局。江苏省农业资源有限,环境负荷过重,在农业产能布局上必须有保有放、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特色与重点,优化种养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面积,适度扩大油菜面积,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蔬菜,特别是高效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依据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果树种植向丘陵地带、沿海滩涂和黄河古道沿线三大区域集聚。在稳定猪禽生产,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立足我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海岸线较长的优势,做大做强高效水产产业。二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与质量。加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特色杂粮优势产业区建设。推进实施“粳提优”工程,扩大优质食味粳稻种植面积,提升粳稻产品品质,稳定适合加工的籼稻面积和产量。继续实施专用小麦建设工程,提升专用小麦产品品质。主抓南京都市圈蔬菜产区和(沪)苏通、锡常泰城郊精细蔬菜产区向高端蔬菜、精致叶菜以及功能性蔬菜等方向的调整,徐州都市圈蔬菜产业在满足当地消费的同时,通过品质、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重点向外向型发展。优化畜禽、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草食畜产品、水产品等高蛋白肉鱼类产品的供给比例。实施“放心肉”工程,提升畜产品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江苏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江苏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农业生态特征多样,深入挖掘地方品种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潜力巨大。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依托具有江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优质大米、特色杂粮、地方特色畜禽、绿色蔬菜、特色水产等产业。如无锡市、淮安市等优质大米、高粱和花生、山药、芋头等根茎类特色杂粮,黄河故道根茎类蔬菜、海门市山羊、地方猪、水禽等特色畜牧产业,阳澄湖大闸蟹、克氏原螯虾水产产业等。同时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全力打造外向型农业产业带,如以徐州市邳州市为中心的出口大蒜产业聚集区,以南通市如皋市为中心的出口肠衣产业聚集区,以泰州市兴化市为中心的出口脱水蔬菜产业聚集区,以连云港市灌南县和灌云县为中心的出口菌菇聚集区,以南通市、连云港市为中心的出口紫菜产业聚集区,以宿迁市为中心的出口河蟹产业聚集区等。
2.1.3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加工转化,提升附加值依托优势产业带、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沿江、沿海及沿线交通便捷优势,集中打造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力争使农产品加工比值达到2.8 ∶[KG-*3]1。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顺应居民食用农产品消费的“厨房革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食用农产品消费需求。二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工程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提取蛋白质、脂肪、纤维、新营养成分、药用成分以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培育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以挖掘、培育与壮大江苏省食品老字号等品牌主食加工企业为抓手,重点发展畜禽、蔬菜和水产调理制品、米面食品等主食加工业,唱响名优特品牌,彰显江苏省地方特色,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四是培育农副产品以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业。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以及果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品,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实现环境友好、资源化利用与增值增效有机结合,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拓展农产品加工新兴增长点。
2.1.4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加工业发展、农产品主产区与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优二接一连三。以加工业联通生产与销售,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利用江苏省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物流发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促销扶持力度,发展连锁专卖、配送直供、流通业态和“一村一品一店”、网络营销等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农户营销能力。挖掘江苏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农耕文化积淀、名镇名村资源等,推动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2.2坚持以提高供给效率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江苏农业正逐步走向以资金和技术替代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从资本投入结构整体来看,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率达到80%,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有力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2000—2014年,江苏省农业劳动力人均农林牧漁业产出由9 888元提高到70 125元,人均粮食产出由1 643 kg提高到3 725 kg,人均肉类产出由171 kg提高到402 kg,土地产出由 37 320元/hm2 提高到134 055元/hm2。下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着力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提高与农业竞争力增强。为此,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要在守住耕地红线基础上,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与规模经营农户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高产稳产的农田数量与规模。“有地不愁没粮,有好地才有优质高产粮”。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步伐,育种方向既关注单产水平的提高,更注重品质改善与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江苏省地方优良品种与特色品种资源的挖掘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快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二是提高规模效率。稳步推进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土地、劳动要素、技术服务等)。鼓励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发展,着力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素质。三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广节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生产技术,创新省工省力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技术综合利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产出效益[3]。四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应立足江苏省经济发达、流通便捷、科技先进、人才密集优势,着力化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素质不高矛盾,通过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综合素质稳定提高,使农业成为既有产出,更有效益的“体面产业”。
2.3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秸秆收储利用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上持续增加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型,全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已达72.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9%。下一步要通过供给体系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4]。一是优化轮作种植制度。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仍需要传承江苏省精耕细作与轮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轮作、间套种,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淮北地区的稻麦与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轮作模式,里下河地区的稻麦与水生特色作物轮作模式,沿海地区的稻麦与玉米、鲜食豆类、蔬菜等轮作模式,苏南及沿江丘陵地区的稻麦与蔬菜瓜果类及特种经济作物轮作模式等。二是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大力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强化病虫监测及决策能力建设,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农业生产源头、农业生产过程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资源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进种养业协调发展,鼓励发展农牧结合的复合型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培育种养结合型的循环农业试点。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示范、引导、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全程可监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安全。
3正确处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大关系
3.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关系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涉及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匹配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创新、生产方式转变等问题,也涉及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土地、金融等要素资源供给的制度创新等生产关系调整的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将通过释放制度红利,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机制。一是要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经营权共享形成服务集中型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着力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工商企业家等从事农村一、二、三产业,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优化农业供给倾斜,创新金融保险产品供给、扩大金融保险产品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金融保障风险管控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能力。四是创新城乡发展一体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引导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要素资源向农业优势产业集中。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对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优化配置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与外部环境。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如何同时发力问题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仍是基础性产业和弱质产业,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民小康仍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短处。当前江苏省农业虽然也有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稳住粮食整体产能任务依然艰巨,农产品结构、品质与质量也難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率偏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大等。因此,破解这些问题,既要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入手,形成有效的、面向中高端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同时,也要继续实施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过程中,加大选择性“聪明投资”[5]来实现补农业农村短板、保有效供给、促农民增收、优生态环境的目标。坚持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资金使用聚焦,突出重点环节、关键领域、新型主体,提高投资效率。为此,一是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短板。应集中围绕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公共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第三产业所必需的路、电、水等相关配套设施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补农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的短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环节的投入力度与财政保障。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绿色农药使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补贴制度,加大退耕还林、还牧、还草、还湿及还湖等补贴支持力度。三是补全农业产业链支持政策不足的短板。在稳定并增加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出口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与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实现各类产业支持政策的全覆盖。
3.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系问题
要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优化保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3.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在尊重农民自主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符合家庭经营规模要求的生产要素配置体系,最大程度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调整生产结构,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调动流通领域各主体的积极性,让各类经营主体合理共享流通环节利益,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三是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全面市场化和市场导向的水土资源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要根据产出效益与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合理控制土地流转中租金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四是让生产、流通与消费主要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和目标价格保险制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健全蔬菜、重要畜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分类调控制度,最大限度保证农民生产收益。
3.3.2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健全农业投入、农产品生产、流通、贸易、价格等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推进各类涉农信息互联互通,公开共享共用,构建区域性重要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市场“劣币逐良币”问题,确保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结构调优调高过程中的合理收益,调动实施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以质量与品牌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切实加大对各级各类市场的监管力度,营造农民放心交易、市民放心消费的市场氛围。三是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信息平台与质量安全。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落实政府监管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贾康.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54-55.
[2]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徐鸣. 全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J]. 江苏农村经济,2016(2):4-7.
[4]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 改革,2016(1):35-51.
[5]沈贵银,张雯丽. 新常态、新趋势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16(2):68-72.